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雷軍:對未來五年網際網路行業趨勢的三個觀點

雷軍:對未來五年網際網路行業趨勢的三個觀點

雷軍:對未來五年網際網路行業趨勢的三個觀點

2014-12-05 09:36 稿源:創業邦  0條評論

 撤稿糾錯

據《福布斯》中文網報道,雷軍在當選福布斯亞洲2014年度商業人物後,就小米未來在國內外市場的增長接受記者專訪。雷軍稱,四年前自己只說錯了一句話:我們zero的時候,我說,I have a dream:$10 billion; 可是我是錯的,是$100 billion。第一個指出這個錯誤的是Yuri Milner,DST的創始人。

四年後的今天,雷軍喊出了All In的口號,他要抓住自己看到的三大趨勢。他很清楚,“如果我們不能用大資料技術轉化出價值,那我們公司再撐下去就真的破產了……現在我扛得住,明年我也扛得住,後年我也扛得住,大後年要沒價值的話,那我就破產了。”

以下是雷軍觀點摘錄:

未來五年,對網際網路行業趨勢的三個觀點

我覺得,從準確意義上講,從2010年開始,中國進入了移動網際網路的年代。過去的四年時間,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得非常快,產生了很多有趣的公司,當然我覺得小米也是其中的一家。我覺得第一個階段的競爭和發展,應該已經告一段落。現在進入了第二個階段的發展,移動網際網路至少在中國的發展高峰期還會有5-10年,所以未來的5年,我覺得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依然還是最重要的方向。

除了移動網際網路之外,今天又一個新的機會興起了,但是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名詞,這裡麵包含智慧裝置,包含IOT,包含家庭網際網路,大概都在講一類的事情,我們會用home Internet這樣的詞來描述。

 

我認為這個行業,標誌性事件是從今年一月份Google收購Nest,然後全球在IOT的投資開始提速。我覺得小米也是其中主要player,就從我們的電視,盒子,路由器,可穿戴裝置,家用的智慧裝置,全部智慧化,互聯互通,我認為這是未來可以長達十年的高速發展。

第三點,我認為雲服務進入了使用階段,cloud service做了應該五年時間,從亞馬遜做AWS服務開始。但是大規模應用,相對整個需求來說,我覺得還是比較少,我覺得未來5—10年,應該是進入高速發展期。中國的話,阿里領先了,阿里也幹了5年,這個亞馬遜可能幹了8年,我現在有點想不起來準確的時間點。

所以我對未來網際網路發展的趨勢,有三個觀點,總結一下:第一,我認為移動網際網路處於一個很重要的階段,第二個家庭網際網路,第三個就是雲服務。

雲服務和家庭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也是高度相連的,因為所有的裝置都聯網,他的資料全部在網上。所以關於cloud service又跟大家談的big data相關,big data談了這麼長時間,其實大家覺得有點名詞化,就是包裝化,就把這個東西說的很大,普通消費者,甚至很多行業的人都沒感覺,把這些裝置自動化以後,big data的感覺就會一步一步有。

因為在今年10月1日的時候,小米雲每天儲存的資料已經到了380個T,這僅是中國的,我覺得這是個很恐怖的數字。我們今年比去年漲了6倍,我認為明年比今年,最少還有三倍的成長。所以大規模應用,經過過去的5-8年,從亞馬遜開始到阿里雲開始,一層一層預熱,我覺得現在剛剛開始漸入佳境。

投資方向以及如何抓住這些機會

小米是2010年開始做的,2010年我正好40歲。我的經驗、能力、資源和這個時代正好合拍,所以我剛才講的這三件事情,都是我們在全力以赴推進的方向。我覺得我們做手機,就是在做移動網際網路,我們不是在做手機本身。我們做的是裡面的東西。

我記得兩年前,我第一次說這是個大號的微信,大號的QQ,它具備所有的通訊功能,所有的應用和服務。所以我們算是做裡面的東西,但是我們為了把這裡面的東西做出來,我們做了個殼:手機。所以我們對手機跟別人理解是不一樣的,大家看到的正好是我們做這個殼,其實我們做的是裡面的東西,這是我們最核心的業務。

所以基於這一點,第一個我是做移動網際網路;第二,我現在正在做home Internet;第三個,我對大資料庫雲服務極其在意。我相信在新增資料量裡面,小米在中國這些公司裡面就是NO.1

大家想一下覺得阿里資料很多,但是阿里只有交易資料,交易資料他沒有幾個位元組。我們儲存的絕大部分的是非結構化資料,我覺得這個資料是海量,包括我們做的裝置的資料。你比如說,我這個手環,時時刻刻他們都聯網,可以在網上可以儲存所有的運動資料和睡眠休息的資料,這個對未來,進入深度的挖掘,對我們幫你引入健康,運動各方面都有巨大的好處。我們還投資了iHealth。iHealth把你的血壓,健康資料全部結合在一起。我們是以人在索引,以人做index。我們做這些智慧裝置是使機器對人的理解會越來越深刻,這個從big data裡面才能找到有價值的資料,所以其實這三個方向,小米都在幹。

三大趨勢及home Internet和雲服務?

我先從雲服務開始。第一,我對雲服務的理解,雲服務會分很多層。第一個是基礎設施包括IDC、頻寬、光纖;第二層是類似於AWS的服務,就是虛擬化的服務和儲存服務;第三層才是應用級的雲服務。就是我把它做成小米雲,做成具體的服務,類似於那個便籤EverNote和Box這些都是應用層的服務。

我們今天建設的重點是第二層、第三層。第二層是誰幹呢?金山軟體。專門的公司叫金山雲,我們讓金山的董事會批准了在未來3-5年裡面投資10億美金做這一塊。因為不投10億美金你是做不起來。為了這個我雙11的時候,在香港專門舉辦了一個金山軟體投資者和分析師大會,跟他們解釋雲的戰略。

小米本身做的是什麼呢?小米做的是應用。我怎麼能讓我的使用者,把資料透過金山的服務,存在具體的伺服器和IDC上?在這個一塊,我估計到後年年底,小米雲擁有的資料量會超過1000個P。1000個T就等於一個P,1000個P叫一個E。1000個P我再換算成我需要多少伺服器,需要多少機櫃,需要多少IDC呢,還有那個頻寬呢。1個P一年的儲存成本,是300萬人民幣。用這個成本算1000 個P的話——如果不增加了,這個資料其實還在爆炸——30億人民幣,光1年的儲存費用。它是個鉅額的投資,小米就準備這麼幹。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用big data的技術,轉化出價值,那我們公司再撐下去就真的破產了。它每個月都在新增,使用者的資料使用者不刪除,我們是沒有權利刪除的,它是越來越多。現在就已經很恐怖了,但是我扛得住,明年我也扛得住,後年我也扛得住,大後年big data要沒價值的話,那我就破產了。

但是我有信心有價值。我擁有你所有的資料,但是你要授權給我,現在我們在全球都遭到隱私的投訴,打算幹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做一本隱私白皮書,請外國律師來審計我們是不是做到了,我們一定要用全球最高標準來管理隱私;第二件事情,我們會盡量做到資料本地化,比如說印度的資料放印度,臺灣的資料放臺灣。

資料本地化,同時制定全球最苛刻的關於隱私的白皮書,說明白我們每一件事做了什麼,你要銷燬你怎麼銷燬,你要我們不要你什麼資料,就不要什麼資料,我們一定要按照全球最高標準來做。

我們一定要推進資料本地化,這是第一件事情。我們幹了未來Google他們這些公司都會遇到的挑戰,就是資料本地化,包括亞馬遜,就是你要做個global company,在大資料時代,你就得資料本地化。第二個你得公佈你所有的隱私白皮書,你說明白你到底收些什麼資料,這些資料你怎麼用,要得到使用者的什麼授權。

未來,因為這些資料都是我付錢幫使用者存的,你並沒有付錢,但是如果你要授權我,我可以用機器去讀,就跟Google做的一樣。否則我付這麼多錢是不合理的。我做了這一條,以後直接的應用就是網際網路金融,我能決定給不給你貸款。你一個月有三萬塊錢的工資,每個月在按時還信用卡,經常在北京三里屯轉悠,也不會到別的地方轉悠,我覺得你收入OK,在小米公司上班,借你十萬塊錢跑不掉,對吧?因為我擁有全部的資料。

並且在大資料這個領域裡面,我們也找了很多專家,像我們負責伺服器的崔博士,包括他那裡帶領的HBase的team,我們有兩個進入了全球的community。全球有三十幾個,三十一二個。小米有兩個,阿里有一個,中國裡面就這三個。所以我們在大資料方面已經有很好的技術儲備了。

所以第一,我要做中間層的雲服務;第二,我做了應用雲服務,這是個巨大投資,其實這兩個投資都很大。那個IDC我能不做盡量不做。可能中心機房我會做,但是我不會像Google一樣全蓋自己機房。我會蓋一兩個中央節點,但是我今天還沒蓋,未來我們會蓋幾個核心的中央節點。然後第二層呢,就交給金山蓋,因為這個東西也需要很多投資。金山我也是chairman和大股東。然後我們小米只做上層。做完上層還要一步,就是這些資料的挖掘,不做挖掘的話,它越來越多,直到你把公司搞崩潰為止。

關於Home Internet,我們有一個很基準的觀念:就是手機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東西都是手機的外設,所以我們要把所有的裝置連起來,包括你家裡的攝像頭和電視。然後我們用生態系統的思路來思考這個問題。將來你一回家,所有裝置都連到手機上了。你離開家,家裡所有的事情你都能知道,你家裡的空氣和水的狀況。然後攝像頭,安全狀況你都一清二楚,你一回家,家裡人就知道你回來了,因為你的手機,你的手環,都在標示你的身份。

對我們來說,我們覺得今天手機的普及已經到了不分男女了,所以我們要讓家庭的每一個人都使用。

我們做小米網就是做電商,當然要賣。這裡有個很重要的策略就是不是小米自己做,是小米投資生態鏈,投資些start-up,或者投資一些大公司,讓別人去做。按照我互聯互通的要求,能夠連在一起,就OK。我再選些好的,在小米網上幫你賣。 比如說這個手環,只需要79塊人民幣,火的一塌糊塗。現在一個月已經超過了50萬,雙11賣了九萬多隻,而且他們還沒怎麼marketing,我認為他應該一個月100萬支。

小米一定要少做事情,少就是多。專注地把自己事情做好,我們只做三個產品,手機和pad它是一個產品,電視和盒子是一個產品,還有路由器。別的都不許做。硬體我們就做這三個,其他的全部都是那些start-up做的,這樣等於我們直接投資了生態鏈。

優酷是我們另外一個專案,叫內容投資的專項基金,是10億美金,剛到的第一筆,才剛開始。

之前我們還投資了一家公司,迅雷。小米加金山加順為,我們投了3.1億美金,迅雷主要是做剩餘流量和頻寬優化,用來做伺服器和頻寬閒置資產的排程。這個基本上在我們雲服務的投資裡面。這三個方向都是很大的投資,雲服務,智慧硬體,還有內容,是不同的團隊在做。

小米是主要的LP。順為是我和徐達來創辦的,3年前,我們第一期募了2.5億美金,第二期募了5.25億美金,現在總共是7.5億美金。主要的目標是投資小米生態鏈,幫助小米把小米的生態鏈提高。

當然可能還有很出名的LP,像淡馬錫,還有GIC,ADIC,哈佛教育基金,基本都是這些,包括Morningside,我們關係很好,他們是小米的機構最大股東。

小米電視遲早會成為市場第一

我們小米電視才剛剛開始做,我覺得這個業務我們遲早也會做到市場第一。如果不做到市場第一,我們為什麼要做。所以我們只做幾個核心業務,手機、電視、路由器。我極看好路由器,因為路由器是家裡不多的24小時開機的裝置,其實我把它當成家用的伺服器和家用的控制中心來理解,所以我認為路由器也是很重要的。電視是個很大的屏很重要,路由器也很重要,其他的我們不做了,讓大家做好了。

那些公司他們不願意講,我們也不會公佈這個portfolio,因為市場上老是覺得說小米投資就是站隊,其實我們不要他們站隊,我們歡迎他們跟我們任何同行合作,鼓勵我們任何同行投資我們已投的專案,包括他們投的專案我們也有興趣再參與。我們在市場上,跟今天的中國三大巨頭BAT非常地不一樣,我們很願意跟任何一家合作。我們也不設定任何的限制說,你跟我合作就不能跟別人合作,但是好像大家還是對我們有誤解。因為我們投了別家,他們不舒服,在媒體上詆譭我們,我們非常地開放。

我覺得從我們創辦小米的第一天,我們目標就是做一個Global company。我們覺得小米這個模式適應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和區域。所以,早期我們實驗的時候,是選了臺灣、香港、新加坡,實驗下來非常受歡迎。所以我們現在想來印度作為主要突破口,我們在印度的表現也是非常好。

對國際市場的預期

無論哪個國家,我們遲早都會進,也許5年也許10年內,我們想做這個全球型的模式,所以我不是看好哪裡,是我一定要做。我為什麼把重點先選印度,是因為印度是大市場。我在臺灣做得很好,可是臺灣實在很小, 我把香港做得很好,香港實在也很小,新加坡也很小,我得做大市場。沒有大市場就沒有量,沒有量就做不了移動網際網路,這一環扣一環,所以我們一定要先把全球幾個大市場拿下,然後再一步一步做小市場。不能光是進小市場,小市場帶不動大市場.

美國我們可能會放到三五年以後。因為印度有十幾億人口。印度、印尼、巴西這些市場的競爭都沒有美國市場激烈。我先把這些市場做好,然後最後做歐美市場。

 

我們過去的三年發展是非常非常快。我覺得未來,第一個就是國際化,再加幾個大市場就行了,在當地再做到第一,這個增長就有了;第二點,在我們手機還在迅猛增長的時候,我們已經做到第二步第三步。第二步是電視,因為電視也是個大商品,第三個在準備智慧硬體,所以我們未來幾年路都已經鋪好了。現在電視才剛剛開始起步,有這兩個維度的增長,我覺得小米未來三年增長可期。

我覺得第一個,就是小米模式的核心是很輕很輕的。很輕就意味著,他的擴張會相對容易, 我們不是到印度設立整個銷售渠道、門店、整個網路,這個需要很長的時間。我們只需要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和使用者保持很好的關係,然後在印度政策許可的範圍內,把mi.com做成能運營,就是他們直接登入網站,一下單就可以,不需要再做什麼了。

現在只不過從中國運到印度很麻煩,未來也許最終的組裝生產放到印度,把供應問題再解決,那可以下一步再做。我們有計劃敦促我們的合作伙伴在印度設廠。你把我們想成Amazon就行。我們現在的產品賣得非常的便宜,寄到國外的話,這個運費現在比較貴,我們只需要把一大批產品寄到印度的某個倉庫這個問題就解決了。a:¥I5Fdb5Byx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