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人類信息技術的前生、今世和未來 | 鄔賀銓推薦

人類信息技術的前生、今世和未來 | 鄔賀銓推薦

信息技術 信息化 呂廷傑 鄔賀銓推薦 互聯網通信

文 | 呂廷傑

燈泡不是愛迪生發明的?
電話不是貝爾發明的?
無線電不是馬可尼發明的?
第一位上天飛行的不是萊特兄弟的?
時間晶體存在記憶?
區塊鏈之父是何方神聖?
未來人類將半人半機器?

人是自然的存在物,社會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通信一直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我們的祖先在沒有發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經能夠互相通信了。從擊鼓傳音、烽火臺、消息樹,到鴻雁傳書、郵驛制度,再到燈塔乃至信號旗等。與此同時,人們通過巖刻、竹簽、結繩、算盤等計算工具或方法進行收獲與分配的計算。前輩們對計算技術的探索與通信技術一樣,歷史悠久,可謂生生不息。

正是有了我們的前輩勇於探索信息技術的付出,人類的信息技術才會逐步發展,在此,向各位前輩致敬。人類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這個長河中,相比之下,十七世紀之後,信息技術發展更快。有些技術,當時人們認為不可能,若幹年之後就成為了現實。就拿電磁波來說,在1864 年,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23 年之後,德國物理學家赫茲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證實了麥克斯韋的猜想,不過當時赫茲認為電磁波沒什麽用。直到1893 年,美籍塞爾維亞裔科學家特斯拉首次公開展示無線電通信,人們才了解到電磁波的用處,之後才有了電臺、電視、乃至今天的手機等應用。

與電磁波相似的還有引力波,關於引力波,1916 年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理論的基礎上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恒星爆炸、黑洞碰撞、大型天體相撞都會產生引力波。不過當時愛因斯坦本人都堅信永遠也不可能探測到引力波,還多次投稿闡明這個觀點。直到百年後,2015年,美國科學家通過強大的激光幹涉儀探測到了引力波,證實了百年前愛因斯坦的預測。兩年後,也就是2017 年10 月,三位美國科學家因此獲得了貝爾物理學獎。對於引力波有什麽用,我們目前基本是一無所知的,不過多年以後,引力波或許會進入人類的日常生活,這是很有可能的。

近年來,許多科幻小說與電影都在宣揚:人類如果想獲得長生不老,就需要脫離以碳為主要元素的載體,轉為以矽為主要元素的載體,即矽基人。我們人類的進化超過了八百萬年,在未來,人類將走向何方?有人認為將半人半機器,身上嵌入各種芯片,實現人類本身不能實現的功能,有人認為人將會實現永生,長生不老。但只要有了人就需要通信手段,因此,通信永恒。

未來似乎還很遙遠,然而未來已來。以摩爾定律的速度、以梅特卡夫定律的價值、以庫茲維爾定律的規模,排山倒海,勢不可擋。

技術分享圖片

人類信息技術的前生、今世和未來 | 鄔賀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