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奔中的廣告行業,丟下了公益廣告
1
葉茂中在拍了世界盃期間的知乎和馬蜂窩“洗腦”式廣告後,賺足了圈內外眼球,廣告狂人在他第50歲的年頭,又高調的狂了一次。
事後很多人吐槽他拍的廣告無腦重複、罵聲不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用一句話迴應了爭議:沒人喜歡廣告。
這是事實,是對當下廣告形態最直白的描述。
但這句話還是不夠準確,應該說 沒有消費者喜歡廣告。
2
中國營銷發展從改革開放起步,衝在最前面的是廣告這一傳播工具。改革的前十年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慢慢過渡的階段,也是營銷走的很艱難的階段。
專家學者一邊從國外引入理論,國內企業家門一邊自己慢慢摸索,靠著膽識甚至是有些賭的性質,實踐著各種營銷打法。
廣告戰、價格戰就是前幾十年的冒進營銷戰術。
後來西方營銷理論慢慢全面引入中國,國內企業才有了體系。
到今天,廣告行業已經相當成熟,2016年廣告市場體量達6500億左右,並且還在持續高速增長,廣告從業人員達300餘萬人。電視洗腦廣告、網路病毒廣告、無孔不入的戶外廣告……
還是那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廣告。
廣告太多了,太頻繁了。當葉茂中說沒人喜歡廣告時,就像一瓢冷水給躁熱的廣告圈從頭到腳淋了下來。
商業繁榮是大量企業競相發展的結果,而快速發展的經濟,把很多產業都一起拉到了檯面上, 企業之間不得不競爭,需要商業廣告。
廣告整個產業就是在這樣大勢下,跟隨著經濟環境,快速爭搶著奔跑。
這是廣告行業的明面,被商業利益的聚光燈照耀的一面,也是跑的最快的一面,消費者雖然不喜歡,但是企業主和代理商都喜歡。
商業廣告坐上了竄天猴,跟著幾十年經濟大跳躍狂奔。
3
當廣告業界的各種比賽被行業媒體報道;當每年各種國際廣告創意節的獲獎創意作品傳來,圈內人被一組組帶著公益性質的創意作品震撼時,才趁著熱度想起廣告行業被遺忘的公益廣告。
商業廣告一片繁榮,而公益廣告則顯得有些跟不上時代。
不起眼,容易被遺忘的公益廣告,在這個時代被落下了,成為無力追趕快速奔跑的廣告行業的步行者。
1984年是中國公益廣告的元年,這一年由北京日報、經濟日報等媒體聯合主辦了一次公益活動。公益性質的傳播首次進入了大眾的視野。後來公益廣告逐漸登上報紙、電視等媒體,90年代到21世紀初,央視的一系列公益廣告刻在了70、80、90後這幾代人的腦子裡。
早在2003年,國家就頒佈了有關公益廣告的條例,規定了公益廣告的份額不少於商業廣告份額的3%,十幾年過去了,這個份額依然在線上徘徊。
而國外的份額能達到6.5%左右。
不只是份額低,拿作品的質量來說,無論是創意水平,還是出街的製作水平,公益廣告跟商業廣告比起來都顯得有些寒磣。
4
為什麼商業廣告飛速增長,而公益廣告卻原地踟躕?
一個大背景是:不同於國外很多行業已經凸顯出競爭後的寡頭壟斷局勢,而國內的很多產業尚在起步成長階段,企業之間競爭激烈,行業的大局未定,廣告是他們的主要競爭手段之一。
這個時候,不可能再做見不到效益的公益廣告。
公益廣告主大多是政府、一些行業已經壟斷的大企業、公益組織機構、公益媒體,相比起龐大的商業廣告主,實在是太少了。
同時服務公益廣告的機構也相對較少,多是一些已成規模的大廣告公司。
公益廣告主想做公益廣告,但是代理商對公益廣告的熱情低,依然按商業廣告收費,公益廣告主不僅得不到利益,還得付出。這本就是一個不符合市場規律的執行機制。
公益廣告沒有利益驅動,企業懶於做公益廣告,自身的競爭仗都打不完;代理商也懶得做公益廣告,商業訂單都做不完。
怎麼辦?最後還得政府引導,媒體引導。
靠著一些強令,維持著公益廣告的露臉。
當電視媒介還能影響一整代人的時候,電視裡反覆播放的公益廣告,尚能傳遞公益力量,傳遞價值。
而當受眾分化的時候,電視媒介傳播能力降低,儘管後來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比如戶外廣告裡,公益廣告份額不得低於30%,但戶外公益廣告的傳播力太低了。
傳播到轉化之間,隔著太遠的距離,有公益心,但是沒能給到快速付出公益行動的路徑。
曾經能影響一代人的大眾媒介影響力正在降低,公益廣告似乎與商業廣告的差距仍然在加大。
5
前段時間騰訊社交廣告IDEA和創意洞察實驗室釋出了一份公益人群洞察報告。
在驅動人們參與公益行為的外部因素中,公益廣告佔比最高,比率高達62%。
廣告本身的傳播力毋庸置疑,公益廣告具有強力推動作用,能對公益影響這麼大,廣告就該擔起這個責任。
根據報告我們還發現,這個時代的年輕人(18-30歲)的公益行為遠超其他年齡段人群。
年輕人是網際網路的核心群體,不像大眾媒介時代,媒體釋出一個事件,所有人都知道,人們有共同的話題,有很多公知。
而網際網路將他們劃分成了無數細小的分眾群體,他們在朋友圈展示著日常生活,卻隱藏的更多。
不善表達的年輕人,將他們的善良藏在了手機屏幕後。當公益活動出現在他們眼前時,長期養成的網際網路使用習慣,動動手指小互動就完成了公益行為。
公益活動撩動了他們更深一層的心。
6
去年和今年,我們陸續在網際網路渠道上看到了公益廣告的燎原之火。
幾個刷屏級的公益傳播案例,無論從傳播量級和轉化率都不錯。
騰訊公益出品的小朋友畫廊H5、漢儀出品的阿爾茲海默症字型、前段時間網易出品的保護藍鯨H5,以及盛世長城獲獎作品不朽的豐碑等等,都是很好的內容,通過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渠道,獲得了巨大的傳播量。
小朋友畫廊5小時獲得了1500萬的捐贈金額,這樣高效的轉化率,傳統媒介無法比。
網際網路將公益變成了很簡單的指尖行動,利用社交關係的加速傳播器,很快完成一次全民公益行為,一個H5廣告就達到了。
網際網路人群、社交媒介和公益傳播點構成一個完整的公益愛心傳播鏈條。
人群是愛心的發出地,社交媒介是愛心傳播的加速器,公益本身則是打動人群進而引起傳播的資訊。
這個時代有具備愛人之心的年輕人群,有成熟的數億使用者的社交媒介,也有需要被公益行為幫助的弱勢群體。
缺的是什麼,缺的還是撬動公益與網際網路結合的支點。
這個支點可以是企業,可以是公益機構,可以是媒體……,而我們已經看到一些網際網路巨頭慢慢在承擔著這個責任。
7
從歷史迭代來看,公益都是媒介成熟後才登場的廣告活動,幾乎所有媒介誕生的初期都是商業廣告競爭的地盤, 公益廣告的出現是媒介發展到後期成熟的標誌,當然也是一部分企業成熟的標誌。
廣告能促進商業繁榮,公益性質的廣告更能解決社會問題,廣告的傳播力,是傳播公益最好的形式,也是廣告自身的責任。
當商業廣告帶著整個行業繼續在前面狂奔時。
應該偶爾回頭看一下。
看一下想邁開步子追趕卻又不得不停下腳步,向路邊需要幫助的人傳遞愛心和價值的公益廣告。
別丟下走得慢的步行者。
數英使用者原創,轉載請遵守規範
作者公眾號:賈桃賈桃(ID:jiataojiatao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