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偏愛印度二三線小城市場?
過去三年,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和戰略投資者漸漸加大了開拓印度市場的力度。2015 年到 2018 年,像阿里巴巴和騰訊這樣的中國大企業對印度 14 家公司合計投資約 60 億美元,而最近一年半,印度的內容和電子商務領域湧現了多家中資背景的新公司。
有趣的是,大部分中國企業家在印度成立的新公司都專注於印度的二三線城市——當地人口中的 " 巴拉特 "(Bharat),而不是這個國家的一線城市。不管是志在做 " 印度版頭條 " 的新聞聚合應用 NewsDog,一站式內容分發平臺茄子快傳(SHAREit),電商平臺 Club Factory,還是直播應用 Bigo Live,海外版快手和抖音,都瞄準了巴拉特,而不是印度前十大城市。
為何這些公司都押注印度小城市?" 因為要達到更大的業務規模。"《未能成功——印度第一家電商的故事》(Failing to Succeed – the story of India ’ s first e-commerce company)一書的作者 K Vaitheeswaran 如此評價。他的話很大程度上是對的,因為中國的初創公司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看法,他們相信規模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在中國,包括京東、淘寶網、拼多多、美團點評、快手和寶寶樹在內,很多目前已經赫赫有名的企業在創業初期就專注於二三線城市,在那些市場大規模擴張。例如,快手目前擁有 4 億以上使用者,其中 80% 的使用者都位於二三線城市。而快手已經被視為中國僅次於微信、微博和 QQ 的第四大社交應用。
拼多多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17 年,拼多多的商品交易總額(GMV)突破了 100 億美元,遠超前一年的表現,2016 年其只有 2 億美元商品交易總額。拼多多約六成客戶都來自石家莊、青島、武海等小城市。
如果根據商品交易總額的資料排名,拼多多現在是僅次於阿里巴巴、京東和唯品會的中國第四大電商。
談及在印度的市場推廣策略,茄子快傳的新興市場副總裁 Jason Wang 表示," 印度使用英語的人口僅有 2.5 億,我們沒有選擇把重點放在這類人群上。" 該公司迎合的是那些消費不同方言內容的讀者,比如泰米爾語、泰盧固語、孟加拉語、古吉拉特語和印地語。
印度是茄子快傳最大的市場,四年來,其應用在印度的累計下載量超過 4 億。
Jason Wang 解釋說:" 我們有一個長期計劃,要佔據 10 億網際網路使用者內容分發的大部分市場份額。茄子快傳希望,到 2022 年獲得更大的規模,不用擔心銷售額。" 他同樣信奉這樣的經營哲學,那就是:只要公司能經過競爭的考驗,獲得預期的規模,就更容易實現使用者變現,獲得可觀的回報。
2016 年初,NewsDog 公司首次登陸印度,主要聚焦於英語新聞,但很快就調整了重心,轉向印地語、泰米爾語和泰盧固語。
NewsDog 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陳彧堃解釋說:" 在轉變重心以前,我們在印度做了一些有關內容消費模式的實地調查,發現二三線城市的讀者更願意在娛樂、(非嚴肅類)政治和板球這類話題上花時間。"
自那以後,在印度古爾岡設辦公室的北京公司 NewsDog 就開始了新的征途。該公司稱,目前在印度擁有約 6000 萬註冊使用者,月度活躍使用者(MAU)2000 萬。
除了內容,主打交易的中國電商平臺也在押注印度小城市,Club Factory 公司就是一個代表。印度科技媒體 Entrackr 獲悉,Club Factory 公司一半以上的訂單都來自十大印度城市之外的小城市使用者。
"Club Factory 公司的商品目錄實質上吸引的是二三線城市的年輕使用者,在那些地方,買家希望以低成本(售價在 60 到 1000 盧比之間)買到新鮮又獨特的時裝。這家公司的策略是深入滲透小城市。" 市場研究機構 Forrester 印度公司的分析師 Satish Meena 如此評價。
雖然使用者體驗相對較差,但 Club Factory 公司在印度擁有廣大的群眾基礎,一個月訂單約有 150 萬筆。目前,該公司還請來寶萊塢男星 Ranveer Singh 和當選 2017 年世界小姐的印度佳麗 Manushi Chhillar 拍攝廣告,推廣公司品牌。
最近幾年,印度城市網民增長停滯,真正的增長將由二三線城市推動。印度時尚平臺 Voonik 公司聯合創始人兼執行長 Sujayath Ali 指出:" 中國的企業家已經目睹本土公司怎樣崛起,他們希望在印度重演這樣的成功。"
Ali 說,印度二三線城市和中國更為相似。" 小城市的人通常在智慧手機上花的時間更多,中國企業希望通過內容和遊戲化激發他們投入。"
京東、淘寶網、天貓和拼多多等中國頭部公司正忙於國內市場競爭。一些中國的二線公司和很多連續創業者則看到了在印度複製國內成功模式的潛力。Vaitheeswaran 解釋說,印度消費者獲取成本低,而且(在內容和商務領域)缺少替代選擇,這些特點吸引了中國的初創公司奔向印度二三線城市,而不是投身一線城市。
中國企業對印度方言使用者大手筆投入,期望像在國內一樣,能在印度二三線城市開枝散葉。然而,很多專家認為,印度會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印度的故事會是屬於印度的,既不會像美國,也不會像中國。"Vaitheeswaran 這樣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