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是一只IT小小鳥》讀書筆記

《我是一只IT小小鳥》讀書筆記

意思 要素 心態 學習 進步 會有 數學 jks 重要

《我是一只IT小小鳥》是一本關於IT科學的學生的書,是一些IT領域前輩對學生時代的回顧和總結。這本書應該可以說是最貼近我們學生的一本關於IT的書了,讀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後,我也確實有了一些感想和共鳴。

其一:關於基礎知識

科大以“註重基礎知識”聞名,學生也都頂著“數理基礎紮實”的頭銜。實際上在我看來,不管是數學還是IT,大部分同學的基礎知識,也未必紮實,基礎知識紮實的第一個要素,考試能考得好,第二個要素,被人提了問能毫無滯澀的回答。就像書中寫的,任何一個學過數據結構的同學,能夠不看書,快速準確地寫出Dijkstra或者KMP算法並且運行起來沒有BUG嗎?我不行。面試的時候,面試官提的,可能就不是Dijkstra這種最基礎的算法問題了。

歸其原因,同學們並沒有真正認真地學習基礎知識,並且考試的給分越來越松、考前“救命”習題課越來越多。課程難,標準也松了,所以就算一學期沒聽課的同學,考前一星期突擊,可能可以考80,考前一個月突擊,說不定可以90,這樣子學習,基礎知識紮實?

基礎知識、理論知識在IT領域重不重要?和工程實踐水平比起來,哪個重要?我覺得這取決於一個人目前所在的層次,或者說是目標的層次。如果只想當個碼農混口飯吃,那麽,後者是第一位的,只要能出貨,就萬事大吉。如果想要成為一個"IT工程師"、“數據科學家”,那麽,包括但不限於數學基礎知識,算法理論,計算機原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拘泥在“出貨”這個層次,才能體會到某些理論知識和基本算法,是如何影響一個領域的。就像我們在連計算機都不會用的時候,若是讀到埃達·洛夫萊斯關於計算學的理論,肯定覺得沒用,但是當我們現在真正開始研究計算機了,才能體會到她在她那個時代的一些斷言,是多麽具有預見性。

其二:關於課外要幹什麽

來科大快兩年了,特別是在選軟工這門課之後,痛切地覺得自己只是個井底之蛙。理論方面不足,實踐方面更加缺乏。我認為書中寫的很好,課外可以不學太多理論,但是一定要去做那些會讓你願意去學理論的事情。

我認為競賽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大學各種國內外競賽實際上都沒有什麽參賽成本,很多甚至連報名費都沒有,就算只是抱著體驗的心態去參加一下,也是極好的。而且實際上,說是體驗一下,上了賽場,就要有賽場的心態,不可能敷衍了事,因此參加過比賽後,多多少少,還是會有提高。

個人目前規劃的發展方向,第一是數據科學,第二是信息安全,因此計劃開始數據科學方面的學習,工具層面從較為通用和簡單的python開始,再進而學習各種理論框架。數據科學方面,有一個個人覺得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名的競賽——Kaggle。當我第一次看見Kaggle競賽的賽制的時候,我就覺得這是個培養興趣、提升能力的好地方。

按照我的理解,Kaggle在數據科學中的角色類似於網絡遊戲的“排位賽”,獎金池的不同,就是網遊中“段位”的不同,那些獎金池數萬數十萬美金的競賽,就是“最強王者”們的平臺,而我們這些小白混跡的沒有獎金池的競賽,就是“青銅”等級了。參加這個競賽並沒有什麽成本,它也沒有ACM、”某某建模大賽“、”某某算法大賽“那種唬人的名號,甚至可以以遊戲的心態去參加。(但是實際上,這些競賽中可能甚至包含機場安全或是衛星數據這種層次的科研項目)。

如果不是在較大的競賽中勝出,大概對簡歷也沒有什麽幫助,但是我認為在Kaggle中一步步往上爬:在最小的競賽中進入前50%,進入前20%,獲得一場競賽的勝利,參加更大的競賽......肯定是非常有樂趣的,這一個個小進步作為短期目標來說,沒有什麽比這更好的了。

這真的非常,非常,非常令我感興趣!我當然是願意把課外時間耗在這種“排位賽”上的!

我現在的階段目標,就是盡快地參與到Kaggle中去。我當然知道Kaggle實際非常難,知道可能大學四年我也贏不了任何一場競賽, 但是參加的目的是更有樂趣地學習,這個目的實現了就夠了。況且,那麽多網遊玩家脫離不了“青銅”,還是樂此不疲地參加“排位賽”,這種賽制的魅力不是沒有其道理。

《我是一只IT小小鳥》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