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技術用三年 沒了創始人 小牛電動車拿什麼去上市
9月25日,小牛電動車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自己的上市招股書。主打網際網路電動車的小牛電動,如果不出意外,將成為國內首個登陸美股的電動車企業。
但傳出上市訊息之後的小牛電動,卻並沒有引起市場過多的關注。在大部分人眼中,小牛隻不過是一個比較火的網紅電動車品牌,對於上市這件事情,外界並不是特別看好它。
之所以市場反應會如此冷淡,實際上還是要從小牛電動的發展歷程來說。在小牛電動創立之初,一直主打以技術為驅動的網際網路新型電動車。
但隨具體產品的推出以及營銷策略的曝光,讓人越來越懷疑號稱以技術驅動為核心的小牛電動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拿得出手的專利技術,反而小牛電動車如今的賣點全在外觀設計上。
從技術驅動到設計驅動
2015年6月1日牛電科技在北京正式釋出了旗下首款產品——小牛智慧電動踏板車N1。這款續航里程有100公里、配備BMS電池管理系統、能用APP遠端控制且外觀時尚靚麗的電動車一經問世就吸引了不少使用者的眼光。
雖然這款電動車3999元的起售價並不便宜,但精緻的做工和紮實的用料成本,讓小牛電動車的口碑一飛沖天。
在取得了開門紅之後,小牛電動繼續推行自己的精品策略,松下18650鋰電池、博世定製電機、GPS遠端防盜,這些技術很好的解決了使用者的需求。雖然這些技術並不全是小牛自主研發的,但小牛電動是第一家將電動車與高階技術相融合的企業。
在N1大火之後,小牛電動車隨即推出了“網際網路電動車”概念,並打造了M、U、UM、N-GT等一系列電動車品牌。
然而,在產品陣營越來越廣之後,小牛卻失去了在技術方面的革新與驅動。以小牛的旗艦車型N-GT系列來說,仍舊是博世電機、18650電芯、電池管理系統和手機APP這些賣點,雖說是旗艦車型但技術含量與3年前的N1並沒有什麼差別。
既然技術沒有差別,那用什麼撐起N-GT系列高達萬元的售價呢?彩色顯示屏、經典外觀設計、全新的噴漆圖案,在技術之外,小牛找到了一條通過外觀設計區分產品定位的策略。
當小牛電動創始人李一男淡出集團管理層之後,小牛電動在技術方面遲遲無法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憑藉著N1創造的口碑,小牛電動獲得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如何保障投資者的收益讓公司平穩發展下來,小牛電動選擇另一條路,將技術驅動變為設計驅動。
一臺臺色彩絢麗、造型經典的小牛電動在設計師手中誕生,大師級外觀設計、與邁凱倫合作定製、眾多網紅的宣傳代言,讓小牛電動車在轉變發展道路之後仍舊保持著不錯的發展。
線上爆火 線下難覓
不得不說小牛電動車精緻的外觀設計,的確贏得了不少使用者的青睞,只不過電動車作為某些群體的必備出行工具,好看似乎不是最重要的。
根據小牛電動的招股書顯示,2018年上半年小牛電動車共賣出12.5萬輛,而過去三年來小牛電動累計銷量已經達到了43.15萬輛,僅2018年上半年小牛電動營業收入就高達5.57億元。
這份成績對於一家誕生僅僅3年的電動車廠商而言的確很好,但是對比電動車行業的頭部企業,來說則是過於平淡了。
2017年雅迪電動車全年銷量406萬臺,新日電動車銷量136.5萬臺,小牛電動從誕生至今的總銷量不及對方一年甚至一個季度一個月的銷量。
雖然雅迪、新日的主打電動車產品都在3000元左右價位,但在技術更新方面卻並沒有像小牛一樣懈怠。
智慧檢測、遙控坐墊、自修覆電機、全自動微電腦……這些日新月異的技術專利都被雅迪搬到了最新的產品之中,憑藉著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每一代電動車在技術層面上都在更新換代。相比小牛以換殼為本的設計驅動,這些傳統車廠在技術驅動方面更像是一家“網際網路車企”。
在喊出以技術為驅動的口號之後,小牛電動車在技術方面並未取得太大的突破,反而是原來越貴的產品價格配合著越來越靚麗的外形,讓小牛電動車成為了“網紅拍照必備單品”。
在社交平臺上我們可以很輕鬆的找到小牛電動車的影子,在那些時尚男女的口中,這款外形靚麗的電動車簡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出行工具,因為他們只看外形不看價效比與長期使用體驗。
線上一直推崇的口碑,讓小牛電動車管理層對自己未來的發展充滿了信心,但他們沒有注意到,在現實生活當中小牛並那麼多。高昂的價格與過分活潑的顏色,使得大部分將電動車作為日常出行工具的消費者,寧願去選擇雅迪、新日、綠源這些既有價效比,又有明顯技術升級的普通車型。
創始人李一男的離開,小牛電動的發展道路完全改變。從技術驅動轉到設計驅動,雖然小牛依舊是一個口碑良好的品牌,但是技術核心的缺失讓小牛的發展上限只能停留在“一輛好看的電動車”之上,成為小眾市場的一件玩具。
技術驅動還是設計驅動,其實都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小牛電動現在錯就錯在明明只有設計驅動,但偏偏想要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技術研發能力,為了更高的估值將自身打扮成“網際網路新興電動車企業”,繼續消費者李一男曾經為小牛電動留下到的使用者口碑。
根據招股書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牛電科技的負債總額達到6.41億元(約合8932萬美元),資產負債率達到74.6%。
並且在2018年年末,還要高達1.9億元的貸款需要償還,而如今牛電科技的現金也不過1.56億元,資金短缺導致的債務壓力,或許也是牛電科技在沒有解決自身問題的情況下,就貿然選擇上市的一個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