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也學大牛裝個樣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迷迷糊糊,懂之不多:制度不可能歷久不變,一個時代制度必然有一個時代的特徵,沒有放之四海皆準,一成不變只會僵化,只有與時俱進。制度要與人事相匹配,正如曲高和寡,沒有真正理解制度的人,也許比毒藥來得更猛烈。

 

  《中國曆代政治得失》 錢穆作品系列 - 生活 讀書 新知 三聯書店

  一本薄書,除了文字沒有配圖,漢、唐、宋、明、清五朝政治歷史評述。

 

  政治應該分為兩方面來講:一是講人事,一是講制度。

  講制度,首先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若離開人事單看制度,則制度只是一條條的條文。第二任何一項制工,決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項制度間,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否則那些制度各各分裂,決不會存在,也不能推行。第三,制度雖像勒定為成文,其實還是跟著人事隨時有變動。某一制度之創立,決不是憑空忽然地創立,它必有淵源,早在此項制度創立之先,已有此項制度之前身,漸漸地在創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決不是無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變,早在此項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項制度之後影,漸漸地在變質。第四,某一項制度之逐漸創始而臻於成熟,在當時必有種種人事需要,逐漸在醞釀,又必有種種用意,來創設此制度。

  制度是一種隨時地而適應的,不能推之四海而皆準,正如其不能行之百世而無弊。

  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絕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制度必須與人事相配合。

  一項好制度,若能永遠好下去,便將使政治窒息,再不需後代人來努力政治了。惟其一切制度都不會永久好下去,才使我們在政治上要繼續努力,永久改進。制度也只是歷史事項中之一目,人類整部歷史便沒有百年不變的,哪能有一項制度經過一兩百年還算得是好制度呢?

  制度的背後,都應有理論和思想。一切制度,決不會憑空無端地產生。若我們忽略了中國以往現實的政治制度,而來空談中國人以往的政治思想,也決無是處。

  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而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後的本原精神所在,即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不可變。

  革命的本質是推翻制度來遷就現實。

  每項制度之變,也該有一可變限度,不能惟心所欲地變。要在變動中尋出不變的本源。

  一切合理性有法度的制度全都該不斷改進、不斷生長。

  任何一制度,也必與其他制度發生互動影響。

  歷史演變,其間也不能盡歸罪於一切是黑暗勢力之作祟,或某某一二人之私心故意作造出。

  評定一制度之是非得失利害分量,在當時是並不容易的,而人物之賢奸則更難辨。

  空間愈大,時間愈緊要。

  質實少文。

  任何一項制度之成立與推行,決不是孤立的,它必然須和同時其他幾項制度相配合,它必然會受其他某幾項制度之牽動和影響。

  每一制度,只要推行到兩三百年的,總不免出毛病,無論當初制度怎麼好,也會腐化。

  我們不要說中國民族衰老了,它的文化不行了那些空洞慶。我們要分析那時的具體事況,換言之,我們要找出歷史材料,來說明當時究竟失敗在哪裡。

  要說建立一制度,而絕對地大公無私,不僅古代歷史未之有,就是將來的歷史,要說一個國家建立某項制度,而絕無人事關係,絕無私心夾雜,恐怕這希望也還遠。不過公私之間該有分量的輕重。

  歷史上沒有歷久不壞的制度。

  試問哪裡有無歷史因襲的政治,無傳統沿革的制度。

  平鋪的、散漫的,因此也無組織、不凝固,沒有力量。

  一個制度出了毛病,再訂一個制度 來防制它,於是有些卻變成了病上加病。

  制度愈繁密,人才愈束縛。

  如何把社會政治上種種制度來簡化,使人才能自由發展,這是最關緊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