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極簡歐洲史》讀後感

《極簡歐洲史》讀後感

雖然歐洲國王的權力日增一日,卻不曾演變成東方的專制君王。

從私有財產權出發,衍生出人權觀念,是西方價值的核心。政府權力必須有所限制,這樣的觀念之所以勃興,其實是因為這些政府從一開始就處處受限。

基督教會儲存古希臘羅馬的學術,目的是用以支援它的教義。

隨著文藝復興來到,歐洲社會開啟了它漫長的世俗化過程。在世俗的世界裡,宗教可以存在,但是屬於私人事務,或是一群人受到某些信念所吸引的結社團體——就像我們今天的世界。宗教不能左右社會,不能強制每個人遵守規定和儀式,也不能宰制思想。

這是西方普遍面對的困境:我們很聰明,可是我們不斷在發現自己的無足輕重。

進步是個新觀念。古代的人不相信有進步這回事。他們相信天道迴圈,有榮就有枯;所有的組織和社會在青壯之年都是蓬勃煥發、朝氣十足,但之後就自然進入腐朽過程。

浪漫主義運動崇尚感受、情緒以及所有的強烈的情感。

民族主義主張,擁有相同文化和語言的民族必須生活在一起、成立自己的政府。

直到今天,柏拉圖依然是一個哲學核心問題的起點:我們的感官經驗是不是真能引導我們走向真實?

要談對共和制度的投入,這是最精髓的展現:你必須將所有的私人束縛、個人包袱置之度外,全心全意只以公眾利益為念。羅馬人稱之為“virtus”,意思是共和國美德——如今已無需服從王命的捆綁,共和體制要存續下去,共和國美德實屬必要。

所謂自由,意指有權從事一切無害於他人的行為。

他們義正詞嚴,為自己的獨裁行為辯護,說法國如今正處於存亡危急之秋,為了逼迫其他歐洲君主遵循《人權宣言》的原則,不得不與他們為敵。

這些激進分子因為都在一所稱作雅各賓(Jacobins)的修道院開會,因此稱為雅各賓派。他們奉手段冷血、意志如鐵的羅伯斯庇爾(Maximilien Robespierre)為領袖,搖身成了一個專制獨裁的革命黨。他們把路易十六推上斷頭臺,在國民議會中剷除異己,關閉不同意見的報社,私設非法法庭處決革命叛徒。

                                                                                                  -------------《極簡歐洲史》

 

《極簡歐洲史》是一本非常棒的歷史書,是澳大利亞的大歷史學家撰寫的,雖然讓出版商整的破名字非常土,差點讓我錯過了它。這本書跟什麼《半小時漫畫中國史》完全不是一種概念,前者是實實在在的大教授提綱挈領給出的一個歷史框架,後者只是譁眾取寵,用一些老段子假裝自己很幽默的地攤讀物罷了。

歐洲文明的起源和演化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問題,可以說這個文明與古老的東方文明是對當代世界影響最大的兩個文明,甚至歐洲的文明影響還更大一些。據我理解,歐洲文明由於幾千年來一直都相對比較鬆散(甚至很多的時間裡政府根本都收不上稅),所以演化出了對個人權利的尊重。他們沒有長時間專制的帝王,所以不會覺得“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是最關鍵的區別,一種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區別。

有趣的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一樣演化出了希特勒,還有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而且像希特勒,在歐洲戰場上簡直所向披靡。這是可以理解的,極端集體主義的國家跟奉行個人主義的國家打仗顯然是佔上風的,但是後勁就容易不足,因為一個集體主義國家需要良好的洗腦能力或者說思想教育,需要大家勁兒往一處使,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其優越性。但是這就有個問題,如果人們接觸到了外面的世界,或者思想教育不那麼成功話的就容易出現問題,人們發現他們本可以實現自己更幸福的生活,這個社會就可能會崩塌,他不是一種穩定的均衡狀態。

在歐洲歷史上,希臘的文明發揮了奠基性的作用,一些哲人把我們現在思考的很多基本問題都考慮到了。之後基督教興起,為了宣傳自己的教義,儲存了古代希臘文明的文獻。後來文藝復興的原因就是因為重新出土了這一批文獻,人們發現古代的人們是這樣生活的啊,原來宗教不應該有那麼多條條框框,人們開始重新使用邏輯來看待生活的方方面面,自然發現了宗教的荒謬,開始追尋科學的腳步,最後掀起了工業革命的大潮,成為了世界的領頭羊。

一個有趣的點是,那個年代不管東方西方,人們都認為古代的才是最好的,孔子推崇周禮,後代推崇孔子,西方的文藝復興也是因為人們崇拜古代的賢人,只可惜東方的古代沒有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這樣的賢人來為自然科學奠基,所以沒有演化出成系統的自然科學體系。另外我猜想之所以如此,反而可能是因為東方的封建專制社會沒有太黑暗,尤其是有一個良好的科舉制度,底層人民還是有盼頭的。在西方的中世紀,宗教的勢力更黑暗,底層人民沒有盼頭,所以更容易出現顛覆性的質疑和革命。

總之,這本書對我有一個啟蒙的作用,讓我初步瞭解了歐洲的歷史,故事性科普性和專業性兼具,強烈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