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哪怕悲壯的死去,也不願平庸的活著

哪怕悲壯的死去,也不願平庸的活著

更多 可能 道路 算法 激活 優越感 執行 決定性 無法

哪怕悲壯的死去,也不願平庸的活著

  早上醒來,突然就睡不著了。一種抑制不住要起床的感覺,並不是有什麽急事要做,但就是沒法再平靜下去了。我突然坐了起來,想到,我已經大三了。

  大學的時光美好且短暫,許多光陰都無聲的流逝了,然而我卻一無所獲。一直以來功利的我都渴望能夠有一些標榜自我的成就,或是競賽得獎,或是成績名列前茅。然而我做了很多事情,卻什麽也沒有做成。

  在駕校看到一句話,印象深刻,“做事不是執行力,成事才是”。平心而論,從混跡社團、嘗試兼職、刻苦學習,到轉戰軟件,再到如今轉身投入理論研究,我確實是在不停的執行自己的計劃,不停的去嘗試。然而,我卻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成就。我做的這些嘗試,只是一次次告訴我,不,你不適合這個領域,你沒有天賦,你不應該在這個地方浪費時間,你的努力不會有結果因為你的方向是錯的……

  從前,我一直以為人都是一樣的。我對基因決定論嗤之以鼻,對原生家庭論不敢茍同。內心深處我始終堅信“天道酬勤”,始終堅信“功夫不負有心人”。然而,慢慢的,我的立場不再堅定。當我看到一些人外向活潑,機敏圓滑,在社團之中混的風生水起;當我看到有些人忙忙碌碌,在各種兼職工作之中風雨往來,用自己的雙手賺得下一年的學費;當我看到一些人深居簡出,屢屢以滿績點刷新我的三觀;當我看到同樣一個題目,有些人很快構造出了優秀的算法……我開始懷疑,以前的觀點是否正確?是否偏激?

  如果人人生而平等,為何我的一些同學早早拋棄學業,在社會中打拼,被生存磨礪的失去了尊嚴,而我端坐在明亮的教室裏揮霍青春?如果人人生而平等,為何有人四級掛科,有人雅思6.5?如果人人生而平等,為何有人做文章下筆如神,有人卻東拼西湊,語句不通……

  這一切難道都只是努力和選擇的結果嗎?

  選擇和努力無疑是重要的,但是它並不能解釋我的疑惑。為什麽人與人之間有這麽大的差別,僅僅是選擇導致的概率累積效應,或者簡單的歸結於努力的程度就可以說得通嗎?   我不得不審視自己長久以來對基因決定論和原生家庭論的偏見。現在看來,武斷的否定這兩種因素的印象無疑是偏激的。它們或許不是人生軌跡中的決定性因素,但是它們所起到的作用也絕不會與努力和選擇相差太大。

  我想到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要辯證的看待矛盾,因為處於矛盾的雙方往往具有辯證的統一性。基因和原生家庭,這可以視為我們生命中的“先天”部分,努力和選擇可以視為我們生命中的“後天”部分。先天的東西是無法靠努力和選擇來改變的。一個不幸的原生家庭、先天殘疾……這些是原罪,一旦出生就烙印在靈魂之中,背負一生。反之,一個健康的體魄,聰慧的頭腦,這些也是天賜之物。如同遊戲中打怪一樣,有些人出生就帶著頂級裝備,有人的裝備低級一些,雖然都能擊倒NPC,但是總有難易之分。建立在這樣的先天條件下,潛移默化之中,人的性格就會得到塑造,而這個階段往往在我們能夠自省並且修正之前就已經完成和確定了。能力,更多依賴於基因,當然與性格也密不可分。我們因為偶然做成功一件事情所獲得的成就感將會激活大腦的興奮區,促使我們更多的去重復這一過程,成功幫助我們建立自信從而使我們加強這一能力,這是一種典型的性格塑造能力的案例。至少對於小孩子來說,“成功是成功之母” ,這一點無疑。至於說成功是失敗之母,還要等到年齡再大一點,個體意識覺醒之後才有可能,然而很遺憾,這個時候我們已經開始成型了,要糾錯的機會少得多。

  然而,這並不是絕對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馬克思告訴我們矛盾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無法逃脫這一詛咒。即使人已經成年了,還是有可能改變自己的性格,去塑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只不過太難了。而雞湯勵誌書裏總是給我們舉這樣的例子,仿佛改變是很容易的事情,其實,沒有人願意改變除非他不得不改變。尤其是改變性格這種事情,你要對抗的不僅僅是自己的性格,還有你的過去、你的基因、你的原生家庭。推翻重來?沒那麽簡單。

  原生家庭塑造性格,基因潛力激發能力。能力與性格互相撕扯又互相促進,等我們的意識覺醒的時候,我們已經失去了釜底抽薪的能力,擺在面前的只有兩條路,一條是選擇,一條是努力。人們常說“三歲看大”,看什麽?一看基因,二看家庭。這兩樣東西就是先天條件,先天條件就是生命的天花板。網絡上常有這樣的論斷,“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輪不到拼天賦的資格”,其實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說法。有天賦的人,付出1%的努力有可能收獲10%,沒天賦的人付出90%可能可以收獲相同的10%。但是前者的門檻就已經很高了,對於難度系數80的問題來說,他的水平是85,他覺得遊刃有余,但是對於水平是75的人來說,就很難。

  所以基因決定論不可取,努力決定論也不可取。

  生活就是一次次的概率計算,你低頭走著可能會撞到前面的柱子,也可能會發現丟在地上的百元大鈔,這就是為什麽我傾向於將選擇的重要性放在努力的前面。很多時候,我們說機遇可遇不可求,錯過了可能要等十年,這是努力無法改變的事情。同樣的兩個先天條件的人,其中一個哪怕努力程度只有另一個的一半,假如他比第另一個人更會做選擇,他也不會跟第一個人差太多。

  然而,社會的公平之處就在於,哪怕你先天條件一塌糊塗,哪怕你懵懵懂懂選擇的一塌糊塗,只要你足夠努力,真的努力,你還是能夠過的很好。只不過要辛苦一點而已。

  對於功利的我來說,我時常感覺到不安,偶爾會覺得恐懼、壓力大、焦躁。捫心自問,我的天賦平平,小時候我總是比同齡人顯得更加聰明,但那是因為我處的環境太狹隘了,如果你不走出來你會以為那就是整個世界,這種自大在我走向越來越廣闊的天地時很快被擊打的粉碎,從自負到自卑,我的優越感在現實面前一文不值。我的原生家庭也不算好,我的父母雖然不曾有大的矛盾,但是爭吵卻是我童年記憶中的家常便飯。父親的棍棒教育讓我涉過一片泥淖而不與旁人同流合汙,讓我誠惶誠恐的靜心學習,最終從獨木橋上顫顫巍巍的走過來,卻也給我的回憶裏留下永遠的白色恐怖。我內向且偏執,又時常在深刻的自省中自我矛盾;我不願意和膚淺的事物產生聯系,卻也疏遠了大多數人。這種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太正常的精神世界,使得我早早的摒棄了從商從政的念頭,同時也意味著允許我選擇的道路變得更加狹窄。

   好在我還有一個時常用哲學的眼光看待問題的自我。這讓我可以嘗試與自我對話,追問自己“你到底想要什麽?”、“你喜歡做什麽?”、“你擅長做什麽?”。以前我很害怕一句話,“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人”,我覺得那是我的寫照,後來當我不斷去嘗試和行動的時候,我發現確實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不過,哲學的思考方式也並不完全是無用的。理論可以指導實踐,當我在做事情的時候,我發現我總是在不停的印證之前接觸到的道理,當時沒有那麽深刻的印象,但是經歷過之後,這些大道理就會慢慢的變成人生觀的一部分。   然而,更多的時候,一個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總是無法停留在精神世界太久,由各種欲望,從馬斯洛需求層次最底層的飽暖,到最高層的自我實現,組成的功利的我主導著一切,也主導者我身邊的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人們總是在與外界交換著各種信息。有時我會觀察,我身邊都是些什麽人,他們都是怎樣的先天條件和後天條件。有沒有先天條件特別優越或者特別努力或者特別會做選擇的。不可否認,有一些人是可以稱得上的,但是並沒有帶給我驚艷的感覺。大多時候,大家都是一粒粒沙子,無法發出珍珠的光芒,只不過沙子也有三六九等,也有優質和劣質。

  我對這種結論感到十分遺憾,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是否意味著我也同大家一樣,是一粒普普通通的毫無特色甚至還有些劣質的沙子呢?

  科學上有一種思考認為,對於一種理論,它成立的前提是它必須是可以被證偽的。比如我們說地球是圓的這個結論,我們只需要飛出去看看地球就知道是真是偽。比如我們說,我們的世界是許多平行宇宙構成的,但是這個假設不具有證偽性,誰也不能去另一個平行宇宙逛逛。所以對於這個假設,我們要保持警惕。同樣的,對於上面的我的假設,它是可以被證偽的,若幹年後的某一天,我或許可以回首自己的一生,然後給自己一個論斷——我是沙子還是珍珠。但是目前來說,我所搜集到的種種證據沒有能夠證明我是一粒珍珠的。因為,回到文章最開頭的部分,我沒有任何可以拿得出手的成就。至少它能夠標榜,我是與眾不同的。

  在過去的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裏的大多數時候,我都在證明這個結論。我名列前茅,我被老師們誇獎。我陷入低谷,又絕地反擊,逆襲成功,創造了令大家刮目相看的成就(雖然現在看來並沒有什麽特別),但是又一次的,當我來到一個更加廣闊的天地時,我再一次迷失在了城市的森林和濟濟人海之中。

  前方的路依然濃霧沈沈,很明顯我陷入了一個比任何一次都要長久的低潮期中,這是一片泥潭,越掙紮陷入越深。我看不見光明,但是又無法停止前進的腳步。

   也許某天我走出迷霧,發現自己不過如此,淹沒在蕓蕓眾生之中,但是這平庸又是我骨子裏無法忍受的。在我這個年紀說生死也太草率了點,但是我依然止不住的用著極端的口號式的語句激勵著自己——寧願悲壯的死去,也不願平庸的活著!

哪怕悲壯的死去,也不願平庸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