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轉:組織敏捷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

轉:組織敏捷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

個人理解:靈活、柔性、敏捷,所有都在指向高度不確定性、快速變化的時代特徵。人永遠是活動的主體,關注人的素質提升,培養與放權,才是實現敏捷的關鍵。面對變化,只能聽從指令、按規則行事,缺少主動的意識何談敏捷。戰場狀況瞬息萬變,戰鬥在一線的人員除了高度協作,更重要的是適時而變,在大目標一致的情況,使用更有效的手段完成時勢的需要。

轉:組織敏捷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

http://www.sohu.com/a/253060234_183012

非常感謝主辦方,我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研究組織生態、人才機制的創新,我們非常強調理論與實踐結論、國際和國情並重、商業與人文交融。今天圍繞主辦方“敏捷”的主題,我的題目是“組織與人:活性聯接、敏捷創新(Agilely Allying Agile Actors)”。其實“敏捷”的概念用到管理上並不新鮮,2010年左右,敏捷組織這個語境就曾流行起來,但實事求是說,早在上世紀70年代管理學者就提出戰略、組織上的“柔性”,甚至上世紀60年代就提出組織應該是“有機化”的。今天語境不斷在翻新,但是本質性的原理原則一直在那裡。

今天從三個層面講講我對敏捷的看法。

  • 第一,談談對敏捷“本質”的認識。
  • 第二,敏捷有哪些關鍵原則和方法論、標杆企業的實踐在做什麼。
  • 第三,HR可以有哪些作為升級。

“敏捷”的本質

概括而言,在我看來敏捷的本質是“活性”。敏捷化的組織與HR,在今天的互聯時代,就是要能夠有效地建立與內外部各相關方夥伴的聯接與互動,在活性化的聯接與敏銳化的互動中,共同創造、分享價值增值。當然,如果公司還有很好的資料基礎,把data和data連線起來,發現規律,把資料轉化成工具,把科技和人連線起來。所以,敏捷的本質特徵,其實就是活性。讓組織、人與管理機制保持一個有機化聯動,一個活性化互動的狀態和過程。

為什麼今天說敏捷變得更加重要?我認為有三個時代背景趨勢,是大勢所趨,我簡稱為“3i“時代:

第一是創新(innovation by/for people)。

資訊、知識的快速傳播與對稱,帶來了”創新創造權“的眾化,也就是我常說的,知識權解放之後,每個人都有創造創新權,今天有生命力、創造力的組織,是讓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創造的起點、創新的原點,只有每個細胞是啟用的,整個組織肌體才更有活性的敏捷體質。

第二是高度不確定性(indeterminacy)。

以前的管理學基本上是以組織化、計劃化、結構化、控制論等為基本導向的,都是幫我們如何去規避不確定性,管-管控住、理-有秩序,以管制變、以剛克柔。但實際上今天的高度不確定性是難以規避的,個人和組織都必須”擁抱不確定性“,這個說法不新鮮,但是真正理解和做到擁抱不確定性不容易,意味著人和組織要變得比環境還不確定性,習慣於”認知不閉合“、有的只是不停歇的迭代。

第三是全面聯接(interconnection)。

網際網路顯然深刻改變和推動世界進化,讓人和人、人和組織、要素和要素、組織和組織,連線的速度、廣度、深度和密度比以往任何歷史時期更快更深。世界都”網化“了,那麼今天和未來的組織,要保持生命力和先進性,也必然要從層次分明、條線分割的“結構體”,進化成”網路體“,否則無法和整個網路化的基礎設施聯接,就會脫網、失去生命力。

如果從我們研究者角度再深化地去想,以上的三個i不是並列關係,其實還有著互為因果、相因相承的內在關係,時間原因不展開了。在以上的時代趨勢下,今天再來談“敏捷”就不再是什麼高大上的概念了,而應該成為企業存續、發展的生命線。

為誰而敏捷?如何“敏捷”?

對於企業而言,從主體的角度,誰是我們最應該為之而敏捷的物件?我們強調回歸客戶價值本位,所謂以客戶為中心,把客戶作為敏捷的第一動因。大家可能認為這是一個毫無新意的觀點,誰都會說客戶最重要。把客戶作為企業所有利益相關方的第一優先順序,其實是市場經濟、企業組織發生的一個最經典、最本質的原則,但是很遺憾,事實上只有極少企業真正恪守這個本質初心。比如現代公司治理邏輯中強調“股東利益最大化”的這個原則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讓企業失掉“客戶價值本位”這個初心的元凶。說的淺白一些,大家可以自己快速反思一下,你的企業到底是對客戶最敏感、還是對股東最敏感、還是對員工最敏感、還是對領導最敏感、還是對政府最敏感……?在座的各位夥伴,你作為公司裡工作的一員,你平時在與他人的互動中,你對誰最敏感、最在意,最會看誰的眼色?是客戶嗎?

利益相關方當然都重要,但企業對誰最敏感、看得最重要,其實決定著企業本質上的屬性特徵。所以,今天再次強調,所有的敏捷,都應該是把客戶(就指真刀真槍在市場上消費企業產品服務的外部真實客戶),放到最重要的主體物件上來,把對客戶的敏捷敏感放在第一位。我常說,讓企業迴歸“客戶價值本位”,既是最古典的企業原則,也是網際網路時代最前沿的變革導向。

在此基礎上,如何做到“敏捷”,簡單建議,建立“三個聯接”、推動“三個轉變”:

第一,儘可能把組織與客戶直接聯接起來。不僅僅是指做業務、市場銷售的員工與客戶建立更直接、高頻、深入的互動,而是儘可能通過組織、流程、管理系統的改革,儘可能讓組織的各個部門埠,都能和客戶發生互動。這也意味著,傳統中後臺職能部門(當然包括HR),很多管理動作如果不能直接、至少間接地建立起與客戶價值的關聯,那就可以不要做;讓每一個經營和管理動作,都儘可能有明確的客戶價值關聯邏輯。

第二,儘可能把組織內外的人(夥伴)直接聯接起來。大家一起圍繞客戶為中心,成為並行共生的事業合作伙伴。與外部夥伴共創共贏,不僅僅是業務交易關係,也是在資源、能力等各方面相互引流、延伸價值;內部員工之間打破組織層級垂直邊界、部門功能橫向邊界,大家圍繞對客戶有價值的任務,靈活組合、機動合作。

第三,儘可能把資本與人力資本直接聯接起來。把那些能與客戶直接深度聯接,創造價值增量、探索開創新動能的人(包括內外部),就真的不要再當成資源、當成成本看了,僅僅只是做好資源配置和效率管控,而是把他們看成是企業的資產、資本、投資標的物,或者說對於創新的人力資本而言,薪酬其實可以看成是他的初級融資,把給他們的所有支付和授權賦能都看成是投資;資本與人力資本直接聯接,還意味著對於那些能夠直接連線客戶、創造增量價值的人力資本而言,要有機制讓他們直接出資,直接在組織內外部去自主聯接、融通資本,支援其創新創造。進而將組織與人傳統的僱傭關係轉化為事業合夥關係,分配機制升級為分享機制,激發他們創造增量、擔負風險,進而共享增量。

以上三個聯接,也是多年來我和我的團隊幫助輔導企業,進行組織變革、人才機制創新升級的一些主線,不同企業通過不同具體的抓手和辦法去落地。如果結合更好的資料基礎、科技手段,把這些要素的資料與資料聯接起來,工具化、智慧化,那組織肌體的活性就更加被加持了互聯、智慧技術的翅膀。

不斷深化這三個聯接,也就意味著,企業在實現“三個轉變升級”:

  • 企業的商業模式開始從“排斥性Exclusive”轉變為“包容性Inclusive”的生意邏輯;
  • 企業的組織模式開始從“機械化mechanism”的結構體轉變為“有機化organism”的網路生命體;
  • 企業的人開始從“員工Workers”轉變成直接、實時與客戶在一起,進而不斷創造增量和創新業態的“創客Creators”。

組織便進化為創新者聯盟、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的聯合,用馬克思的話講,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啟用人力資本的“流量價值”

由於今天的聽眾主要是HR的夥伴,所以進一步聚焦到組織與人才機制的角度,推動組織的敏捷化升級,就是推動組織向著活性網路升級,並進一步釋放人力資本的流量價值。結合一些標杆企業的實踐來看:

如華為在組織的執行上,採取專案式的組織執行機制,通過專案的動態線條,來靈活地摩擦掉企業的各種結構性邊界和板結。在一些業務流程上,通過前臺靈敏的鐵三角、權責深度下沉,讓一線能夠有充分的權責來呼喚炮火。前中後臺快速拉動、高效聯動。支撐這些組織和流程機制,他們也不斷創新激勵機制,近年來不斷優化“獲取分享制”。

阿里巴巴的政委體系,HR的同仁們都是瞭解的,讓業務和人力的條線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接互動;在團隊建設上強調外掛式的人才、插拔式的團隊,人與人之間即插即拔、靈活攻堅。

海爾13年來一直創新實踐其“人單合一”模式,讓員工與使用者直接聯接、員工價值與使用者價值直接聯接,使用者付酬,讓員工與員工之間、圍繞使用者價值動態合夥,激發自組織夥伴們成為的小微創客,海爾成為一個寬闊的大平臺,結成“大平臺+內外部小微創客”的合作生產關係,甚至升級企業體制為“創客所有制”。

萬科最近幾年也在組織上大力變革創新,比如通過任務導向型組織,打破組織邊界板結;通過將從上至下的戰略解碼與從下至上的“V戰隊”等機制有機結合,讓更多奮鬥者有機會自發湧現、自我挑戰、自主擔當、自組織創新創造,讓人們更直接、更緊密地聯接、服務客戶,讓組織內外部共同創造真實價值的夥伴們,通過事業合夥組織與機制的持續創新,結成共創、共擔、 共享的事業共同體。

還有騰訊的人才活水計劃,啟用生態內部人才市場,動態優化人才的流動配置……等等。

我們概括一下,建立敏捷組織,不僅要提升、優化人力資本的素質價值、結構價值,還可以創新啟用人力資本的流量價值:人才生態開放,人才市場啟用,讓人才在組織內外部的生態單元中能夠活性流轉,打破HR教科書教大家的人-崗靜態匹配的傳統方法論,讓人與關鍵任務、人與人能夠即時、精準、動態的高效聯接融合,提高組織人力資本的週轉率,也是人力資本增值重要的方式——這也是我個人首先提出的“人力資本流量價值”的核心原則,幫助並看到今天很多標杆企業都在進行類似的組織與機制變革。

HR的功能升級

最後在這些趨勢下,解放活性,建立三個聯接,推動三個轉變,HR需要升級:

  • 1.0版本:專業化和程式化。各模組和系統都很規範,掌握各類專業的HR技術工具,把人這種要素資源,儘可能專業化配置、提升效率。
  • 2.0版本:戰略化和價值化。這意味著人變成資本,8年前我就提出來,叫做“人力資本的價值管理“,開始做差異化的人力資本投資組合。HR開始是把人看成投資標的物,做不同的投資組合。20%的核心人才長期持有,長期變現。藍籌股,用另外的操盤手法管理、激發。垃圾股,要用各種方式平倉,做人力差異化的股票投資組合,最後投資回報率最高,提升價值。
  • 3.0版本:業務化和互動化。HR開始走回到我們的“客戶”身邊去,成為高層、業務經理和員工的“服務夥伴”,今天大家都在弄的“HR三支柱”等等,其本質是HR的角色要有更強的客戶導向,變成準經營單元、具備精英化能力,走到高層、業務經理和員工身邊去,而不是自顧自地按照某種流行的HR概念和前沿工具,“自以為是”地在辦公室做PPT和各種方案,而是將“使用者邏輯”至於HR自身的專業邏輯之上,為我們能支援的業務物件等設計定製化的HR解決方案、甚至產品化的交付。
  • 4.0版本:自主化和自驅化。組織裡面孵化新物種,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新業務探索、創客團隊時,這個時候HR的產品化能力更強了,能夠給授權賦能的單位和單元,推送定製化的產品。HR有沒有價值,就是給它定製化的產品人家買不買單,如果做成一個好的業務夥伴,內部結算也好、其他機制也好,你的HR產品能真正被你的內部、甚至外部使用者買單。
  • 5.0版本:合夥化和共創化。組織敏捷到變成小企業家聯盟、創客聯盟的時候,HR就成為內部創客的合夥人了,就走到了你們支援服務的創新者身邊,就像企業要走到客戶身邊一樣,天天和他們在一起互動交融,在治理結構層面與內部創新者和探索者合夥共創,成為為創客們融人、融資的合夥人。

時間有限,給大家精要彙報一下我自己的洞察,以及我們和國內外各類標杆企業合作共創的實踐。希望對大家有點滴的啟發,謝謝各位。

作者:周禹,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人力資源戰略教授、MBA中心主任

來源:哈佛商業評論(ID:hbr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