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打造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 為基層治理插上“雲”翅膀
浙江是“楓橋經驗”的誕生地,始終堅守“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目標;浙江也是“網際網路大省”,政法機關積極運用網際網路科技,深入推進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建設,解決群眾的矛盾糾紛,為深化基層社會治理插上“雲”翅膀、增添新動力。
社會治理借“雲”力
2017年,一次越洋視訊調解,解決了杭州人謝某多年的離婚困擾。據瞭解,謝某妻子是韓國人,兩人在英國註冊結婚。
根據有關規定,雙方離婚需同時赴英國或一方到另一方所在地法院提起訴訟,程式太過複雜。後來通過法院工作人員的建議,雙方採用了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進行遠端訴訟成功離婚。
謝某離婚事件的處理是浙江利用網際網路科技助力矛盾糾紛網上解決的一個縮影。
伴隨人們經濟社會活動的增多,各種矛盾糾紛也快速攀升。“案多人少”成為困擾各地法院的一大難題。此外,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仲裁機關等在解決矛盾糾紛時,缺乏糾紛型別和個性化差異設計的糾紛化解系統,資訊共享和有效銜接上存在不足。
面對這種現狀,杭州市西湖區法院率先做出嘗試。
2008年,西湖區法院著手利用大資料、雲端計算、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探索網上調解工作;2015年,浙江省委政法委開始探索多元化糾紛解決網路平臺建設;同年,在中央政法委組織實施的“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研究專案”中,西湖區法院上報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體化網路平臺的構建》成功入選;隨後經過1年多搭建,2017年“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開始推廣應用;2018年6月14日,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建設推進大會在浙江諸暨舉行,標誌著該平臺在浙江全省正式上線。
十年磨一劍。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為社會治理插上了“雲翅膀”,成為了浙江打造“網際網路+社會治理”的樣板。
3萬餘名專業人才齊護航
劉恩是一名專業律師,也是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註冊的調解員。每天早上到辦公室,他第一件事就是開啟電腦登陸該平臺。在他的調解下,一件原本要花費3小時訴訟的小額借貸糾紛案件,半個小時便可成功調解。
“平臺諮詢師大部分都是律師等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可以迅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幫助當事人有效解決矛盾糾紛。”據浙江省高階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長張軍斌介紹,平臺通過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為使用者提供法律諮詢、線上評估、線上調解、仲裁服務、訴訟服務五大服務,註冊登陸平臺後,使用者只要點點手指就能享受實時、專業、多元的服務。
浙江省委政法委基層指導處處長顧人介紹,秉承“社會問題社會解,線下問題線上解,專業問題專業人士解”的理念,該平臺還建立了涵蓋婚姻家事、醫患糾紛、電子商務、物業糾紛、道交糾紛、勞動糾紛、消費者糾紛七大專題解紛,為矛盾糾紛跨時空跨地域個性化解決提供了全新模式。
“平臺作為化解糾紛服務的共享平臺,引入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業調解等多元化解紛資源,將矛盾糾紛逐級分流過濾,最終形成漏斗式的矛盾糾紛解決模式。”顧人說。
據悉,截至2018年11月20日,平臺擁有註冊調解師32729人,諮詢師1445名,對接仲裁機構11家,法院105家,申請調解案件200714件,調解成功170472件,調解成功率達84.9%。
2.0版讓線上解紛“零跑腿”
隨著《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關於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意見》《關於開展律師調解試點工作的意見》等政策出臺,線上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不斷優化升級、迭代更新,從1.0版走向了2.0版,如今“浙江ODR”手機APP和微信小程式也已經上線,使移動解紛更加便捷,逐漸成為百姓“手掌上的解紛管家”。
今年年初,餘女士與兒子乘坐的客車在途徑麗水市遂昌縣時出現意外,餘女士的兒子因事故受傷。事後,餘女士利用2.0版本的“浙江ODR”小程式順利進行了調解。“一分錢都不花,一趟都不用跑,真的很方便。”餘女士事後反饋說。
“浙江正在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動各領城改革,我們也在進一步完善優化平臺功能,打破時空界限,打造網上‘楓橋經驗’,讓老百姓‘最多跑一次’‘最好不用跑’就解決矛盾糾紛。”顧人說。
他介紹,下一步在及時解決群眾矛盾糾紛的同時,平臺還將通過雲技術對平臺沉澱資訊的大資料分析,為社會治理提供預測預警預防的功能,制定相應預防機制,促進糾紛解決機制的生態平衡,更好地維護社會秩序,助力“平安浙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