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確定你瞭解反饋嗎?
從零開始學運營,10年經驗運營總監親授,2天線下集訓+1年線上學習,做個有競爭力的運營人。 ofollow,noindex">瞭解詳情
釋放雙眼,帶上耳機,聽聽看~!
00:00
00:00
最近在用手機時,對很多提示,彈窗產生了疑惑,我們每次進入應用時,出現的廣告是反饋嗎?每次進入新聞應用時,都會自動彈出Tosat彈出,上面寫著已更新多少條資訊,這種由算是反饋嗎?當我們訪問相簿時,會再次彈出帶有確定和取消按鈕的可選擇性對話方塊,讓使用者再次確定是否訪問相簿,這又是反饋嗎?這麼多提示,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反饋?
反饋的定義
使用者在有目的性的前提下進行操作,且應用所給出的資訊為結果資訊,這樣的形式才稱之為“反饋”。
資訊反饋的內容分類
是指在介面反饋中文字內容的描述分類,大致可分為四類: 確認反饋、錯誤反饋、警告反饋、資訊傳達反饋。
1. 確認反饋
是一種高頻出現的反饋形式,通常我們在對些重要資訊進行修改提交時,或者是關於一些資料授權時。提交操作後,系統會再次通知使用者已完成,通過文字描述進行二次確認。
2. 警告反饋
反饋中帶有警告性質的文字描述,用來提示使用者當前的操作會造成重大影響,例如:我們在用銀行App密碼輸入時出現錯誤,系統會提試還有幾次錯誤機會,一旦超過系統提示的次數,就會自動封號,需要到銀行才能再次開通。
3. 錯誤反饋
錯誤反饋也是常見的反饋形式,通常當用戶的操作有誤時,無法按預期進行之後的操作時,需要我們在錯誤提示中出準確描述錯誤原因,並提供合理的解決方式,能讓使用者快速修改後通過。例如:我們在輸入發來的驗證碼時,出現了輸入錯誤,通常反饋中的錯誤描述是,“請輸入正確的驗證碼”、“驗證碼錯誤”等。
4. 資訊傳達反饋
是一種很常見的反饋形式,鏡頭率還是很高的。它不存在對與錯的問題,看似它和確認反饋很像,但還是有一些區別的,確認反饋的本質是用文字再次告知你的操作行為是有效果的。但資訊傳達反饋是使用者想要更得到更詳細的資訊,所以這類反饋的文字僅僅是對於現有問題進行了更詳細的文字介紹而已。
通常用在列表,改版資訊,和一些功能開通上。例如:介面的中的列表頁,點選後進入詳情頁,使用者可以獲得更多的相關資訊。設計資訊反饋時,也可以附帶一些圖示來引起使用者的注意。
資訊反饋的展現形式
這部分我們要介紹的是資訊反饋的展現形式,以及每個形式的特點和使用場景。
1. 彈窗反饋式
可以說彈窗反饋式我們離不開的反饋樣式,彈窗本身的類別就有很多種,可以作為反饋的彈窗有兩種:① 可以自動消失的反饋 ② 需要操作後消失的反饋。
當反饋的資訊不重要時,我們可以用自動消失的反饋形式,只要告知使用者即可。當反饋的資訊需要使用者仔細檢視時,我們就要用到帶有操作的反饋形式。
2. 聲音和震動反饋式
我們可以通過聲音和震動的形式對使用者進行反饋,例如:我們輸入文字時,每次點選都會有聲音的反饋,告知使用者點選到了手機中的鍵盤。還有微信中的搖一搖,會有咔嚓咔嚓的聲音。當然聲音反饋雖然可以更好的引起使用者的注意,但要是每一次都用到聲音反饋的話,就會變成噪音,使使用者產生反感。
震動反饋可以與聲音反饋結合增加反饋的強度,也可以代替聲音反饋,避免在重要場合下出現聲音打擾到其他人。
3. 動畫反饋式
通過動圖的展示形式來吸引使用者的關注,多數用在載入介面中,緩解使用者的等待焦慮。
4. 頁面反饋式
當我們點選當前頁面內容,無法正常顯示時,我們可以跳轉到一個空頁面作為一種反饋形式,頁面中通常的樣式是圖片加文在,圖片可以是一個簡單的圖示,也可以是一個複雜的插畫。文字描述多為錯誤的原因和解決方法等,部分應用同時會加上功能按鈕,更好更快捷的引導使用者解決當前問題。
另外頁面反饋現在還有另外一個很好的用處就是,在空白區域推薦相關的內容,充分利用頁面的空間做引流。
5. 狀態反饋式
簡單的來說,就是我們點選後按鈕或者圖示等元件時,通過元件本身發生不一樣的狀態變化,告知使用者當前為有效操作。例如:點贊後的圖示變化和應用中底部標籤欄的切換狀態,都是狀態反饋式的一種形式。
結語
以上就是我們長達2個小時討論後的產物,反饋是產品中的重要環節,但切接不可濫用,根據不同場景選擇合適的反饋形式和反饋的文字內容,前提一定要清楚反饋的定義,有目的+主動操作+結果資訊=反饋
作者:小溜Epik,公眾號:海鹽社
本文由 @小溜Epik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