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常見的Hadoop十大應用誤解

常見的Hadoop十大應用誤解

常見的Hadoop十大應用誤解

 

  1. 1.        (誤解) Hadoop什麼都可以做

(正解) 當一個新技術出來時,我們都會去思考它在各個不同產業的應用,而對於平臺的新技術來說,我們思考之後常會出現這樣的結論 “這個好像什麼都能做”, 然而,更深入的去想,你就會發現“好像什麼都需要重頭做”。 對於Hadoop,我常喜歡舉Database來當例子。 三十年前資料庫(Database)剛出來時,上面並沒有什麼現成的應用方案(Application),所以廠商在銷售的過程中常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告訴客戶說,如果今天你有了這個資料庫,你就可以做什麼什麼的應用,而看起來的確好像資料庫什麼應用都可以做,因為畢竟大部分的應用都會需要一個數據庫。只是三十年前所有的應用都得重頭打造,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ERP、CRM等應用系統,當時並不存在的,那都是後來的事了。今天的Hadoop,正好有點像當年database 剛出來的時候,畢竟今天所有的應用或多或少都會開始去處理半結構、非結構化資料,而這些東西的確都是Hadoop擅長的,所以平臺的適用性其實問題不大,重點還是在應用要由誰來搭建。

 

  1. 2.        (誤解) Hadoop無法扮演HPC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or Grid Computing的角色

(正解) 由於Hadoop本身是由並行運算架構(MapReduce)與分散式檔案系統(HDFS)所組成,所以我們也看到很多研究機構或教育單位,開始嘗試把部分原本執行在HPC 或Grid上面的任務,部分移植到Hadoop叢集上面,利用Hadoop兼顧高速運算與海量儲存的特性,更簡易且更有效率地來執行工作。目前國外高能物理、生命科學、醫學等領域,都已經有這樣的應用案例,利用Hadoop叢集與現有的HPC/Grid 搭配、協同運作,來滿足不同特性的運算任務。

 

  1. 3.        (誤解) Hadoop只能做資料分析/挖掘(Data Mining/Analyst)

(正解) Hadoop特別適合來資料分析與挖掘的應用是毫無疑問的,但資料分析與挖掘是難度與深度都較高的一個應用,所需要的時間的積累也比較長,也因此讓一般企業對於匯入Hadoop視為畏途,甚至心懷恐懼。然而,從Etu知意圖團隊這一兩年來輔導客戶的經驗來看,我們發現其實更多的應用,大多都在資料處理(Data Processing)這個部分,或者更精確地來說,Hadoop這個平臺,特別適合資料預處理(Data pre-Processing)這種應用場景。無論是資料倉庫的負載分流(DW Offload)、資料的彙總(Data Aggregation)、甚或是我們運用協同過濾演算法(Collaborative Filtering)針對線下線上零售業所做的精準推薦應用(Recommendation),廣義上來看,都可以說是屬於Data Processing的一環,畢竟,Big Data的來臨,我們看data、運用data的角度與方式都必須要有所改變。

l   Big Data強調的不是對因果關係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關注於data之間的相關關係。

l   也就是說,重點在於要知道“是什麼”,反而未必需要知道“為什麼”。

l   所以, 它要求的是所有data的處理,而不只是隨機樣本的分析。

l   最後我們往往會發現,處理Big Data的簡單演算法所得到的來自於data呈現的事實,往往比分析small data的複雜演算法所得到的來自data背後的原因,對企業帶來的效益更大。

我強烈推薦大家去看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這本書,裡面把我們面對Big Data該有的觀點與看法,做了非常清楚的陳述,有簡中的的翻譯本,繁中的好像還沒看到。

 

  1. 4.        (誤解) Hadoop就是BI (Business Intelligence)商業智慧

(正解) 跟前面一樣,這也是大多數人最容易誤解的地方,因為Hadoop特別適合來做資料分析,所以就很直覺地把它想成 “那就是BI嘛”。 會有這種誤解,主要來自於對資料運用的整體架構的不清楚。傳統BI是屬於資料展現層(Data Presentation),其資料的載體(Data Store)是資料庫或資料倉庫。對比來看,Hadoop就是專注在半結構化、非結構化資料的資料載體,跟BI是不同層次的概念。當然,Hadoop除了Data Store外,又特別具備運算的特性,也因此特別容易帶來這種觀念上的混淆。至於半結構、非結構化資料的資料展現層部分,目前本身並不在Hadoop的生態體系內,而是由其他現有或新創的公司來填補這塊空缺,所以,逐漸地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現有的BI tool,開始強調其自身與Hadoop的聯絡性與相容性,同時,一些新創公司,也發展出完全不同於現有BI Tool的基於Big Data的資料展現層。

 

  1. 5.        (誤解) Hadoop就是ETL (Extract, Transform & Load)

(正解) ETL其實有兩種意涵,它本身是一個概念,也同時是一個產品類別(Product Category)的總稱。所以當我們聽到“某某公司是做ETL產品的”的這種對話時,其中的 ETL,與DB、Application Server等名詞是相同的,都是指向某種類別的IT產品。然而,如果就概念性上來看,ETL指的其實是資料運用的生命週期中的其中一個過程, 跟我前面提到的資料預處理(Data pre-Processing)是同樣一個概念,舉凡資料清洗(Data Cleansing)、資料關聯、資料彙總等,都包含在這個範疇內。所以當我們說Hadoop特別適合拿來做ETL時,在概念上,它是正確的,同時也能很清楚明白地定位出Hadoop在企業資料運用中所扮演的角色。但Hadoop終究不是一個ETL的產品,反倒是現有的ETL產品,也開始跟BI一樣,去發展它在Hadoop上的可用性、聯絡性與相容性。Etu團隊之前在幫客戶匯入Hadoop做資料處理時,常常會用script語言來實現一些應用場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技術顧問也開始運用3rd-party 的ETL tool來實作這一塊,對企業客戶來說,這是他們較熟悉的工具,也降低了他們進入Hadoop的門坎。

 

  1. 6.        (誤解) Hadoop跟傳統storage沒什麼差別都特別適合來做資料的備份(Data Archive)

(正解) 熟悉storage的人,第一次看到Hadoop時,往往只會注意到它的分散式檔案系統HDFS,然後開始拿它來與現有的storage的功能特性做比較,而忽略掉Hadoop本身並行運算的那一塊。這很合理,畢竟MapReduce的概念,在應用上是比較抽象且難以捉摸的,相反的,HDFS就是一個很清楚且具象的概念。Hadoop當然可以拿來做data archive的運用,但如果你本身的資料沒有被經常或偶爾拿出來使用的需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cold data)的話,Hadoop本身的HDFS作為data archive並不會有特別的優勢,反而傳統storage的一些延伸的功能特性,Hadoop本身並不具備。雖然HDFS本身是一個不錯的object store,具備有作為scale-out NAS的底層的特性,, 但也就僅限於此了, Hadoop本身並沒有特別為它外加storage本身該具有的功能,畢竟Hadoop當初設計時,對資料的儲存與運用的思考,與storage的應用場景是完全不一樣的。Hadoop本身要解決的,反而是現有當資料被放進storage後,需要再被拿出來處理或運算時所遇到的困難性。也因此,它特別適合那些web click-stream、CDR (call detail record)、GPS data, system log、 and other time-series data等資料,因為這些資料都具有需要經常被拿出來分析處理的特性。在實際應用中,Hadoop與傳統storage其實是相輔相成的,闢如說,我們可能會在Hadoop上放過去3到6個月的資料,因為這些資料的再被利用性較高,而6個月之後的資料就可能會把它archive在傳統的storage內,因為它被再利用的程度低很多了。

 

  1. 7.        (誤解) Hadoop是一個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

(正解) Search 的確是Hadoop的一個重要的應用,但Hadoop本身並沒有內含search engine。實務上,我們常會把HBase 的index設計運用到極致,來滿足一些特定search 或query的應用,但如果要滿足全文檢索 (full-text search)的需求的話,你就必須在Hadoop上建構一個基於Hadoop的搜尋引擎。Lucene / Katta 及其他的open source都有相對應的計劃,如何藉助Hadoop的特性,來實現一個強大的分散式搜尋引擎,這也是我們一直密切注意、且已放進未來產品的藍圖之中的重要話題。

 

  1. 8.        (誤解) 基於Hadoop的推薦系統與傳統的推薦系統並無不同

(正解) 傳統的推薦系統只處理客戶的事務資料(transaction data),大多用的是資料倉庫或商業智慧等解決方案,然而,除了客戶的事務資料之外,是否也有可能針對客戶交易前的行為進行分析、進而產生推薦? 特別是對電子商務網站來說,客戶在完成購買前的點選瀏覽、搜尋、及放進購物車等行為,都包含了豐富的訊息,可以藉此很容易去導引出客戶想要尋找什麼樣的商品,所以,如果在產生推薦過程中可以把這些訊息都納進來,則所產生推薦的精準度與豐富度必然可以大為提高。這正是新一代的推薦系統會面臨到的挑戰 : 如何在事務資料 (Transaction Data) 之外,同時也可以把客戶的互動資料 (Interaction Data) 含括進來? 由於客戶互動資料的型態與事務資料間有極大的差異,其數量級更是遠遠大於事務資料量,運算頻率更是有極高的要求,也因此都遠超過現有資料庫或資料倉儲的能力,而這正是Hadoop所擅長,可以輕易拓展傳統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演算法分析大量資料集 (Large Datasets) 的能力,並同時具備橫向擴充 (Scale-out) 的能力,可隨著資料集的成長輕易擴充,無論多大的資料都可輕易勝任。

 

  1. 9.        (誤解) Hadoop不適合用來處理小檔案的應用

(正解) 對Hadoop稍微有點了解的人,都會知道HDFS的block size的default 值為64MB,且不建議往下調,因為HDFS當初在設計時,並不是針對碎片般的小檔案的處理而來的。所以當我們說Hadoop不適合用來處理小檔案的應用時,就技術上來說是對的,但在實際運用上,卻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來滿足海量小檔案管理的需求。我們在中國曾經輔導過一個保險公司,它本身需要處理的小圖檔 (20KB ~ 1MB)大概有兩億個那麼多,且每天還持續在成長,舉凡客戶的簽名、看診紀錄等,都需要被掃描成影象檔案,並加以儲存,同時,還要偶爾被相對應的應用程式來查詢、呼叫。在實作上,我們把這些小圖檔的binary file存進去HBase——而不是HDFS——來管理,所以HDFS block size的設定值大小就不是重點,同時,利用HBase column-base 高效能與高延展性的特性,可以很輕易的就滿足多人同時快速線上查詢的要求,而隨著檔案數量持續的增加 , 橫向擴充也不再是問題。類似的應用其實還不少,譬如說銀行票據檔案的管理就是其中一種,也因此,Etu團隊在中國市場,特別針對此應用規劃了 “海量小圖檔案管理系統”解決方案,以滿足此類客戶的需求。

 

  1. 10.     (誤解) Hadoop不適合用來做日誌管理(Log Management)的應用

(正解) 當每天的日誌量成長到一定的程度,現有的日誌管理工具都會遇到瓶頸,所以一些國外的日誌管理工具(如Splunk、ArcSight)都已經發布了其Hadoop Connector,強調其與Hadoop的聯絡性與相容性。所以,如果客戶對日誌管理的需求只是儲存日誌、並可以隨時對日誌搜尋的話,那Hadoop本身即可以滿足這樣的應用,而對於比較複雜的日誌管理且日誌量非常大的需求,客戶也可以從現有的日誌管理工具中來挑選,並與Hadoop來搭配協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