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清華EMBA課程系列思考之十 -- 中國政治與法制

清華EMBA課程系列思考之十 -- 中國政治與法制



猴年的第五次課,是政治與法制,雖研讀多年,但始終覺得含混晦澀,未能領悟其精髓,此次清華的法學泰斗級師者的解說,確實給了我們另闢蹊徑的解讀政治的方式,讀懂我們社會的未來發展之歷程,那就請跟我一起來看看課堂的細節,踏入本期的思索之旅。

許章潤老師部分:

--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許章潤 教授 


本次講課分為四個部分:人民與社會、國家與民族、政治與政體、憲政與法治。

人民與社會部分:
滄桑爬上額頭,就已經不再風華不再。如果沒有權貴資本的相助,很難做到馬雲的地步。
孔子與耶穌比較,孔子比耶穌早600年。 除了獻上你的膝蓋,你還能夠做什麼?丹麥女王說:"300年的西方歷史發展,而中國則使用了3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偉大的中國如何能夠讓我看懂?" 類似這樣的言辭則集中表達了西方對於中國經濟發展集中表述。
17世紀荷蘭的腐敗、18世紀英國的腐敗、19世紀美國的腐敗就不難發現中國目前所面臨的困境,使用30-40年的時間走完西方的300年時間談何容易?西方使用了300年的時間建立公平的社會、自由的人民、法治的政府、富裕的社會、憲政的民主等,我們中國用30年時間確實實現了這些目標了麼?
怎麼樣看待過去的30年牽涉到我們如何看待未來的30年,也看待之前的30年等,再遠點看待鴉片戰爭以後等的中國發展歷程;

羅菁的發言:30年走完了300年的發展是表象,沉澱的問題也很多,很多問題都是具備兩面性,30年發展所積累的問題可能在某天爆發;
小清的發言:30年經濟確實走了西方的300年,丹麥女王的發言可能沒有發生過,歷史的問題需要以後回顧才能評價;
志榮的發言:30年只是順應而已,對比主要經濟體的發展歷史,我們只是在合適的時間與別人差不多而已,並沒有太多的驚喜內容,成就平庸,不值得炫耀;
          政治上來講,其實是倒退的,很多方面的發展。
李爽的發言:30年的發展經濟成就還是值得欣賞的!一黨專政不一定適合中國麼?不平衡的中國照搬西方的體系是否適合?很多過早下結論還是有問題的。
蔣百里的論持久戰最早釋出於一九二幾年,比毛澤東的要更加早幾年,最早最準確地預言了中國與日本的戰爭形態;
中國3次轉型,非正常死亡有1.5億人口左右,環顧世界有多少國家能夠到達這個水平。死亡包括戰爭、饑荒、政治鬥爭這3個方面。

國家與民族部分:
討論前後60年,要將視線投向1840年以來的170年之中,發生了3次“改革開放”,耗盡了將近八代中華兒女的心血。第一次始於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下迄1895年甲午還長甲午海戰,前前後後大約35年左右的時光;此番“改革開放”同樣為官方主導,也限於官政,以洋務運動為骨幹,追求“自強”、“新政”,並遞進於國家富強憧憬,開啟了體制重構的區域性嘗試。第二次“改革開放”以1901年清廷宣佈新政啟其端,至少於1927年國民政府實現南北統一,實行一黨專政為止,為時二十多年,這一時段以“變法修律”一言以蔽之,中國進行了自秦漢以降最為巨集大、整體而徹底的制度變革,在理念和體制兩面,於社會、政治和倫理諸端,予自家傳統以苛嚴、自訟式、翻個底朝天的全面批判審美情操,真是決絕性地全盤引植西方體制和倫理,乃至於意欲重造華夏審美情操,真是置諸死地而後生。至於第三次“改革開放”,發生於面前,為我們所熟知,從1978年12月18日標誌性的“三中全會”至今,也已逾三十年了。

與此三波“改革開發”基本對應,世界經歷了四次全球化程序。第一次全球化隨著大英帝國的崛起而風生水起,以亞當.斯密式的資本主義將世界裹挾進全球體系。第二次全球化始於“十月革命”,席捲了大半個世界,建構出一個“蘇-東模式”的世界秩序,歷七十年而未已。第三次全球化與此“蘇-東”程序同時發生,以所謂“自由世界”對於“集權政體”而“終結”了歷史,完成於哈耶克式資本主義的全球凱歌高奏,創造出美式帝國的天下奇觀。所謂“歷史終結”,即此之謂也。第四次全球化,一種初露端倪、可能發生的程序,起端於21世紀初期紐約雙子塔的轟然倒塌,由此刻世界性金融危機昭示可能的前景及其急切性,似乎正在演繹為一種“去美國化”的全球化程序,一種體現為多極性的世界秩序重組努力;

中國問題 - 過去167年所追求4個問題:發展經濟社會、建構民主國家、提煉優良政體、重締意義秩序;
- 追求富強的滿足感,這個也是所有的國家與民族在追求的問題的解決。
社會的六個層次:倫理社會、經濟社會、市民社會、公民社會、政治社會、正派社會;
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 - 是整個社會所追求的核心目標;
有關王毅作為外交部部長在加拿大回答外國記者的問題時所變現出來的問題進行討論總結 - 引申出成熟的政治家在回答不同價值觀、不同政治體系的問題時所需要表現出的政治智慧,處理不同衝突的手段與發放的探討,並且加以借鑑;另外就美國國防部長卡特闖中國12海岸線的問題進行探討,更加凸顯如何思考以及合理地回擊這些問題;

政治與政體:
中國的政治體系從秦漢已經定型了,之後再也沒有改變過,到1911年為止。而西方從樞紐時代到18世紀也是從未改變。
中國此次的政治文明轉型從1860 - 2060年結束,此次轉型將要花費200年時間左右。
西方的近代政治體系近代從荷蘭開始的,是因為北歐的自然資源等非常的貧乏,窮則思變而導致的。
西方社會的發展,基本都是學府、教會的發展,而後才是市民社會的跟進,最後才是經濟社會發展,從而締造一個現代社會文明。
具備現代國家的的體系核心三要素 - 法制、政府、可問責體系。- 中國自秦漢就已經具備了,是政治智慧的體現。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抓住了政治體制中的核心問題,但目前正在逐步碰到問題,目前國內經濟的問題是民營經濟出現斷崖式下跌,目前的政府如何能夠應對?是否在乎?
中國陷入了軍備競賽、開始打壓社會(取消各種民間組織活動NGO\NPO的解散與消亡等就是明證);法治社會是要不得的,因為將百姓的情感關起來可能會引發其他的問題;

政治或者現代政治,是一種公民運動,其與政治運動、政治事件或者政治行為的一個重大區別在於,前者屬於主體平等的公民之間,基於橫向聯合的行動權能,,為了參與到政治程序中間,甚至為了直接運作公共權力而進行的具有公共相關性的活動,尤其是政治以解決政治的正當性為目的的,而非將次懸置、遮蔽或者取消,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圍繞著正當性的取得、分配和展示而進行的權力意志活動,這才叫政治,而基此達成的圍繞權力而進行的一般交往與行動的法權體制,就叫政治秩序。
公共權力的膨脹很多時候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很多的時候公共權力在對整個社會進行管控的時候,社會對它卻失去了管控的權力,換言之,只有統治而無對於統治的統治或者制衡。西方民主憲政的最大成績就在於實現了對於統治本身的制衡,使得整個社會民主的實現有了上層的支撐力量。千千萬萬普通人能夠透過自身或者當政者之間真正有效的良性互動。

憲政與法治:
中國和世界三百多年來的總體文明走向,以文明為單元而據此梳理出伊斯蘭教文明、基督教文明和佛教-儒教文明這樣三大文明圈;從政體轉型的歷史階段來看,則有現代早期國家、第二波民主國家和第三波民主國家,等等;從地域和文明的世代更新的角度來看,則地中海文明、大西洋文明和眼面前正在呈現的太平洋文明、承前啟後,遞次推展、有以然哉。
所謂“人民”,從自然個體到社民、市民、國民、公民和選民,不外凡此身份的綜疊,而云蒸霞蔚,有以然哉。有鑑於此,如果說有一個“中國夢”的話,那麼,此刻我便有一個夢:三十年後,中國不僅是一個富強繁榮的國家,而且是民主法治的國家;我有一個夢,三十年後,中國不僅是富強意義上的世界第一,而且是人權、民主、自由、博愛和文明的國度。說到底,中國此刻最為重要的任務在於建立真正的政治,形成政治秩序。
在二十世紀人類政治歷史上,存在兩種極權政治,一是右翼集權,二是左翼集權,同樣代表了兩種現代性方案,最終均已轉型至雙元革命軌道,才算蔚為正果。
以“有德有方”來大致概括優良政體的基本秉性:
但凡優良政體,一定是“有德”的,就是說,對於權力的來源、走向和功用,均在主權在民的意義上,在權力的開放和分享的意義上,敢於並且能夠接受公民的質問的。“有方”意味著國家應當對內最大限度地提供秩序,保障自由,具有實現公義的國家能力,足以兌現上述“德”之承諾,包括真能落實各項憲法的政治承諾和法權安排,有力量保佑自己的公民不受恐懼。

楚樹龍老師部分: 

-----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楚樹龍 教授 
政治基本概念及中外政治制度比較和變革:
人生觀 -  解決做人的問題;
世界觀 - 解決做事的問題;
政治決定經濟、社會及生活,政治哲學:世界觀與人生觀
社會: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構成的整體 - 概念與日常我們的感知不一樣,現實中社會是人的關係(情感、非制度和法律)
社會:個體(人與人)之間的私人關係
經濟:人與物資的關係 即生產資料所有制
政治:公共事務,公民之間及與公共機關之間的公共關係
政治制度: 經濟制度、國家制度、政府制度體制
國家制度(國體):國家在法律上和名義上所有制(誰的國家)
政府制度/體制(政體):政府權力所有制(歸個人、少數人/政黨還是多數人/人民所有)
制度的本質是來源和所有:來源決定所有,所有決定性質/屬性
中國 - 社會主義, 美國 - 資本主義
中國和亞洲:縱向(等級)意識和思維
美國等西方國家:橫向(平衡、平等)意識和思維
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政治變化趨勢:自由資本主義向金融資本主義、福利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的轉化及問題、政府經濟和社會職能的增加趨勢(福利、環保)、聯邦、中央政府權力的長期增長趨勢、行政和個人權力的上升趨勢、正當政治的普及及制約和效率低下、頻繁選舉、"民粹主義"、任期制與政府難以長期規劃、實施政策及發展(法制與立法)、媒體、網路及社會/非政府組織力量的增長及制約
近年來關於西方政治與政府制度的爭議問題:
     民主=低效率? - 歷史不能證明民主是低效率的;-中國製度和體制效率高於西方民主制度嗎?
  政府過小還是過大? - 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問題:有民主欠法制;- 發展中國家發展階段政府過小、過弱問題;- 美、日政府作用較為適度,歐洲政府過大;
  西方政治制度變革及發展方向問題 - 選舉週期、政府任期及執政能力問題; - 政治、政府與社會:近現代社會發展自由主義趨向;
中國政治改革、民主和法制化趨勢:東亞模式 - 漸進主義,先經濟、後政治、民主化;其他發展中國家模式,蘇東模式
  現階段政治"改革"(改善)的內容:減政放權,改善黨的領導,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福倡廉,加強法制,提升人權和民生
未來中國民主法制的途徑:制度化道路,憲政/法制 (非法治);選舉制,議會制,多黨制? 司法獨立;言論自由及新聞獨立;對軍隊的文職控制;
關於中國模式、制度和體制爭議:是否存在中國模式? -- 中國模式、北京共識; --中國特色、中國道路;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中國製度、體制更合理、更優越、更有效率?
社會與政治的普遍評價標準:-- 社會:效率、平等(環境); -- 政治:穩定、變革(能力、制度創新)(體制、文化/個人創新意識和能力);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及中國外交和安全:
世界經濟形勢和趨勢:世界經濟較長期(8-9年)的低迷態勢,"可能進入長期緩慢、低速、達不到應有水平增長的狀態"
多數發達國家經濟處在"兩低三高" - 低俗增長率、低通脹率、高失業率、高物價、高債務
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當前問題的根源:經濟結構問題、空心化、金融和(金融資本主義) - "製造業迴歸" + "再工業化"
    社會結構問題:社會福利化、福利資本主義和政治民粹主義;不平等加劇導致需求低迷(1%);世界人口形勢長期趨勢:北南半球不同趨勢及影響;
國際政治和安全形勢:世界"和平、發展"主題;"和平、發展、合作"潮流:大國及大國關係
    國家(大國)之間競爭、矛盾、分歧、區域性對立和對抗:西方和非西方大國(中國、俄羅斯)
    國際政治、安全形勢總體和平穩定:傳統國家戰爭大規模減少
    國家關係、特別是大國關係的性質變化及複雜化:非敵非友:面性,多面性,相互制約,合作競爭
國際熱點問題:國際恐怖主義、暴力和極端走勢活動;阿富汗、巴基斯坦形勢、伊拉克形勢;烏克蘭形勢發展;伊朗核問題;阿以、巴以衝突及前景;北非中東(敘利亞)"阿拉伯之春"、"民主動盪"發展趨勢;朝鮮及半島形勢的不穩定性;
中國國內經濟形勢、問題以及發展趨勢:未來10-20年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可能性 - 東亞、日本的經歷與比較;97後東亞多數經濟4-5%;中國國力發展的前景及侷限(總量而非綜合超級大國) 2015:68 /6.25=10.9T $
    經濟結構、發展模式中長期形勢仍然嚴峻:出口、投資為主、政府主導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改革、創新、擴大供給和消費是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和動力(體制、技術、質量、信譽);
    提升製造業、發展服務業、擴大國內供給和需求;激發企業、個人、市場自主發展潛力、動力和能力(經濟自主增長);
國內安全形勢、問題及趨勢:"三股勢力"是中國國家安全與統一、社會穩定的長期和主要威脅 - 臺獨、藏獨、疆獨
中國外交和安全總體形勢:外交安全總體正常態勢:"最好時期之一"、外交無敵國、無全面隊裡對抗國家
    實力地位、國際地位、作用和影響上述趨勢;與西方社會制度、意識形態、民主人權對立對抗;與美、日區域性對立對抗趨勢;與周邊6個國家領土、領海及資源爭議;國內問題影響外交;
中國國內形勢、問題以及趨勢:政治經濟社會體制僵化,政府腐敗、官僚主義、效率低下制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社會不平衡、社會矛盾、社會無序等問題(觀念、權益不平等、地區不平衡、社會流動僵化、環境問題;法律、法規問題;信仰、價值、誠信缺乏)
    國內問題總體上仍然是可控的、可管理的;總體上仍處在發展期、上升期、機遇大於挑戰;
中國政府外交戰略和政策方針:世界和平發展;21世紀頭20年中國發展戰略機遇期;外交戰略與對外關係從服務於國家總體戰略和目標;走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
美國走勢及中美關係:美國並未走向衰落;基本面仍是健康、積極的;美國全球是"再平衡"戰略;冷戰後美國對華"接觸"與"防範"兩面戰略;中沒關係兩面性、兩重結構;
俄羅斯的趨勢及中俄關系:俄羅斯國力長期相對衰落趨勢;經濟變革與發展困難;中俄"睦鄰友好關係"、"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的合作主要是國際問題協助與合作、主權領土問題互相支援;問題:經貿規模較小;民眾缺乏友好;俄觀念、文化與行為方式的消極影響;
日本國家走勢及中日關係:日本經濟20年的經濟停滯態勢及右翼化傾向;安倍"重振日本"戰略;日本對美國的依賴加強;與中國經濟合作但同時對中國崛起的制約與預防,試圖在亞洲對抗、抵制、"牽制"中國;中日關係的主要問題:力量對比和地區競爭;
南海爭議及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南海主要爭議 - 西沙、黃巖島;九段線內/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石油、漁業等資源爭議;- 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印度的崛起和中印關係:印度經濟的崛起和發展趨勢;外交追求大國地位和影響;中印經貿關係的發展;印度對中國的懷疑及與中國的競爭;中印經濟政治關係的改善發展趨勢;中印領土爭議和管控的解決前景;

四天的心路修煉歷程被兩種截然不同甚至錯反立意為基礎的教學予以混沌纏繞,思索著政治與法制的本質到底是何怪物,剛剛釐清人民與社會、國家與民族的關係之際,在世界歷史的縱橫捭闔的解讀之中跳躍式地穿插著知名學者的觀點與總結,在文明進步、政治趨勢、政體走向的悠遠歷史長河剖析之中,漸步領悟了社民、市民、國民、公民和選民的區別懸殊,於人生觀、世界觀、民主、法制、個體、群體、國家、制度、模式、政治改革、民主憲政等政治熱詞的悠然闡述之中體會到了有德有方的優良政體之根基與本質,從人類文明發展角度來思考從個體的思量到制度體制的選擇以及政權的穩固與發展,摒棄了極端思考的本位主義,更能感知到在歷史長河之中為優良政體建設而努力的各位先烈之不易,又能另眼看待當前國內的政治問題與未來的中國夢,更能均衡地看待國家關係走向背後的本質及實質,在顛覆自我傳統政治法制觀念的同時更能感受到知名師者的思考深度,領悟政治與政體的本質,於巨集觀政治經濟之心路修煉更上一層樓,以此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