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自媒體人說的這些話,讓微信張小龍啞口無言
為什麼微信看起來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到最後卻成功了呢?
張小龍產品的理解到底高深到了什麼地步?
微信當初究竟是如何成功的?
張小龍是如何看待使用者體驗的?
2019年微信公開課,作為一個10億級使用者的產品經理,張小龍4個小時行為藝術般的演講。
不論你看沒看過公開課,在這裡你能找到答案。
“有一次我問同事一個問題,PC 時代,PV 最大的頁面是什麼?答案是IE瀏覽器的 404 頁面。我問大家,微軟為什麼不在這個頁面放廣告呢?同事們回答不出來。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是啊,為什麼微軟不在這麼大流量的地方放廣告呢?為什麼微信不在啟動頁放開屏廣告呢?大家可以自己去想。”
圖為搜狗、QQ、360瀏覽器404頁面
我順手打開了360、QQ瀏覽器、搜狗,等等,哪一家瀏覽器不在404頁面做廣告?
別說是404了,任何能被利用的地方,這些瀏覽器都不會放過的,我也想問問張小龍,這是為什麼呢?
“微信有 8 年了。想一想,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時間有多少?你花在最親密的朋友家人身上的時間多,還是你花在微信的時間多?如果微信是一個人,它一定是你最好的朋友,你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給它。那麼,我怎麼捨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臉上,貼一個廣告呢?你每次見他,都要先看完廣告才能揭開廣告跟他說話。”
微博、百度、淘寶、抖音,人家使用者也不少吧,流量也不差吧,加起來使用者的使用時間,也不比微信低吧?
人家也有大量的開屏廣告,沒見使用者說,因為你有開屏廣告,我們就解除安裝不用,是不是?
優酷土豆、愛奇藝、騰訊視訊,哪個沒有片頭廣告,每天追劇的人那麼多,不得也要看完廣告才能看劇?
“其實任何一個大的改版都會帶來使用者的不滿,因為人習慣於自己熟悉的介面,覺得是最好的。我們沒辦法讓 10 億人來投票決定什麼是好的,也投不出來。那怎麼才能通過改變尋求設計的優化,讓它變得更好呢?這個決策必須遵循好的設計原則。
就像微信 7.0 版本的時候我們內部使用了很長時間,我自己一直在兩個版本不停的切換,當我用了一段時間,我不願意切換到舊的版本去。也許使用者一下子不能接受,但是我相信他們適應以後也會接受。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要用我們的產品不停的適應時代,而不是因為害怕使用者的抱怨就不去改變它。
尤其是 UI 上,我們永遠不可能讓所有的人滿意。但是,我們比如讓產品越來越美,符合甚至引導當前使用者的審美,而不是落伍於時代。”
使用者接不接受不重要,反正遲早會接受。為啥?
因為以我張小龍親身體驗,告訴你新版比舊版好,難不成這個擁有10億使用者的頂級產品經理,眼光會差?開玩笑。
其實你沒得選,你離不開,哪怕你再不滿意,難不成去解除安裝微信?然後用啥?
接受現狀,用啊用啊的就習慣了,事實就是如此。
“可能很多人都聽過這個故事,當時我寫了一封郵件給 Pony,開啟了微信這個專案。這個事情是真實的,但是也有很多不真實的傳說,比如去過某某寺廟。想到那封郵件,我時不時會覺得有點後怕,如果那個晚上我沒有發這封郵件,而是跑去打桌球去了,可能就沒有微信這個產品了,或者是公司另一個團隊做的另一個微信。
我發現很多想法是突如其來的,或者說,是上帝編好程式,在合適的時候放到你的腦袋中的。”
不用你掏一分錢,當你想要做專案的時候,有人、有團隊、有現成的資源,上帝給你開了無數扇門,沒有張小龍,也會有王小龍,孫小龍。
但是與微信同一個時代的手機QQ,這個團隊做了多少退讓,其中的故事與辛酸是真正不為人知的,我想當時的手Q負責人肯定有很多話想說。
“但也不是完全無跡可尋。在微信上線之前的一年裡,我們把 QQ 郵箱做到了國內第一名,然後在郵箱裡面又做了很多嘗試,包括漂流瓶等等,包括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折騰的郵箱裡面的閱讀空間。”
好像忽略了一個前提,首先是QQ做到了社交龍頭老大。
然後QQ郵箱有著先天優勢,再改善行業痛點、發揮一些基本操作等等,別人搭臺你唱戲。
倘若QQ郵箱脫離了QQ,張小龍還會有今天嗎,也許混的不差,但肯定不會比今天更好。
“我們後來的很多產品,都有郵箱階段的影子在裡面,比如訂閱號、朋友圈。因為在閱讀空間裡面,我們嘗試了各種社交的形式,基於社交的閱讀,朋友推薦文章並且可以在下面共同來評論。
但是由於閱讀空間在郵箱裡只是一個分支,所以它能做的使用者量並不是特別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階段,也覺得這裡差不多走到一個盡頭,應該去切換一下方向。”
張小龍離開QQ郵箱應該也有8年了,8年裡,QQ郵箱還剩下什麼了?
當初的那些想法,郵箱閱讀空間、郵箱漂流瓶,為什麼沒有繼續走下來?
為什麼QQ郵箱團隊沒有冒出第二個張小龍?是沒有人比張小龍聰明?
不,是沒有那份跟Pony發郵件的交情和運氣。
“我們當時堅持了一個原則就是,一個新的產品沒有獲得一個自然的增長曲線,我們就不應該去推廣它,所以在前 5 個月裡面,我們基本上沒有自己去推廣它,我們只是想看微信這樣一個產品對於使用者有沒有構成吸引力?使用者是否願意自發傳播它,如果使用者不願意,我們怎麼樣去推廣它也是沒有意義的。
我記得從微信 2.0 開始的時候,我們看到了曲線,有了一個增長,雖然它還不是很快增長,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這個時候我們就知道,我們可以去推它了。我們當時特別慶幸做了幾個很正確的決定,第一我們沒有批量匯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過使用者手動一個一個挑選。第二,在一個產品還沒有被驗證只能夠產生自然增長的時候,我們沒有去推廣它,把這兩個事情做對,雖然這個時間會花得長一點,但是這樣使得它真正開始起飛的時候,它是很健康的。”
手Q在塞班時代就已經稱霸移動市場了,手Q根本不需要做推廣。
一方面當時移動網際網路剛剛起步,手Q得益於PC的龐大使用者基數,對於移動市場僅僅只是象徵性的分流就足以讓人盡皆知老少都玩,以至於在當時手Q已經被劃分為生活必備的社交通訊工具。
而微信從1.0到2.0,充其量算是一個簡約版的手Q,擁有最基礎的文字圖片+通訊功能。
並且在當時的網際網路背景下,張小龍提倡的沒有“線上”狀態,其實並不被使用者接受,使用者反倒更喜歡能看到好友線上、離線的手Q,也更喜歡手Q豐富的功能,比如3G手Q的家園等等,所以微信2.0以前,幾乎算是小眾且雞肋的產品。
至於沒有“線上”狀態這回事,到底是後來使用者真的認同了?還是說使用者沒辦法,只能被迫接受,只能適應和習慣?
問問2013年當時手Q的產品經理,專案負責人就知道了,看看手Q曾經有一版本模仿微信取消線上狀態,結果怎麼樣?被迫又回退版本的結局。
為什麼從微信2.0開始,使用者曲線開始增長?
因為在微信2.1版本之前,儘管微信的使用者上傳了手機通訊錄,但尷尬的是,手機裡的好友,身邊的朋友,沒幾個玩微信的,甚至很多90後、80後,都不知道有微信,想打通社交關係靠這個根本行不通。
真正的原因是微信2.1版本,開通了繫結QQ好友關係,這是什麼概念不用我多說,QQ多大的使用者基數,這幾乎是等於給微信導流。
我不知道當時手Q產品經理或者說專案負責人是出於什麼樣原因答應了張小龍,把QQ的好友關係給了才初生襁褓的微信,也不知道張小龍有什麼樣的手段能打通這一層玄關,但,這個擁有10億使用者的牛X產品經理,張小龍,他做到了,別人也許永遠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倘若張小龍敢開放微信好友關係,8年積攢10億使用者,這看似銅牆鐵壁的競爭壁壘,能堅持多久?
當然,張小龍肯定有他強的地方,因為緊接著就是微信2.3的附近人、到微信3.0時代搖一搖,目的非常明顯,就是打造身邊、人與人的社交關係,瘋狂拓展使用者量。
微信搖身一變,從基礎的通訊工具,轉變為社交工具,附近人、搖一搖,解決了當時移動網際網路背景下兩性痛點,男人女人的那點事,也打開了移動網際網路神祕的潘多拉魔盒。
此時的微信勢如破竹,使用者數量增長極快,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大量的新聞媒體報道,騰訊其他部門的流量輸送,一起給微信造勢,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微信已經“養肥”發育神裝了,誰也無法阻攔他的成功。
“人們會以為很多東西是正常的,比如開屏廣告是正常的、系統推送的營銷資訊是正常的,誘導你去點選一些連結是正常的,這樣壞的案例特別多。如果回到簡訊時代,每個人手機裡面垃圾資訊比正常資訊還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資訊更多,而是大家會認為這是正常的。”
使用者的認為正常也好、不正常也罷,其實不重要的,就好像微信有10億的使用者,有希望微信可以多一個功能,有希望微信可以少一個功能,微信會聽嗎?張小龍會聽嗎?不會的。
至於為什麼不會聽,其實張小龍一開始就告訴了所有人,以他的產品需求為基準,他理解的使用者或者說他本人如果在微信上有什麼不好的體驗,需要什麼新功能,自然就會增加,否則就要“節制”,當然了,這個不是說這樣做不好,從結果論來看,微信做到現在,不說已經成功吧,但沒失敗啊。
道理等同一樣,其他APP的開屏廣告、垃圾簡訊,這些使用者自然不喜歡,但是作為使用者而言,又能怎麼辦呢?
微信沒有騷擾、垃圾訊息嗎?
我替張小龍問一句:
在座有被親戚朋友群發訊息,檢測單向好友騷擾過的請舉手;
在座有被朋友圈微商、朋友圈強制推送廣告騷擾過的請舉手;
其實他們內心想說卻又不敢說的一句話是,對使用者而言,只要使用者沒解除安裝,那就代表能接受。
“在微信很早期的版本,我們就釋出了公眾平臺。這也是微信的一個創新。當時的思考主要是,微信會取代簡訊,那麼簡訊時代的市場需求是,眾多的服務都要通過簡訊來觸達使用者,我們取代了它,也得提供相應的能力來覆蓋這個需求。
但我知道簡訊、郵件,因為是可以不受控地群發的,這帶來的副作用大家都知道。於是想,如果微信提供一種基於訂閱的模式,即避免使用者被騷擾和欺詐,也讓服務可以可控地給需要的人發信息,其實是做一個 C 端和 B 端的橋樑。我還記得當時構思得差不多的時候特別興奮,跟 Pony 發訊息說這樣一個機制會多麼多麼厲害。Pony 說垃圾資訊怎麼辦,我說天然沒有垃圾訊息啊。”
訂閱號沒有垃圾訊息,可能嗎?
家裡長輩父母被各種養生保養的虛假資訊騷擾過的請舉手;
被各種好友助力,砍一刀,拼多多騷擾過的請舉手;
被快看,傳瘋了,不轉不是中國人騷擾過的請舉手;
從現在來看,Pony在當時是非常有先見之明的,而如今的微信舉報功能,其實並不算一個很好的處理解決方案,但垃圾訊息是人性深處的頑疾,微信離真正的解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兩年業界的目標變成了所有 APP 應該儘可能多地去抓住使用者的停留時長,這個是違揹我的常識的。
一個使用者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術的使命應該是幫助人類提高效率。
比如作為一個好的溝通工具,一定要高效。所以微信沒有已傳送狀態,原因是最高效率的方式就是發完即走。你不用關心這一條訊息有沒有發出去,有沒有發成功,對方有沒有收到,甚至不用考慮網路是不是有問題。”
沒有傳送狀態(已讀提醒),這也不是微信提出的概念啊,手機QQ、簡訊也沒有啊,這個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但是WhatsApp、釘釘都有傳送狀態,可以看到已讀訊息,那使用者會有什麼大反應嗎?也不會啊。
所以張小龍說,通訊工具沒有已讀提醒,就是提高效率,釘釘說,我不太認同。
“使用者其實並不會按照你的內容多少來決定它的時間分配,但我覺得這是很合理的。如果我們非要停留時間更長的話,我們當然有很多辦法來做到這一點。但是這隻會讓使用者覺得不爽,因為他的社交效率降低了。如果非要把他半個小時能完成的事情延續到一個小時的話,只能代表效率降低。”
我想問一下張小龍,
如果使用者想要清理一下兩百個以上的單向好友,或者想把通訊錄的人重新分一下組打一下標籤,需要花多少時間?
使用者想備份聊天記錄,想要排除群聊僅備份好友聊天,一個一個點需要多長時間?
想要退共享單車押金,找幾年前的微信支付賬單,需要翻多長時間?
張小龍的4個小時,休息 3 次,喝 9 次水,不全是廢話,後半段有很多作為真正10億級使用者產品經理高度看到的問題,對網際網路未來的見解、對社交產品的理念等等,但我不可能花八個小時來吐槽他四個小時,那樣太傻也沒有意義。
產品人,應當有自己對產品的見解,你可以學張小龍的態度,他的毅力,做事的魄力,他的堅持,但不能學他的思維,因為你我也沒有他的背景和人脈,而張小龍可能在微信的起步之初需要向Pony報告,但現在他肯定不需要向任何報告,他自己完完全全有權做出任何決定,而你我離到這一步可能需要窮極一生。
如果你有資源、有人脈、有團隊、有背景、有錢,想做出真正牛X的產品,向微信學習,向張小龍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