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瞭解真相嗎?站在事物的對立面提高深度思考能力
原標題:站在事物的對立面提高深度思考能力
上週五,我跟同事去公司附近的一家廣東菜吃飯。
席間,我們需要用到餐巾紙。便叫服務員,希望能給我們提供一些紙巾。
服務員告知:“先生,我們這裡紙巾是需要單獨購買的,每盒兩元”。
散夥後,在路上,我心裡越想越不爽。雖然理解餐廳為降低經營成本而採取餐紙另外收費,但作為一個消費者,我還是無法接受。
因為我記得在科特勒的《營銷管理》中,有這樣一個結論:
消費者傾向於把損失進行合併——如果產品的成本可以附加到另一項較大的購買中,營銷人員出售該產品時就會具有明顯的優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對於損失 (也就是成本) ,人們都是厭惡的,沒人喜歡損失。 所以,作為營銷人,我們應該儘量降低人們對損失的感知——把多個損失合併為一個損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包郵”:消費者只需花一次錢,就能同時購買產品和郵寄的服務。也包括大部分餐廳:消費者只需花一次錢,就能同時享用食物、餐具、餐巾紙和服務。
還有航空公司:消費者只需花一次錢,就能乘機,看電影,吃飛機餐和享受服務等;它們都是把多項損失(多項成本)合併為一項損失(一次支付)。
於是我決定返回餐廳跟經理理論一番,結果被我同事叫住了,說道: 你這是屬於心理核算的誤區,心理核算一定是一條鐵打不動的準則嗎? 我給你舉了幾個例子。同事開始發揮他出國留學的閱歷優勢。
英國的Ryanair航空公司,它也非常“不人道”,不管是托執行李還是吃飛機餐,甚至只是向服務員要杯水,都需要額外的費用...但這並不影響它的成功,甚至非常受歡迎。
Dollar Shave Club (一個採用訂閱模式的剃鬚刀品牌,每個月給使用者寄送一次新刀片) ,它就沒有包郵,而且做得很成功,甚至一度被認為是吉列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為什麼這兩個品牌就能“逆勢而為”呢?
原因就在於:它們走的都是典型的“超低價”路線——Dollar Shave Club宣稱購買他們的剃鬚刀,每月只需花費1美元 (吉列大概是20美元) ;而Ryanair更是將自己1/4的航班座位都直接設定為免費。
“你認為誰看上去更便宜呢?”
我竟無言以對 。
同事的話,讓我再次認識到一個老問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如果你只看到了它有利/成立的那一面,卻沒有看到它有害/不成立的那一面,就說明你並沒有真正瞭解它。
一、敢於質疑金科玉律
《孫子兵法》有這樣一句話:
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如果你不完全瞭解用兵的有害方面,就不能完全瞭解用兵的有利方面。這時候出兵,勝算是非常低的)。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如果你只看到了它有利/成立的那一面,卻沒有看到它有害/不成立的那一面,就說明你並沒有真正瞭解它。而如果你都沒有真正(嘗試去)瞭解它,又怎能說它就是最終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呢?
我們說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任何理論和方法之所以能成立,一定是因為它滿足了相應的「前提條件」,如果脫開這些前提條件,空講理論和方法,那都是耍流氓。
比如1+1=2,這幾乎是所有人都預設的定理。
不過,要想讓1+1=2,其實也離不開相應的前提——前後單位一致。比如1個+1個=2個,1天+1天=2天等等...
而一旦脫離了這個前提條件,1+1就不一定再等於2了。比如1天+1小時就無法等於2,1噸+1克也無法等於2。
那麼聯絡到我們所說的營銷方案上來,所謂的“前提條件”,就是指專案背景,品牌現狀和市場現狀等。我回想起看過的很多的諮詢公司的方案,突然發現居然都只說“採用該方案的好處”,卻沒有提“採用該方案的壞處”。
當然,這種事很容易理解:諮詢公司就是賣方案的。而賣一個東西,當然要多說/只說它的優點,少說/不說它的缺點...
不過,對於一個方案(或者決策)來說,這種做法其實很不科學 。下面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1、關於廣告的投放頻率
之前在華與華公眾號上,看到這樣一句話: 集中的、階段性的大規模廣告覆蓋,效果不如長期持續不斷的廣告投入,這在廣告史上已有定論。 事實上,最近我在看其他公司的年度營銷方案中,也看到了類似的建議——長期持續投廣告。
正如上文所說:該方案並沒有分析“長期持續投廣告”的優劣,更沒有明“為什麼這個品牌適合長期持續投廣告”。
一般來說,持續投廣告的優勢,主要是能隨時提醒消費者某品牌的存在。而它的劣勢也是很明顯,那就是它在某些時期的投資回報率可能並不高。因此,這種方式更適合那些人們隨時都可能購買的高頻產品(比如可口可樂等快品),而不太適合只在某些固定時段,才產生大規模購買的產品(比如腦白金和小罐茶等禮品)。
因為廣告的投放價值,還取決於打廣告的具體內容和目的——如果純粹是為了品牌形象的建設與維護,是不用太在意消費時段的.。
2、關於社會化營銷的必要性
這幾年,營銷專家們也都在鼓吹社會化媒體營銷的“功效”: 現在進入新時代了,消費者對傳統的廣告早已不感興趣,要想成為牛逼的企業,就必須學會社會化媒體營銷——把品牌官微都執行起來,才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然後,只要是個企業的,就都開始做自家的公眾號,也都開始搞微博,然後每天發各種有關無關的內容。
結果大部分官微不還是搞不起來。原因很簡單:大部分人根本就沒想過,那些做社會化營銷的成功企業能成功的前提是什麼。
看看成功的案例就知道了——杜蕾斯,可口可樂,賓士,寶馬,丁磊的黑豬,小米...這些品牌或產品,它們都有很高的「話題性」——它們本身就很容易提供相應的社交價值。
對於大部分品牌和產品,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屬性 (如口味,效能等) ,其他什麼都沒有或很弱,這時候拿什麼去做社交價值呢?有什麼好聊的呢?所以,別去盲目趕時髦。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明白自己該做什麼和能做什麼,不人云亦云”。
當然,並不是說沒有社交價值的產品就不能做社會化營銷,在一定的前提下任何事情都有反例。兩年前,辣條也只是一種沒什麼話題性的產品。而在今天,衛龍辣條在社交媒體上,還是很有影響力的。 這並不是開個官微,宣稱自己做了社會化營銷就能辦到的,而是一整套營銷體系 (產品,渠道,推廣,價格) 的全面創新作為前提。
二、關於對立面的見解
關於對立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畢竟,“我們不一樣”。而我關於對立面的見解主要有兩個方面:
其一,反例人人都會找,有些人還特別喜歡。
但很多人之所以要找反例,並不是為了探尋事物的本質,而更多是因為他們想推翻某個結論——一旦發現一個反例,就認為之前那個結論是錯的,或者認為它沒什麼了不起。這種思維,除了能滿足一定的優越感,沒有其他任何好處。
因為任何結論能成立,都有前提條件。
而要想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光去記結論又沒什麼用...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這些結論具體的前提條件。因為只有這樣,以後我們才能根據具體的情況,提出正確的意見或結論。所以,下一次你看到任何一個結論/觀點/決策,不管是誰說的,一定要試著去尋找反例,並且問自己:
之前那個結論成立的前提是什麼?
為什麼這個反例依然成立?它又滿足了哪些前提條件?
這兩個案例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差異點?
就是要這樣來回折騰,才能進一步看清事物的本質。
其二,總是來回折騰這種做法其實是反人性的。
因為我們的大腦,其實有一種機制——一旦我們接收到的新資訊,跟原本的認知產生矛盾,我們就會感到極大的不協調感——這就是著名的「認知失調」。
也就是說:我們天生更習慣接受“A是對的,B是錯的”,而不容易接受“有時A是對的,有時B是對的”(注:A和B是兩個相互對立的事物)。就像大部分人都很難同時接受“民主”和“專制”這兩個概念一樣。
三、尾聲
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就必須克服思維的懶惰,逃離舒適區。
畢竟,原始的大腦在當今這個時代,沒有任何競爭力...
最後還是那句話: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數英使用者原創,轉載請遵守規範
作者公眾號:品牌諮詢那些事兒(ID: Brand-Growth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