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工資上漲了卻還是存不到錢?
浙江衛視跨年演講會上有一個討論話題:自己的錢,究竟是花出去的線,還是省下來的錢。一位大咖認為花出去的錢才是自己的,金錢本身沒有價值,而由金錢換回來的物品、服務以及體驗有價值,更何況,對於投資者來講,只有把錢花出去,才有機會掙到更多的錢;而一位參加會議的嘉賓則認為演講大咖接觸的人群,基本都是精英階層,他們賺錢多靠投資,不會為基本的衣食住行發愁,能用金錢搞定生活中的重大變故,所以,這類人更傾向於追求人生體驗和自我實現,相比之下,95%以上的普通人要考慮日常開銷,要儲蓄應對潛在的重大變故,“追求體驗”的層次和慾望都要遠低於精英階層,對普通人來說,省下來的錢是自己的,尷尬的是,依照如今的消費水平,越來越多的人很難省下錢來。
社會中有一些不靠譜的年輕人,整天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對於儲蓄缺乏最基本的規劃,這些人存不到錢也在情理之中,但現在的問題在於,一些靠譜的人也沒有辦法存到錢,工資尚未發放,他們就早已花光:衣食住行、社交、育兒、車貸、房貸,一大堆的賬單讓普通老百姓不堪重負,以至於,經常陷入焦慮,更不敢輕易辭職,因此衍生出大量經典的職場格言:主管不能罵90後的年輕人,他們一衝動會立刻辭職;對於中年人,主管可以狠狠地罵,因為他們絕對不敢辭職,而中年人也有職場信條:罵我可以,但不要扣我工資。
吸血式消費,金錢都去哪裡兒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普通老百姓的工資也都連年上漲,最低工資標準一直往上走,上海廣深企業裡的工資經常要從四位數開始計算,即便是在廊坊、石家莊這樣的三四線城市,也很難找到三千以下的工資,我們不能否認工資一直上漲,但令人尷尬的是,工資的增長速度遠遠追不上房價、藥價和育兒消費的上漲,這是壓在老百姓頭上的新三座大山:
首先,房子是所有人的剛需,北京、深圳的房價動輒高達每平米十萬元,普通人又怎麼能買得起如此住房呢,縱然是傾家蕩產,找七大姑、八大姨勉強湊足首付,也要揹負二十年到三十年的貸款,相比之下,石家莊等三四線城市房價,前幾年一直溫和,但僅僅一到兩輪的炒房,就從7000元上漲到15000元以上;雄安新區以及周邊的縣城,因一道政令,房價翻了幾倍,只能通過凍結交易來控制。筆者認為,房子已然成為管理者調節社會財富的工具,金錢由房子這個通道,流到管理者、房產商和拆遷戶手中。普通人要想避免被房子套牢,成為接盤俠,務必要思慮周詳,最大原則:不要在北上廣深買房,這些城市已經擁擠不堪,且相關功能已經向成都、西安遷徙,現在購買只是徹頭徹尾的接盤俠,此外,不要奢望靠炒房賺錢,天價的房子往往是“有價無市”,根本賣不出去,前不久大面積的斷供潮,已經讓大量貸款炒房的人血本無歸,況且,炒房本身就是一件“喪盡天良”的事兒。
其次,醫療費用也是中國百姓的吸血鬼,有人調侃:一旦進了醫院,錢就不再是錢,而是紙,住院期間,最令人討厭的就是那些“催繳費”的小喇叭,非常地密集勤快。平心而論,國家已經在很多方面給予補助,農民都可以享受新農合醫保等等,但總得來說,百姓看病依舊不便宜,特別是在涉及高階儀器和進口藥的時候,更會讓老百姓一貧如洗,電影《我不是藥神》之所以會引發熱議,正在於它真地戳中老百姓的痛點:進口正版藥4萬元,印度仿製品500元,這大概不是杜撰的故事,而是血淋淋的事實。現在,中國“以藥養醫”的貽害無窮,醫生再沒有心思去修煉技能,他們只需要和藥品供應商搞好關係,和院長、主任搞好關係就能賺到足夠的錢,又何必耐著性子去翻看厚厚的醫學書籍呢?於是,老百姓總會覺得藥品實在太貴,又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新天價藥”的小白鼠。
還有就是子女教育。相關資料顯示,普通父母養大一個孩子,總成本大概是200萬元,這僅僅是把孩子順利地養到18歲,沒有算高階消費,如果非要興沖沖地把孩子送出國,成本估計會更高。現在,中國父母養育孩子,已經到了“魔怔”的程度,從未系統性思考育兒的本質,最可悲的就是99%的父母都望子成龍,希望兒女成為社會精英,於是,從小開始報培訓班:琴棋書畫、英語、跆拳道、彈鋼琴等等,也懶得思考或者沒有能力思考孩子究竟適合什麼,他們又該怎樣地生活,最終如大家所見,99%的孩子都沒有辦法成為精英,反倒是“中國式巨嬰”越來越多,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父母本來都熬到可以“退休”的年紀,卻依然要支付兒女的“撫養費”,甚至要犧牲掉自己的養老錢。
房子、醫療、育兒是中國老百姓的新三座大山,三個吸血鬼,我們需要系統性思考,如何降低這三個領域的消費,或者說,提升消費和體驗的價效比,總之,把這三個專案的消費思考清楚之後,財務狀況就會輕鬆許多,從而不用在“茶米油鹽”上計較太多。
關注核心,個人亦需戰略性省錢
既然已經清楚核心的消費領域,我們就需要重點思考相關的消費,事實上,思考購房、醫療、育兒的消費,比之每天算計超市打折、菜市場比價或者支付寶搶紅包等等,要有用得多,但悲劇的是,有太多的人是相反的,他們會計較超市方便麵的價格,精挑細選之後省下5塊錢,但卻對於買房這件事兒上,相當隨意,不僅常年錯過最佳購房時機,還樂於聽取房地產小姐的忽悠,隨隨便便多花個三、五萬,毫無感覺,醫療、育兒領域也大抵有類似情況,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雖節制日常柴米油鹽的消費,卻存不下錢。
如前文所述,普通百姓要遠離“炒房”的漩渦,這是一件喪盡天良的事兒,我們大概需要一套或者兩套房子,夠自己居住即可。現在,有些人名下有很多房產,動輒自詡身價上千萬,但卻不能將之轉化成現金流,尤其是在經濟困難時期,高額的售價讓很多房子“有價無市”,此外,有些人在裝修過程中,也常常遭遇無底洞式地投入,畢竟,中國現在的建材市場非常不透明,有非常大的水分貓膩,這就是為什麼“裝修一定要找熟人,而找熟人也一定會被坑”,常常有人抱怨:總覺得人生僅這一次裝修,咬牙投入150萬,卻沒有裝出高階效果,事實上,千萬不要被“人生僅有一次”之類的推銷語迷惑,比如婚宴、婚紗照、養一個兒子等等,正是“人生僅有一次的事兒”吸乾了我們的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