華為多年考核方法:3個人幹5個人的活,拿4個人的工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筆記俠”(ID:Notesman),世界經理人經授權轉載。
內容來源:2018年8月24-25日 ,喬諾商學院舉辦《向華為學習:啟用組織的績效與激勵機制》課程,本文為老蘇根據課程內容和自身研究所作。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主辦方和作者審閱授權釋出。
作者 | 老蘇 今日筆記達人 | 喵小姐
本文優質度:★★★★★+ 口感:草莓芝士
筆記俠邀您,閱讀前先思考:
-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 績效考核 ,要公平,還是要效率?
-
績效考核,越複雜越好?
-
誰應該為績效負責?
一、績效考核到底需不需要?
1.什麼是績效?
常言道:
先有理念,再有實踐;理念不對,一切白費。
我認為績效的根本,是樹立合理的 績效管理 理念。
我根據華為績效管理研究心得並結合多年的績效管理經驗和思考,梳理了績效管理核心心法,供各位一起探討,希望對大家有思想上的啟發。
① 關於“績”
“績”是成績、業績,是可以用來比較的結果。業績的好壞,需要有參照點,有了參照點才知道成績或者業績究竟如何。
舉個例子:
一次我的小外甥回到家,對他媽媽說,今天英文考了50分。他媽媽很不開心,覺得孩子不爭氣,枉費了幾萬元的培訓班。
小外甥很委屈,我問他班其他小朋友考得怎麼樣,他說我應該是最好的,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分。他媽媽一聽馬上逐笑顏開。
就像華為的績效,有“四比”:
與行業比,與競爭對手比,與同事比,與自己比。
只有可衡量的成果,才能拿出來比較。通過比較,才能確定所處的位置,進而確定上升空間,明確努力方向,最終保持組織的持續競爭力。
作為企業和組織,天天在市場中賽跑,你不比,市場或競爭對手就替你比;作為個人,比不比或者如何比,就要回歸到你的績效目的是什麼了。
② 關於“效”
“效”就是效率、效果。如何在效率最高的情況下取得績效或成果?
找準正確方向,做正確的事。
有時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一旦方向錯了,那執行力越強,效率越高,就死得越快。意同南轅北轍。這也就要求企業戰略的正確性和領導力的高水準。
如果遇到比較LOW的領導,經常會有很多錯誤或者模糊不清的決策,導致團隊內耗比較大。
2.企業要不要做績效管理?
管理是個手藝活,就績效管理物件而言,我們通常分為組織和個人,所以在談績效管理的過程中,首先要分清物件。
對於組織績效而言,企業發展的最終是盈利,所以組織績效是每個企業、每個組織無論何時都不可繞開的話題。
對於個人績效管理,要根據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企業文化、企業所採用的經營策略和企業性質而定。
日本企業講究終身僱傭制、國企事業單位,講究和諧發展,績效考核沒有那麼重,有的民營企業,產品價格萎縮,為了生存和發展更好,激勵大家衝鋒,強考核也未必不好。
當你的團隊已經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文化時,根本就不需要考核。
所以績效管理,要看你企業的經營情況,管理目的和應用場景,再決定要不要考核,強考核還是輕考核,採用什麼方式考核。
二、績效考核的目的
如果一個企業績效出發點和目的錯了,績效就會越來越失去它該有的價值和作用。
那麼績效考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呢?我個人的觀點是:
1.對於經營而言,績效首先是未來的賺錢工具,其次才是分錢工具
老闆和員工之間似乎有著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老闆希望自己賺的越來越多,員工期望自己的收入能不斷上升。
如果基於企業的過去或現有存量,似乎是個死局。
但華為卻有個好方法:三個人幹五個人的工作,拿四個人的工資。
前提是,你的企業要實行薪酬制度,否則就會陷入僵局。此時,只有做大增量,把蛋糕做大,才能增加企業收入和員工收入。
做大蛋糕,就可以用績效做工具,導向衝鋒和未來目標。
2.對於組織來說,績效是啟用組織、打造組織能力的工具
華為的績效是賽馬機制:讓有意願的馬跑起來(易崗易薪),讓跑起來的馬跑得快(目標激勵),讓跑得快的馬跑得遠(長期激勵)。
而這些如何實現,就是看業績,即一個人的績效。在績效裡,要PK才有意義,有了比較組織能力才能不斷提升。
與行業比,與競爭對手比,與同事比,與自己比。
任正非在2016年時說,雖然華為成長很快,但人效還遠不如愛立信。華為通過賽馬機制,以績效做支撐,來打造組織能力。
關於如何啟用組織,華為的做法是10%強制淘汰。這是比選、用、育、留還厲害的殺手鐗。
但我不建議每個企業都學這一招,因為 企業要有足夠多的後備人員、成熟並不依賴人的體系、足夠的人才吸力等因素來支撐 。
3.對於個人而言,績效是幫助成長的工具,而不是與員工秋後算賬的工具
有兩個工作我們做的遠遠不夠:
第一,對於績效優秀的人員,有沒有把成功經驗提煉出來,做好知識管理,幫助績效一般和績效差的員工?
第二,對於績效差的人員,很多企業績效僅僅成了算賬或者批鬥的工具,這有用嗎?
如果一個人的績效確實讓組織或者管理者受不了,乾脆一點,直接淘汰。如果你不幹掉,就幫助他成長,而不是算賬、批鬥。
所以,我們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淘汰,要麼幫助TA提升。
那些對績效差的員工置之不理的方式,是對組織最大的浪費和不負責任。
三、績效從何來、誰為之負責?
要公平,還是要效率?
1.績效,是創造出來的
吳春波老師對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人力資源管理價值鏈,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和價值分配,並使之形成良性商業閉環。如下圖:
通過上圖可以看出,績效不是評價出來的,而是創造出來的,這也是績效最難的地方。企業賺錢越來越難,所以現在最難的是如何創造價值。
華為的績效管理是通過未來增長機會來提升績效,通常從這幾個方面找績效增長點,僅供大家參考:
-
機會
在市場中有哪些新的機會,能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並擊中了客戶的問題或痛點?
-
增長
解決方案是否具有比較競爭優勢,是否能夠保持業績持續增長?
-
投入
未來投入什麼,能改善客戶未來獲取價值的能力和價值體驗?
-
回報
未來做什麼,能幫助客戶增加新的價值?
-
效率
未來做什麼改善,能降低客戶的成本,提升客戶的價值感知?
-
風險
有哪些風險會影響客戶的長期價值?
這些維度還可以更進一步拆分,然後找到績效的增長點,進而做增量,有了增量,績效才有提升。
2.誰為績效負責?
一位華為的高管分享說:任總有三個核心工作:文化(政治路線)、幹部(選人用人)、分配(考核和激勵)。
所以企業老闆才是公司最大人力資源總監,才是績效負責第一人,其次是業務部門,最後才是HR。如果一個老闆向HR要績效,最終很難有績效。
在這個過程中,通常這樣定位以下幾個角色:
① 企業負責人
績效的第一責任人,戰略的設計者或倡導者,業務增長點的探索者。
一位做了民營企業管理諮詢30年的朋友,對我說:通常情況下,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如果不走職業化道路,發展的高度通常不超過民營企業老闆的格局和高度。
② 業務部門
績效模組的第一個責任人,績效的創造者。
③ HR和職能部門
績效的規則協助制定者、績效產出的服務者和支持者,績效評價的策劃者和組織協調者。
如果企業有一定的規模,我建議成立與企業戰略委員會平級的戰略績效委員會,作為企業戰略執行的最高權力機構。
3.績效被認可成果
我們一起做一個多項選擇題,請在如下四個選項選擇:
A:結果 B:行為
C:態度 D:知識技術能力
績效評價強調責任結果,衡量創造了多少價值。在責任結果的基礎上,再衡量關鍵行為,即如何創造了價值。
責任結果是業績項,作為價值分配的依據;關鍵行為是能力項,作為機會分配的依據。沒有責任結果,就沒有關鍵行為。
態度、知識、技術、技能只有轉為結果和行為才有效。
通過這個理念我們看一下以下這些指標哪些是被認可的成果,當你這個明白了,你的績效導向就會有實實在在的結果支撐。
4.績效,要公平還是要效率?
舉個例子:
一個企業有兩個研發部門,產品和市場,有兩個能力相當的工程師,分別在A部門和B部門,A部門工程師一年收入20萬,B部門工程師一年收入50萬。公平嗎?這樣的分配方式可不可以?
如果你去採訪B部門的工程師,他覺得很正常,很公平。如果你去採訪A部門的員工,他有可能說不公平,也有可能會抱怨:我們能力相當,有些地方我比他還厲害,憑什麼他拿那麼多,我的收入為什麼這麼低?
為什麼會這樣?如果績效管理的導向是員工滿意度和公平感,你會發現兩個奇怪的現象:
第一,員工永遠不滿意,並且給的越多越不滿意。當慾望不斷被滿足,TA的慾望容器就會不斷膨脹。
第二,一講公平,就永遠沒完沒了,並且扯不清楚。
在心理學有個定律,大家對自我認識有個普遍現象: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付出也比別人多,但回報卻比別人低。
所以,一個組織是沒辦法談公平的,因為公平都是相對的,這時績效要導向績效管理的本質——效率。
有了效率,員工收入增加了,滿意度自然會增加,員工也會覺得公平一些,即便覺得不公平,但與外邊企業一比較,自己的收入還算高,這樣,他就感覺平衡多了。
心理學告訴我們:
注意力在哪裡,你的創造力就在那裡,要利用這個績效工具,牽引大家的注意力去創造;而不是一味追求公平,造成沒完沒了的氛圍場域。
所以要把績效導向創造價值,導向衝鋒。如此,就容易越做越大。
四、績效的過程控制
1.績效過程控制
績效的過程控制就是溝通控制,即溝通,溝通,再溝通。
華為前高管胡老師講課時經常提問大家:“拔河時,喊12好,還是123好?”很多人回答12重要,也有人回答123重要。
其實喊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一起喊,要統一步伐,才能更好地贏得對方。
我在這裡介紹一下績效過程有哪些重要的溝通:
第一,戰略共識。
這個非常重要,整個年度的戰略規劃和舉措一定要讓相關的關鍵人物參加,達成共識,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第二,每年、每季度的經營總結會和戰略戰術的實施效果研討會。
第三,每個月的經營總結會、戰略戰術的實施效果研討會。
第四,績效面談會。尤其總經理與各部門負責人。
績效面談會有幾個重點事項提醒:
不要開成批鬥會,而是分析幫扶會;
績效面談最好讓總裁辦、HR負責人一起參與績效的面談會;
要重視,儀式感要強。
第五,總裁辦、HR,要對績效較差的團隊和個人,提供相應的支援和幫助。
通過五個環節基本上完成了績效溝通,最後還有兩個重要的環節:
環節一,績效評價
績效評價一定要注意嚴肅性和資料的客觀性,防止近因效應、暈輪效應和人際關係。有很多考核,考核的不是目標和崗位,而是個人,根據能力強弱分別分配指標。這是致命的,因為考核物件都搞錯了。
環節二,績效應用
績效有了對比,還要有應用,當然,獎勤不罰懶也要應用,這樣才能積極地驅動這個事情,迴圈走下去。
績效管理之所以對整個過程進行反饋與追蹤,是因為追求的結果是達成,而不是演示報告。
2.績效考核的工具
目前能夠成系統的的績效考核、績效管理方法,主要有8種:
① 是KPI;
② 平衡計分卡;
③ OKR;
④ EVA績效考核法;
⑤ 標杆基準法;
⑥ 360度考核;
⑦ 全面認可評價與積分制管理;
⑧ 面向流程的績效考核。
以上方式各有千秋,目前應用最為廣的是KPI、OKR,然後用BSC(Balanced Score Card,平衡計分卡,常見的績效考核方式之一)來分解。
3.績效考核,越簡單越好
在我看來,績效考核分的方法越簡單越粗暴好,因為容易計算。
舉個例子:
我之前的公司按照一個公式給事業部分紅:年終幹部分紅=(營收-成本-總部費用承擔)*10%。
幾年下來,業績雖有較大變化,但分的錢差不多。每次到年底,事業部都與總部因為費用分攤事宜爭吵。
事業部覺得總部費用承擔是個黑匣子,多少完全是總部說的算,並且總部制定的複雜的財務計算方法也令事業部感覺很難整明白。結果就是事業部覺得總部在算計他們,積極性大減。
後來經過商討,採用人頭分攤的方法,把總部的分攤費用平均一下,除去事業部這幾年的平均人數,得出每個人頭承擔總部多少錢。這樣一個簡單粗暴的方法,一下就把賬算清楚了。
往後,大家都一心想辦法控制人數,提高人效,結果分紅的基數越來越大,大家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所以,一個好的考核,一定是簡單粗暴的,一定要好計算,讓員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付出與所得。這樣,員工就會很開心,越努力收入越多,慾望越強烈越努力,形成良性迴圈。
一句話,一個好的績效 考核方法 ,就像一個遊戲,符合以下幾個原則:
目標明確,規則簡單,及時反饋,層層過關,自願參與。
影響績效的因素:信任和管理者成熟度
一個組織如果沒有了信任文化,就會天天猜忌、提防對方,形成人性本惡的假設理念,這樣組織的績效就沒辦法簡單起來,越考核越複雜,最終導致考核無法進行。
另外,越是高大上公司,績效考核越簡單;管理越不好的公司,制度和表格越複雜。
管理者一定要簡單,讓員工能夠簡單清楚地計算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覺得企業在算計他們。一旦讓員工覺得企業在算計他們,那企業制度就是違揹人性的,都走不遠。
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很多水平較差的管理者自己沒有用好績效工具,反倒天天責怪工具不行,工具換了一大圈,管理結果還是很差, 他忘了管理者本身不行這個最為核心的要素 。
績效考核只是管理者的管理武器之一。就像武林高手,就算用一個稻草也可以殺死一個人; 如果管理者本身功夫不行,就算給他一把寶劍,也用不好。
五、指標值的制定
1.指標的制定是科學
績效考核指標是指揮棒,是整個績效管理的核心中的核心。根據西方績效考核的假設:
第一,你考核員工什麼行為就跟到哪兒;
第二,任何指標本身都有陰暗面;
第三,考核什麼就需要配合什麼資源。
所以,無論什麼形式、誰來考核、如何考核,以及考核後的結果如何應用,都在圍繞“指標”二字在開展。
一個壞的指標,讓企業走向萬丈深淵;一個好的指標,讓企業執行力和戰略落地效果倍增。
案例1:海底撈
海底撈初期設定的過程服務指標,例如,杯子裡的水不能低於多少,客人戴眼鏡一定要給眼鏡布,否則扣0.05分。
效果呢?既有好的反饋,也有非常不好的反作用。客戶說我不喝豆漿了,不用加了。不行,必須加上。
最好笑的是手機套,有的客人說不用,結果他趁你不注意時,偷偷給你套上。因為不這麼做要扣分。
再後來,海底撈開始考核間接指標,考核翻檯率。翻檯率高就證明你的服務滿意度高、賺錢多。
結果翻檯率上來了,卻也遭到了客戶投訴:不訂,絕對沒位置;訂了座,晚去幾分鐘,也沒位置!
最後考核指標是顧客滿意度。雖然可能沒辦法用指標直接去描述,但是可以感知,讓副總或區域經理組織神祕人去考核,然後把店分成ABC三級:
A級是要表彰的,B級你就在這兒待著,C級需要輔導。在輔導期內,不會扣錢,但超過輔導期依然幹不好,店長就要被淘汰了。
案例2:華為幹部培訓
華為前高管說,他負責幹部培訓,就一個指標:盈虧平衡。在華為內部上課是需要交費的,如果課程質量差,上課的人就會比較少,課程收入就下降。所以,既要按照公司戰略需求開班授課,又要保證質量。
最為關鍵的是,參加培訓後,要能提升業績,拿到更高的績效獎金,這樣大家才可能積極地參加學習;否則就不來了,那這位高管就麻煩了。
通過這些案例,是為了告訴大家:
你不能搞定指標,就等於航海沒有目的地,等於飛龍在天少了眼睛。
指標是指揮棒,是燈塔,指標不對,一切白費,不僅是績效管理的白費,甚至經營管理的白費。
所以,績效考核指標體系的設計導向通常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導向企業關鍵戰略趨同要素;
第二,指標要能啟用企業價值創造的各項元素;
第三,能推動企業績效和業績的提升,反映企業經營現實問題的要求,解決企業現實在短期所面臨的經營問題;
第四,導向價值觀的形成和高績效文化的形成。
2.制定指標值是藝術
制定目標是由內向外製定,還是由外向內製定?
舉個例子:
河南某養殖場養豬20萬頭,在定第二年目標時,咬咬牙定了25萬頭。但華為的老師給他定的目標是100萬頭。
養殖場老闆說:多5萬頭,我們要申請用地,建豬舍,要買母豬等等。這樣下來,折騰一年也不一定能達到,況且現在環保那麼嚴。
華為的老師說:去年中國市場生豬屠宰量是70億頭,河南以前很少有外地的豬進來,但現在有很多,說明河南本地的豬的數量已不能自給自足,市場缺口很大。100萬頭與70億相比,空間非常大。
另外不一定非要建豬舍,可以學廣州溫氏(以養雞業、養豬業、養牛業為主導,兼營食品加工、動物保健品的跨行業、跨地區發展的大型畜牧企業集團),母豬也不一定要買,直接買豬仔也行!
很多人在定目標時,都是由內向外定,根據自己的能力去定目標值,但市場不是。
為什麼很多人成為企業家?因為他們敢於冒險,敢於根據外部機會來定義自己的能力,根據目標值倒逼自己成長。
中國企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我覺得最偉大的就是中國企業家的目標制定與夢想。
有了夢想和大膽的目標追求,倒逼企業成長,殺出一條血路,完成一個個常人認為不可能的目標。
所以我們 定目標,一定是從外到內,而非從內到外,在市場和客戶面前,我們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機會 。
3.指標數量
1-3個最好,最多不要超過5個。多就是沒有,沒有目標,就什麼都得不到。
指標太多,只能說明一個問題:沒有掌握事物的本質和邏輯,抓不到重點。
本文乾貨清單
1.績效,就是找準正確方向,做正確的事。
2.績效考核的目的
① 對於經營而言,績效首先是未來的賺錢工具,其次才是分錢工具。
② 對於組織來說,績效是啟用組織、打造組織能力的工具。
③ 對於個人而言,績效是幫助成長的工具,而不是與員工秋後算賬的工具。
3.績效,是創造出來的
企業老闆是績效負責第一人,其次是業務部門,最後才是HR。
績效考核,越簡單越好:目標明確、規則簡單、及時反饋、層層過關、自願參與。
4.指標值的制定是科學
指標不對,一切白費;1-3個最好,最多不超過5個。
華為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
如何實現組織目標、個人目標與公司戰略的有效對齊?
如何用股權機制和激勵體系讓18萬人集體奮鬥?
如何為組織每個部門、員工的最終行為配置獎金的分配方法?
如何配置工資獎金、長期激勵、成長機會和任職資格才能讓組織充滿活力?
本文經授權釋出,不代表世界經理人立場。如若轉載請聯絡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