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背書,未來電影放映要這麼幹!
2018年的最後一個月,誰能想到投影市場居然在“電影院線”這個小眾產品線上迎來這麼多的“大”新聞呢!
首先, 12月3日編號為NO.001的全球首臺“小型”4K鐳射電影放映機SRX-R608交接儀式在索尼影像技術學院成功舉行,客戶方為保利集團;12月7日,全球首個14米寬三星Onyx影廳在首都電影院西單店華麗揭幕;12月10日晚,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執導的經典作品《龍貓》30年後的重製版在上海影城舉行首映禮,NEC投影機全力贊助!
對於以上三個事情,如果單獨看似乎“沒啥大意思”,但是大屏君注意到一個事實:三件事情聯絡起來,意味著非科視、巴可系“數字放映系統”的加速崛起。聯想到,2018年7月完成交割後,中影獲得了中影巴可51%的控股權,更能充分說明國內影院市場的“競爭之激烈”、“發展之迅速”。
這樣一個事實,政策制定者也看在眼裡,所以12月13日,國家電影局印發《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旨在進一步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
《意見》指出,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電影銀幕數量穩居全球第一,觀影人次不斷攀升,電影越來越成為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重要文化娛樂形式。但是,在影院建設快速發展、銀幕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影院建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中西部地區特別是縣級城市及以下地區覆蓋不足、電影院線制改革亟須深化等問題越來越突出。——用大屏君的大白話就是“很多地方存在大量發展空白,也就存在著大量機遇”。
對此,《意見》預測,到2020年,全國加入城市電影院線的電影院銀幕總數達到8萬塊以上——注意啦:這僅僅是加入電影院線的熒幕數量,即連鎖影院的熒幕數量,不包括孤立的、或者小規模的電影院的熒幕數量。業內人士甚至認為,2020年-2021年,國內總熒幕數會達到10萬塊——這將是人類電影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大約是北美市場規模的兩倍。
所以,大屏君說:現在的問題不是第一大院線市場是誰,而是第一和第二之間即將形成一個巨大的數量差距——中國市場對裝置商的吸引力,將“毫無懸念”的成為必爭之地。因此,也就能理解三星、索尼、NEC和中影巴可“大動作”的目的了。
政策加持,中國電影放映市場依然處於黃金時代
大屏認為,12月份國家電影局推出的《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非常及時。這個檔案幫助行業解決了至少兩個大問題:
第一, 已經是第一大院線市場的中國大陸,電影熒幕是否還能持續穩定高速增長?過去兩年,這個問題一直苦惱著很多裝置供應商、院線企業。因為,此前漫長的時期, 美國為中心的北美市場一直是“全球第一”,中國超越美國已經是一個“奇蹟”。在這個奇蹟之上,中美差距是否會持續擴大,最終差距是多少,人類電影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
第二, 如果中國電影院線市場持續發展,未來的發展軌跡是什麼?是完全商業化的,以盈利為中心的發展路徑,還是會走商業與公益相結合,以文化價值為核心著力點的發展路徑。如果電影放映市場完全出於商業利益驅動而發展,中國電影熒幕的單位經濟產出數值,已經很難持續支援整個市場的擴張。且這種發展方向也與造福人民繁榮文化的電影使命、人民呼聲不符。
對於以上兩大問題《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意見》都給出了答案:從規模上看,中國電影放映市場還會高速增長,持續增加,我們的目標是“人均電影文化權力與設施規模”逐步向美國等發達國家靠攏。這意味著人類迄今為止唯一一個10萬+級別的電影熒幕市場即將形成。
而從發展路徑看,在政策上傾斜於“欠發達地區”、“欠發達市場”,是服務人民電影文化的題中之義。同時,國家鼓勵大型院線的建設,鼓勵兼併重組擴大龍頭院線的規模。這種發展路徑的核心是,尊重市場規律、市場能做好的交給市場;同時也尊重電影業的文化屬性、保持電影文化服務人民的社會價值本質,市場暫時處理不好、但人民急需的部分,要用政策傾斜努力解決。
基於以上的解讀,大屏君認為《意見》中這句話應該特別標註:“縣級城市影院數量穩步增長,有條件的地區加入城市院線的鄉鎮電影院數量快速增長”——這不僅指出了未來數量型增長的空間,更是體現了電影服務於人民文化的使命。
當然,國家電影局也不僅僅是“理論”上唱高調,切實的政策保障措施也已經出臺。例如,“通過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電影院安裝巨幕系統、鐳射放映機等先進技術裝置給予資助,資助金額不超過裝置採購支出的20%,每家影院不超過50萬元。”再例如,“縣城(縣級市)新建(改擴建)影院,每家新建影院資助不超過30萬元,每家改擴建影院不超過20萬元。對位於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縣級城市影院的運營發展,給予每家10萬—15萬元的資助”。還有,“對新建或改擴建並加入城市院線的鄉鎮電影院給予資助,每家不超過30萬元。”
有了這些真金白銀的支援,大屏君覺得,行業人士可以對中國電影院線未來的“規模”充滿信心,對行業的“錢”景放心投資。而且,這些資金支援力度可謂是空前的:例如,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只是建設小規模的電影院,鄉鎮市場的30萬補助,基本相當於小影院初始投資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了。
巨大市場吸引國際巨頭,行業洗牌可否到來
“到2020年,全國加入城市電影院線的電影院銀幕總數達到8萬塊以上”——這意味什麼呢?大屏君掐指一算,幾乎每年要新增一萬塊熒幕。
對於外行人而言,一萬不是大數目,然而,對於電影放映機這可是天文數字:例如,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球電影螢幕數量達到152,000塊,較上年同期增長8%;當中北美市場數量為43661塊,EMEA地區數量為40665塊,亞太市場數量為56106。——實際上,一個國家的院線熒幕數超過萬塊,都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
所以,不用大屏君細說,大家也能想想,電影放映機廠商是多麼看中中國市場的這個巨大增量:尤其是位於二線的品牌,佔領中國市場這些增量事關長期企業戰略:因為,第一,電影放映裝置採購具有很強的慣性,一個熒幕通常不會輕易選擇更換供應商品牌和裝置,所以增量市場的搶奪幾乎是二線放映機企業發展的唯一機會;第二,只有足夠大的增量市場,才能支撐二線品牌的規模成長,而擁有一定的規模是有足夠資本實力去佔領技術高地的基礎。
作為LED屏熒幕產品的主要推動者,三星自然曉得中國市場的增量意味著什麼樣的戰略機遇;NEC和索尼作為全球電影放映市場的第二陣營品牌,亦視中國市場為轉型升級的“跳板”;中影巴可成為中影控股公司,雖然主要產品是2K小型放映機(與巴可的技術授權有關),但是卻可以為廣大縣城和鄉鎮影院提供廉價的方案選擇,具有經濟和社會雙重價值。——當然,全球電影放映市場的巨頭,科視和巴可也在大力度加強中國市場的公關和拓展:作為既得利益者,它們不會簡單坐視機遇流失、對手崛起。
簡而言之,大屏君認為中國電影院線未來數年的擴張將成為改變全球影院放映裝置市場格局的“最大變數”。抓住這個機遇,很可能是人類電影放映歷史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的“百年未有之變革”。
當然,這個巨大機遇也屬於本土創新品牌:例如中影光峰的鐳射光源技術、中科極光和迪威視訊此前在RGB鐳射投影上的投入等等,都是有機會進入主流影院市場的——問題只在於這個市場比較封閉,增量有限,競爭激烈。而現在,大力發展三四線城市市場的戰略,是不是有點“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機遇”的味道呢?大屏君覺得,這是有志於電影放映機的本土投影廠商們難得的戰略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