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的前半生》讀書筆記

《我的前半生》讀書筆記

只有乳母告訴過我,別人和我同樣是人。不但我有牙,別人也有牙,不但我的牙不能咬鐵砂,別人也不能咬,不但我要吃飯,別人也同樣不吃飯要餓肚子,別人也有感覺,別人的皮肉被鉛彈打了會一樣的痛。

現在事情竟然發展到不但祭不了祖宗,而且還要換個祖宗,我自然更加不好受了。

那時我尚有自己的綱常倫理,還有一套自我寬解的哲學:我先是把自己的一切舉動看做是恢復祖業、對祖宗盡責的孝行,以後又把種種屈服舉動解釋成“屈蠖求伸之計”,相信祖宗在天之靈必能諒解,且能暗中予以保佑。可是現在,日本人逼著我拋棄祖宗,調換祖宗,這是怎麼也解釋不過去的。

那時在我的腦子裡,只有祖宗而無祖國

總之一句話,我這時不是因感到自己無能而悲哀,而是由於被人看做無能而氣惱。

我後來終於逐漸明白了。因為我是高高在上地活了四十年,一下子掉在地平線上的,所以總是不服氣、生氣、委屈的慌;又因為許多事實告訴我,我確實不如人,所以又洩氣、惱恨、自卑和悲哀。總之,架子被打掉了,標尺還留著。我所以能明白這個道理,是因為後來發現了不能用我的標尺去衡量的人。在明白這一點之前,在跟大李相處的這段時間中,我只懂得了所長的話,漸漸明白了自己在與別人的關係上,是不平等的,就因為如此,我才引起別人的反感,得不到別人平等的看待或尊重,總之,問題是在自己身上。而當我親眼看到了那些不可衡量的人,並且得到了他們的恩惠,我就更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了。

                                                                                                             --------《我的前半生》

 

愛新覺羅溥儀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從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到偽滿的傀儡再到監獄裡的階下囚,從清朝的皇宮活到新中國的六十年代,這樣的傳奇人生吸引了很多劇作家的關注,電影和電視劇拍了不少,而他的《我的前半生》就是他們的最主要的素材。這本書寫的挺有意思的,讀起來也很舒服,聽說溥儀的初稿是很爛的,出版社找了李文達重新寫了一份,又找老舍潤色的文字,最後才成為了我們看到的這個版本。前面的故事很有趣,後面的部分基本就是反省了,時代的氣息非常濃厚,讀起來有小學生的感覺。

讀完感想很多,溥儀雖然經歷傳奇,但是性格上終歸是一個普通人,他軟弱、怯懦又好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我覺得是“識時務”,適應能力很強,這一點無所謂褒貶,我覺得是他活到六十年代的最主要原因。

在溥儀的價值觀裡,最重要的不是祖國,也不是個人,而是“祖先”,這一點很奇怪,我還不太理解,他們的家族的觀念比我們家鄉還要重太多了,他一心想著復辟,是為了不把祖先的基業毀在自己的手裡,即使成為偽滿皇帝,當漢奸背叛祖國他都不覺得有啥,但是日本人讓他拜天照大神他會覺得辱沒了祖先而感到奇恥大辱。這是為什麼?我覺得,中國皇帝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是,君權不是神授,也不是民授,而是祖先授予的,是祖先“打下來的江山”,後代的皇帝是在“守江山”,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封建社會是“家天下”。這樣的思想的一個重要影響是,祖制不能改,康熙制定的規矩到了光緒的時候都得遵守,即使再不合時宜也得遵守,否則的話就會被攻擊背叛祖先,數典忘祖。這是非常阻礙創新的,因為一旦有偏離軌道的事情發生就必然會破一些祖先定下來的規矩,然後被傷害了利益的集團馬上就可以以此為藉口攻擊他們。我覺得這是我們逐漸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到溥儀個人,我想起來很多人說上了大學以後有落差,以前在班裡總是第一名第二名的,來到大學突然變成一個普通人,這種落差甚至會導致抑鬱甚至輕生。可是,想一想,再大的落差能有溥儀大嗎?人家是從一個皇帝落到階下囚,從一個四十多年不曾疊被子的人變成一個正常值日為大家打掃衛生的人,他尚且能接受改造,變成一個新人,更何況我們呢。

另外,溥儀的幼年教育太糟糕了。在一個理想的制度下,皇帝幼年應該先做太子,接受第一流的教育,同時有當皇帝的父親負責監督,“子不教,父之過”,這樣皇帝幼年能有一個“怕的人”,這對孩子的幼年教育是至關重要的。溥儀是從一點點大就成為了皇帝,所有人都要聽他的,連父親和老師都要給他下跪,這是一種非常畸形的狀態。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沒有一個人能管的住這個孩子,那必然是廢了,溥儀就是這樣廢了的。不僅是學業上的荒廢,更是人格上的,因為從小就唯我獨尊,他沒有面對一個更強大的勢力的能力,所以不管是面對馮玉祥還是日本還是新中國,他沒有一點信念的堅持,他不知道怎麼面對他們,所以怯懦軟弱,終歸只能是一個玩偶,成不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