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前端的“前世今生”

前端的“前世今生”

示例 angularjs 夠快 get nod 操作系統 用戶交互 doc 移動

引言: 本人自2017年5月29日決定入“前端坑”以來,到現在突然想了解一下前端的“前世今生”,看看她到底是如何修煉成神,被大家所崇拜並有無數人跟隨的。我這個草根到15年的時候才了解到“大神”,真是相見恨晚啊!

  我雖比“大神”早出生,但是沒有您成長的快啊!我對您的成長史也是借鑒別人的。大家參考參考。。。。  

  前端發展裏程碑

  從靜態走向動態

1994年可以看做前端歷史的起點,這一年10月13日網景推出了第一版Navigator;這一年,Tim Berners-Lee創建了W3C;這一年,Tim的基友發布了CSS。還是這一年,為動態web網頁設計的服務端腳本PHP

誕生。

  萬維網(WWW)是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的一幫科學家為了方便看文檔、傳論文而創造的,這就是為什麽Web網頁都基於Document。Document就是用標記語言+超鏈接寫成的由文字和圖片構成的HTML頁面,這樣的功能已經完全滿足學術交流的需要,所以網頁的早期形態和Document一樣,完全基於HTML頁面,並且所有內容都是靜態的。

  1995年網景推出了JavaScript,實現了客戶端的計算任務(如表單驗證)。

1996年微軟推出了iframe標簽,實現了異步的局部加載。

  1999年W3C發布第四代HTML標準,同年微軟推出用於異步數據傳輸的ActiveX,隨即各大瀏覽器廠商模仿實現了XMLHttpRequest。這標識著Ajax的誕生,但是Ajax這個詞是在六年後問世的,特別是在谷歌使用Ajax技術打造了Gmail和谷歌地圖之後,Ajax獲得了巨大的關註。Ajax是Web網頁邁向Web應用的關鍵技術,它標識著Web2.0時代的到來。

  2006年,XMLHttpRequest被W3C正式納入標準。

早期的網頁開發是由後端主導的,前端能做的也就是操作一下DOM。2006年 John Resig發布了jQuery,jQuery主要用於操作DOM,其優雅的語法、符合直覺的事件驅動型的編程思維使其極易上手,因此很快風靡全球,大量基於jQuery的插件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更加穩固了jQuery作為JS庫一哥的地位。

  2009年AngularJS誕生,隨後被谷歌收購。2010年backbone.js誕生。2011年React和Ember誕生。2014年Vue.js誕生……前後端分離可謂大勢所趨。

  2014年,第五代HTML標準發布。H5是由瀏覽器廠商主導,與W3C合作制定的一整套Web應用規範,至今仍在不斷補充新的草案。

從前端走向全端

2009年Ryan Dahl發布了node,node是一個基於V8引擎的服務端JavaScript運行環境,類似於一個虛擬機,也就是說js在服務端語言中有了一席之地。如果說ajax是前端的第一次飛躍,那麽node可算作前端的第二次飛躍。它意味著JavaScript走出了瀏覽器的藩籬,邁出了全端化的第一步。

一種流行的組合就是利用Express和Mongo搭建服務端程序。


什麽是前端

  • 前端:針對瀏覽器的開發,代碼在瀏覽器運行

  • 後端:針對服務器的開發,代碼在服務器運行


前後端不分的時代

互聯網發展的早期,前後端開發是一體的,前端代碼是後端代碼的一部分。

  1. 後端收到瀏覽器的請求

  2. 生成靜態頁面

  3. 發送到瀏覽器


後端 MVC 的開發模式

那時的網站開發,采用的是後端 MVC 模式。

  • Model(模型層):提供/保存數據

  • Controller(控制層):數據處理,實現業務邏輯

  • View(視圖層):展示數據,提供用戶界面

前端只是後端 MVC 的 V。


以 PHP 框架 Laravel 為例。


前端工程師的角色

那時的前端工程師,實際上是模板工程師,負責編寫頁面模板。

後端代碼讀取模板,替換變量,渲染出頁面。


典型的 PHP 模板

<html>
<head>
<title>Car {{ $car-&gt;id }}</title>
</head>
<body>
<h1>Car {{ $car-&gt;id }}</h1>
<ul>
<li>Make: {{ $car-&gt;make }}</li>
<li>Model: {{ $car-&gt;model }}</li>
<li>Produced on: {{ $car-&gt;produced_on }}</li>
</ul>
</body>
</html>


Ajax

Ajax 技術誕生,改變了一切。

  • 2004年:Gmail

  • 2005年:Google 地圖

前端不再是後端的模板,可以獨立得到各種數據。


Web 2.0

Ajax 技術促成了 Web 2.0 的誕生。

  • Web 1.0:靜態網頁,純內容展示

  • Web 2.0:動態網頁,富交互,前端數據處理

從那時起,前端變得復雜了,對前端工程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前端 MVC 框架

前端通過 Ajax 得到數據,因此也有了處理數據的需求。

前端代碼變得也需要保存數據、處理數據、生成視圖,這導致了前端 MVC 框架的誕生。

  • 2010年,Backbone.js


Backbone.js

Backbone 將前端代碼分成兩個基本部分。

  • Model:管理數據

  • View:數據的展現


前端 Controller

Backbone 只有 M 和 V,沒有 C。因為,前端 Controller 與後端不同。

  • 不需要,也不應該處理業務邏輯

  • 只需要處理 UI 邏輯,響應用戶的一舉一動

所以,前端 Controller 相對比較簡單。Backbone 沒有 C,只用事件來處理 UI 邏輯。

  var AppView = Backbone.View.extend({    // ...
    events: {  
     "keypress #new-todo": "createOnEnter",
  "click #clear-completed": "clearCompleted",
    "click #toggle-all": "toggleAllComplete" }, });


Router

前端還有一種天然的方法,可以切換視圖,那就是 URL。

通過 URL 切換視圖,這就是 Router(路由)的作用。以 Backbone 為例。


App.Router = Backbone.Router.extend({
  routes: { ‘‘: ‘index‘,
    ‘show‘: ‘show‘
  },
  index: function() {
    $(document.body).append("調用了 Index 路由");
  },
  show: function() {
    $(document.body).append("調用了 Show 路由");
  },
});


MVVM 模式

另一些框架提出 MVVM 模式,用 View Model 代替 Controller。

  • Model

  • View

  • View-Model:簡化的 Controller,唯一作用就是為 View 提供處理好的數據,不含其他邏輯。

本質:view 綁定 view-model,視圖與數據模型強耦合。數據的變化實時反映在 view 上,不需要手動處理。


SPA

前端可以做到:

  • 讀寫數據

  • 切換視圖

  • 用戶交互

這意味著,網頁其實是一個應用程序。

SPA = Single-page application

2010年後,前端工程師從開發頁面,變成了開發”前端應用“(跑在瀏覽器裏面的應用程序)。


傳統的架構

單頁應用的架構

多了一個前端 MVC 層


Angular

Google 公司推出的 Angular 是最流行的 MVVM 前端框架。

它的風格屬於 HTML 語言的增強,核心概念是雙向綁定。


示例:Angular 的雙向綁定


<div ng-app="">
  <p>
    姓名 :
    <input type="text" ng-model="name" placeholder="在這裏輸入您的大名">
  </p>
  <h1>你好,{{name}}</h1></div>


Vue

Vue.js 是現在很熱門的一種前端 MVVM 框架。

它的基本思想與 Angular 類似,但是用法更簡單,而且引入了響應式編程的概念。


示例:Vue 的雙向綁定


HTML 代碼

<div id="journal">
  <input type="text" v-model="message">
  <div>{{message}}</div>
</div>

JS 代碼

var journal = new Vue({
  el: ‘#journal‘,
  data: {
    message: ‘Your first entry‘
  }
});


前後端分離

  • Ajax -> 前端應用興起

  • 智能手機 -> 多終端支持

這兩個原因,導致前端開發方式發生根本的變化。

前端不再是後端 MVC 中的 V,而是單獨的一層。


REST 接口

前後端分離以後,它們之間通過接口通信。

後端暴露出接口,前端消費後端提供的數據。

後端接口一般是 REST 形式,前後端的通信協議一般是 HTTP。


Node

2009年,Node 項目誕生,它是服務器上的 JavaScript 運行環境。

Node = JavaScript + 操作系統 API


Node 的意義

  • JavaScript 成為服務器腳本語言,與 Python 和 Ruby 一樣

  • JavaScript 成為唯一的瀏覽器和服務器都支持的語言

  • 前端工程師可以編寫後端程序了


前端開發模式的根本改變

  • Node 環境下開發

  • 大量使用服務器端工具

  • 引入持續集成等軟件工程的標準流程

  • 開發完成後,編譯成瀏覽器可以運行的腳本,放上 CDN


全棧工程師

前端工程師正在轉變為全棧工程師

  • 一個人負責開發前端和後端

  • 從數據庫到 UI 的所有開發


全棧技能

怎樣才能稱為全棧工程師?

  • 傳統前端技能:HTML、JavaScript、CSS

  • 一門後端語言

  • 移動端開發:iOS / Android / HTML5

  • 其他技能:數據庫、HTTP 等等


軟件行業的發展動力

歷史演變:前後端不分 -> 前後端分離 -> 全棧工程師

動力:更加產業化、大規模地生產軟件

  • 效率更高

  • 成本更低

通用性好、能夠快速產出的技術最終會贏,單個程序員的生產力要求越來越高。


H5 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為什麽 H5 技術會贏得移動端?

  • 開發速度快:Native 需要重新編譯才能看到結果,H5 是即時輸出

  • 開發成本低:Native 需要兩個開發團隊,H5 只要一個

  • 快速發布:安卓 Native 新版本需要24小時,iOS 需要 3 ~ 4 天,H5 可以隨時更新


未來軟件的特點

  • 聯網

  • 高並發

  • 分布式

  • 跨終端

現在基於 Web 的前端技術,將演變為未來所有軟件的通用的 GUI 解決方案。

未來只有兩種軟件工程師

  • 端工程師

    • 手機端

    • PC 端

    • TV 端

    • VR 端

    • ……

  • 雲工程師

推薦閱讀:前端發展史

     前端發展史

前端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