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APP推“契約萌妻”廣告,底線呢?
▲一些兒童APP的開屏廣告。
眾所周知,APP記憶體在扣費陷阱、侵害隱私、色情暗示等亂象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但如今,這些亂象已然汙染到了兒童群體。
據新京報調查發現,一些兒童類APP,會不時冒出“腹黑老公太囂張”“闊少的契約萌妻”,或者畫有漂亮美女圖片等含有色情暗示的廣告推送,點選之後會跳轉到APP安裝連結,連結的則是非兒童類的閱讀APP、直播APP等。
兒童APP推“契約萌妻”廣告,想想都讓人覺得扭曲——按理說,孩子應成軟色情廣告的絕緣體才對,怎麼還成了其“廣告受眾”呢?
從報道看,這還不是孤例:新京報記者此次通過安卓手機自帶應用市場,下載了排名靠前的15款兒童APP,發現其中13款APP都有付費的選項;11款APP有廣告,其中不乏豐胸廣告和一些色情暗示內容;13款APP收集了至少一項隱私許可權。
“再坑不能坑孩子”,這些APP無異於在秀下限:孩子由於分辨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足,極易誤碰誤觸落入扣費陷阱,或受到色情資訊的誘導,對於個人隱私更是幾無防備。
▲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圖/新京報
這令人遺憾:近幾年來,智慧手機市場發展迅速,各類手機應用軟體也隨之發展,並且呈現不斷細分、細化的趨勢。不少APP開發商家因此將目光下潛,瞄準兒童APP市場,本無可厚非。根據《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顯示,近年來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持續走低。截至2017年底,7歲(學齡前)兒童觸網比例達到27.9%,10歲前兒童觸網比例約70%,而小學生“擁有自己手機”的比例達64.2%。這也說明兒童APP市場確實是塊大蛋糕。
但從現狀看,那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的兒童類APP,仍處在野蠻生長的狀態,其收割使用者的方式也很粗暴,誘導扣費、不良廣告就是最典型的例證。
更駭人的,是整個行業的不堪:此前也有媒體對30家熱門線上教育類APP進行測評發現,多家APP的社群板塊記憶體在不良內容。2018年4月,全國發起多項淨網行動,其中“掃黃打非”部門發起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護苗2018”行動,將線上教育涉及的網路遊戲、網路直播、短視訊、教育類App等列入整治範圍;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各地採取有效措施,堅決防止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
饒是如此,有關部門的三令五申,仍止不住一些公司伸向孩子的黑手,兒童類APP或教育類APP色情廣告陷入“一整治就好轉,一放鬆就復燃”的窠臼。
可以想見,要想徹底解決該問題,不能完全依賴整治和處罰。相關平臺加入稽核和過濾機制、APP開發商加強自律,家長對相關問題及時監督、舉報,都是監督應有的“加槓桿”。
說到底,兒童APP作為手機應用市場的細分領域,即使市場廣闊,若總是頑疾難除,很難實現良性發展。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看,這類產品未來還有發展潛力,就別讓那些歪路子把這片藍海“搞黃”了吧。
□柏揚(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