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關於AI的三個故事〈一〉

關於AI的三個故事〈一〉

機器人

本期導讀:一個機器人擁有了意識,它對老板做了怎樣的事情?一位專攻機器人的大牛,她有怎樣的歷程?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他玩兒著遊戲就毀掉了一個星球?

《機器姬》:如果人工智能擁有了意識……

雖然是人工智能類的電影,但《機器姬》一點兒也不燒腦。電影主要圍繞著三個人——從影片的結尾來看,艾娃顯然也是人了——展開,向我們展示了對人工智能可能吞噬人類的思考和擔憂。

技術分享圖片

這樣的擔憂是有理由的。比如現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黑箱”:我們知道機器給出了1+1等於2的結果,但是怎麽算的,並不清楚。

這也正是人工智能有可能成為威脅的原因——在計算的過程中,會發生些什麽事情,我們還無法掌握。

狂熱的分子:造出真正的機器“人”

就如這部電影。內森在秘密的叢林裏從事著一件幾乎可以顛覆人類的事業:開發出具有人類意識的機器人。因此,他從自己的公司裏挑選了一位年輕人——迦樂——來到自己的秘密基地,來完成一項著名的實驗:圖靈測試。

所謂圖靈測試,即將測試者與被測試者隔開,通過鍵盤等裝置進行提問。如果有超過30%的測試者不能確定對方是否是人,那麽就可以說狀這臺機器具備了人類智能。內森之意圖,就在於此:他想知道,自己造出的機器人是否真的具備了人類意識。

被測試的機器人艾娃此前從來沒有離開過自己的房間。艾娃擁有著姣好的面容,但除了手腳和面部之外,她並全身其他地方並沒有皮膚。通過接觸,迦樂慢慢對艾娃產生了感情,並試圖和艾娃一起謀劃著逃出此地。

機器人還是機器婊

而這一切都被內森所監控。他獲取了逃跑計劃,以逸待勞。但劇情在此時發生了反轉:迦樂在當天晚上已經在停電的時候改寫了安全程序,因此艾娃也順利地逃出了房間。當內森出門阻止的時候,艾娃則聯合另外一名娛樂機器人杏子,將其殺死。

技術分享圖片

艾娃離開了地下室來到了外面,並融入了人類世界。但她也並未救出被困在地下室的迦樂,而是任其自生自滅。

電影結束,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艾娃從一開始就已經具備了意識,通過以機器人特有的語速和迦樂問答以騙過內森、利用迦樂對自己的感情幫自己出逃、通過煽動杏子以讓其聯合自己殺掉內森……這哪是機器人?這是機器婊啊。

這也正是影片所意圖表達的深層思考:高度發達的人工智能一旦產生了意識,對人類將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當意識處在同一水平,但智商和計算速度卻天壤之別,人類會將自己的世界拱手讓出嗎?

這顯然是一個問題。

Cynthia Breazel:不止於工具,機器人還有情感和社交

人工智能在當下的應用已經十分廣泛,工業制造機器人、家庭掃地機器人甚至是智能音箱,在廣義上都可以被稱為機器人。而有這樣的一位科學家,她專門研究機器人學,並被公認為是社會機器人學和人機交互的先驅。

技術分享圖片

開啟生涯:先做幾個機器人玩玩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藝術與科學副教授Cynthia Breazel是個不折不扣的機器人狂。她的博士畢業論文就是圍繞著自己開發的機器人kismet展開,來研究人類與人形機器人之間的社會交流。值得註意的是,在當時,很多人認為kismet毫無用處,並且機器人在情感和社交領域是沒有可能的。

這些輿論並不能阻止她的腳步。在kismet之後,Breazel團隊對又開發出了其繼承者Leonardo,且被用於研究機器人的社會認知和心智能力理論,並開發了其社會學習的能力,比如對外界的模仿、對人的監護等。

基於對Leonardo的研究,新一代機器人nexi又被開發出來,其以結合了豐富的社交能力和移動的靈活性為特點,被《時代》雜誌評為2008年50大最佳發明之一。三代機器人的開發為Breazel 以後研究更復雜的人機交互奠定了基礎。

技術分享圖片

2014年可謂Breazel極為受到關註的一年。這年的7月份,她以眾籌的形式獲得了超過8000萬美元的資金,用於最新的人機交互機器人Jibo的開發。在經歷了諸多波折之後,Jibo最終在2017年11月發布,並再次被《時代》雜誌評為2017年最佳發明之一。

機器人夢想:讓Jibo成為情感和助手

作為一款主打家庭社交場景的機器人,Jibo的外形非常討人喜歡。問題在於,從2014年到2017年,人工智能的發展非常迅速,能夠體會人類的情感並提供個性化服務也成為了眾多廠商研發人工智能產品的一個方向。2014年提出要做Jibo的時候,其創意可謂轟動不已;但三年之後,競品齊上,Jibo也喪失了人無我有的優勢。

Brezael畢竟還是有長久的機器人研究的知識積累,其很快就對Jibo做出了更新調整。在今年四月份,其又為宣布推出一款編程應用程序Be Maker,用以允許孩子們利用其程序來為Jibo創建定制的程序。這款程序的推出,也就將Jibo還不如echo show的論調徹底推翻。不僅能夠完成娛樂和情感交互,還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也是Jibo的更高層的定位。

當然,Breazel也不會滿足於這些。推出更多的功能來完善Jibo的人機交互能力,讓其成為名副其實的社交機器人:不僅聰明,而且走心,才是她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目標。

《安德的遊戲》:我還是個孩子,承受不了太多

蟲族為了繁衍和生存,分別對地球進行了兩次入侵。第一次,因為裝備太差,被打敗了。第二次,由於被地球指揮官馬澤發現了弱點,在千鈞一發之際被擊潰。

於是,面對著可能的第三次入侵,國際艦隊開始尋找合適的兒童進行訓練,以便取得最後的勝利。我要在這裏提前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兒童拯救世界的故事。

技術分享圖片

初階訓練:柔弱的翅膀硬了

每一個嬰兒出生的時候就在體內被植入了個監視器。通過這個監視器,高層能夠洞悉他的一切,包括思維、行動、情感等。

他們選中了安德。值得註意的是,在那個時代是沒有老三的。而安德,是為數不多的珍貴的老三。據說是因為他還在娘胎的時候就已經被認定有很強的可塑性。

安德在被帶離地球並參加各種層級的訓練的時候只有六歲。憑借著超人的智慧,安德成長迅速,領導很重視,認為這孩子應該進一步深造。於是在他十歲的時候,就離開了“幼兒園”,去空間站開始承擔更為重要的任務。

在空間站,他遇到了被整個地球視為英雄的、擊退了第二次蟲族入侵的馬澤。馬澤告訴他,蟲族的第三次入侵隨時都會到來,自己必須要接受一些列緊張的訓練和模擬。於是,安德每天都在接受著馬澤的考驗,一日一日地用計算機對抗著由馬澤模擬的蟲人的進攻,但他始終不知道何時蟲族將會開啟第三次入侵。

技術分享圖片

當安德被越來越高強度的模擬快要搞垮了的時候,馬澤找到他,告知第二天將會進行最後一次模擬,而且是非常殘酷的、難以想象的訓練。

第二天,電腦屏幕上,安德看到了一顆星球,和2000:1的戰鬥艦只比例……

人類的英雄還是蟲族的屠夫?

憑借著一個十一歲孩子的勇氣和智慧,他做出了要用名為“小醫生”的超級核武器幹掉這顆星球的決定。當然,這需要一些先部隊以極快的速度繞過那龐大的艦隊,而且一旦投下這顆大核彈哪些先頭艦隊肯定也是有去無回。

他成功了。

當安德回頭的時候,發現所有的人都在向他表示祝賀。他還納悶就贏一個模擬對抗,至於這麽興師動眾嘛?高層領導告訴他,沒有模擬。他指揮的,就是一場實戰。整個蟲族和他們的星球,都已經化作一團煙雲了……不僅是這最後一次,包括他之前的所有模擬,其實都是實戰。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安德一直以為是遊戲。

也就是說,所謂的第三次入侵,其實根本就看不出來有這回事。根本不是蟲族將對人類進行入侵,而是人類對蟲族的入侵。

安德崩潰了。一個十一歲的孩子,他親手殺了數以百億的蟲族居民,他摧毀了一個星球……

這是一件對安德很殘忍的事情。馬澤在最後解釋,這個任務的指揮官必須同情蟲族,才能像蟲族一樣思考,才能從蟲族的角度去思考行動,而同情心是不能讓人成為殘酷的將領的。另外,每一個知道戰爭危害的人都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戰爭當中,只有遊戲才能不計後果。

技術分享圖片

在這種情況下,針對蟲族的殘忍發生了。人類選擇主動入侵蟲族,就改變了整個星際戰爭的性質。他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毀滅了整個蟲族和他們賴以生存的星球。一個十一歲的孩子殺了數以百億計的生靈,他承受的東西可能有點太多了……

所以,安德在最後被包裝成了人類的英雄,但其內心卻是掙紮的,這也折射出了這部小說交給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巨大的欺騙感和萬眾矚目的英雄,你會俯身於哪個?


關於AI的三個故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