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TCP Nagle算法&&延遲確認機制

TCP Nagle算法&&延遲確認機制

column tencent 需要 end 產生方式 啟用 明顯 list abs

TCP Nagle算法&&延遲確認機制 收藏 秋風醉了
  • 發表於 3年前
  • 閱讀 1367
  • 收藏 0
  • 點贊 0
  • 評論 0

【騰訊雲】買域名送雲解析+SSL證書+建站!>>> 技術分享圖片

摘要: TCP Nagle算法&&延遲確認機制

TCP Nagle算法&&延遲確認機制

TCP Nagle算法

http://baike.baidu.com/view/2468335.htm

百度百科:TCP/IP協議中,無論發送多少數據,總是要在數據前面加上協議頭,同時,對方接收到數據,也需要發送ACK表示確認。為了盡可能的利用網絡帶寬,TCP總是希望盡可能的發送足夠大的數據。(一個連接會設置MSS參數,因此,TCP/IP希望每次都能夠以MSS尺寸的數據塊來發送數據)。

Nagle算法就是為了盡可能發送大塊數據,避免網絡中充斥著許多小數據塊。(減少大量小包的發送)

Nagle算法的基本定義是任意時刻,最多只能有一個未被確認的小段。所謂“小段”,指的是小於MSS尺寸的數據塊,所謂“未被確認”,是指一個數據塊發送出去後,沒有收到對方發送的ACK確認該數據已收到。

Nagle算法的規則(可參考tcp_output.c文件裏tcp_nagle_check函數註釋):

(1)如果包長度達到MSS,則允許發送;

(2)如果該包含有FIN,則允許發送;

(3)設置了TCP_NODELAY選項,則允許發送;

(4)未設置TCP_CORK選項時,若所有發出去的小數據包(包長度小於MSS)均被確認,則允許發送;

(5)上述條件都未滿足,但發生了超時(一般為200ms),則立即發送。

Nagle算法只允許一個未被ACK的包存在於網絡,它並不管包的大小,因此它事實上就是一個擴展的停-等協議(停止等待ARQ協議),只不過它是基於包停-等的,而不是基於字節停-等的。Nagle算法完全由TCP協議的ACK機制決定,這會帶來一些問題,比如如果對端ACK回復很快的話,Nagle事實上不會拼接太多的數據包,雖然避免了網絡擁塞,網絡總體的利用率依然很低。

Nagle算法的應用場景

在Nagle算法的Wiki主頁,有這麽一段話:

In general, since Nagle‘s algorithm is only a defense against careless applications, it will not benefit a carefully written application that takes proper care of buffering; the algorithm has either no effect, or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pplication.

可見編程模型對“減少網絡上小包數量”的影響,言外之意,Nagle算法是個有針對性的優化-針對交互式應用,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要想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案,別指望它了,還是應用程序自己搞定才是正解!要想Nagle算法真的能夠減少網絡上小包數量而又不引入明顯延遲,對TCP數據的產生方式是有要求的,交互式應用是其初始針對的對象,,Nagle算法要求數據必須是“乒乓型”的,也就是說,數據流有明確的邊界且一來一回,類似人機交互的那種,比如telnet這種遠程終端登錄程序,數據是人從鍵盤敲入的,邊界基本上就是擊鍵,一來一回就是輸入回顯和處理回顯。Nagle算法在上面的場景中保證了下一個小包發送之前,所有發出的包已經得到了確認,再次我們看到,Nagle算法並沒有阻止發送小包,它只是阻止了發送大量的小包。

換句話說,所謂的“乒乓型”模式就是“write-read-write-read”模式-人機交互模式,但是對於Wiki中指出的“write-write-read”(很多的request/response模式C/S服務就是這樣的,比如HTTP)-程序交互模式,Nagle算法和延遲ACK(延遲確認機制)拔河的惡果就會被放大。

有一篇很好的文章http://baus.net/on-tcp_cork/《TCP_CORK: More than you ever wanted to know》,文章說,Nagle算法對於數據來自於user input的那種應用是有效的,但是對於數據generated by applications using stream oriented protocols,Nagle算法純粹引入了延遲,這個觀點我非常贊同,因為對於人而言,TCP登錄俄遠程計算機就是一個處理機,人希望自己的操作馬上展示結果,其模式就是write-read-write-read的,但是對於程序而言,其數據產生邏輯就不像人機交互那麽固定,因此你就不能假定程序依照任何序列進行網絡IO,而Nagle算法是和數據IO的序列相關的。實際上就算接收端沒有啟用延遲ACK,Nagle算法應用於write-write-read序列也是有問題的,作者的意思是,平白無故地引入了額外的延遲。

難道真的有這麽復雜嗎?作者沒有提出如何靠編程把問題解決,但是Nagle算法的Wiki頁面上提到了”盡量編寫好的代碼而不要依賴TCP內置的所謂的算法“來優化TCP的行為。

TCP_NODELAY 套接字選項

默認情況下,發送數據采用Negle 算法。這樣雖然提高了網絡吞吐量,但是實時性卻降低了,在一些交互性很強的應用程序來說是不允許的,

使用TCP_NODELAY選項可以禁止Negale 算法。

延遲確認機制(TCP delayed acknowledgment)

wiki的解釋https://en.wikipedia.org/wiki/TCP_delayed_acknowledgment

1989 RFC 1122定義,全名Delayed Acknowledgment,簡稱延遲ACK,翻譯為延遲確認。

與Nagle算法一樣,延遲ACK的目的也是為了減少網絡中傳輸大量的小報文數,但該報文數是針對ACK報文的。

一個來自發送端的報文到達接收端,TCP會延遲ACK的發送,希望應用程序會對剛剛收到的數據進行應答,這樣就可以用新數據將ACK捎帶過去。

當Nagle算法遇到Delayed ACK

在一個有數據傳輸的TCP連接中,如果只有數據發送方啟用Nagle算法,在其連續發送多個小報文時,Nagle算法機制會減少網絡中的小報文數量。這就意味著,同樣傳輸相同大小的應用數據,在網絡上的報文個數卻不同。

舉個例子,發送端需要連續發送5個寫操作(應用程序將數據寫入到緩沖池的動作)的小報文,首先發送第一個,由於Nagle算法的作用,在未收到第一個報文確認前,發送端在等待寫操作的同時進行讀操作,接收端並未啟用延遲確認(視TCP delay ACK時間為0),盡管剛收到該報文就發出確認,但由於網絡延時的原因,在收集齊另外4個小報文後,發送方才收到了第一個報文的ACK,則後面的4個報文會一起發送出去(大小未超過MSS),接收端再次ACK。

技術分享圖片

在上述發送5個小報文的過程中,只用了4個報文就實現了。但如果發送端未啟用Nagle算法,完成整個過程則至少需要8個報文或10個報文才能實現,這裏接收端未啟用延遲確認,如下圖所示。啟用Nagle算法和未啟用Nagle算法的場景中,從完成數據發送的時間來看,未啟用Nagle算法的方式花費的時間會更長一些,如下圖所示。這裏基本看到了Nagle算法的好處了。

技術分享圖片

還是上述數據傳輸場景,發送端未啟用Nagle算法,但接收端延遲確認默認時間為200ms,來看看這時的情況。 RFC 1122規定,Delayed ACK對單個的小報文可以延長確認的時間,但不允許有兩個連續的小報文不被確認。所以,當發送端連續發送兩個報文後,接收端必須給予確認。這時的數據傳輸情況如下圖,只有當第5個報文到達後,接收端由於延遲確認機制,會導致200ms的延時存在。

技術分享圖片

接下來看看,當Nagle算法遇到Delayed ACK時會是什麽情況。按照常理推斷,兩種深思熟慮的功能設計,應該是1+1>2的效果。具體如何,還是請事實說話。

先繼續看上面的假設場景,該場景要求發送端向接收端發送5個連續的寫操作數據,但網絡延時較大,同時發送端啟用Nagle算法,接收端Delayed ACK默認為200ms。

發送方先發出一個小報文,接收端收到後,由於延遲確認的機制,等待發送方的下一個報文到達。而發送方由於Nagle算法機制,在未接收到第一個報文的確認前,不會發送已讀取到的報文。 在這種場景下,暫不考慮應用處理時間,完成整個數據傳輸所需時間為2RTT+400ms,貌似情況不是特別糟糕。

技術分享圖片

如果上述其他條件不變,發送方應用寫操作延時稍微變大,或發送端的應用操作延時稍大,我們再看看,完成這個操作的延時情況。

發送方先發出一個小報文,接收端收到後,由於延遲確認的機制,等待發送方的下一個報文到達。由於發送方應用數據寫操作延時較大,在經過RTT+200ms後,讀取到了下一個需要發送的內容,此時接收到了第一個報文的確認,而網絡中未有沒被確認的報文,發送方需要再將第二個小報文發送出去,以此類推,直到最後一個小報文被發送,且接收到該報文的確認,此時整個數據傳輸過程完成。

在這種情景下,完成整個數據傳輸所需時間則為5RTT+5*200ms,明顯增大了不少。如果相同情境下,有成千上萬的小報文發送,則整體使用時間相當可觀了。

技術分享圖片

在實際情況下,如果發送方程序做了一系列的寫、寫、讀操作的現象,這樣的操作都會觸發Nagle和延遲ACK算法之間的交互作用,應該盡量避免。

===========================END===========================

TCP Nagle算法&&延遲確認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