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算術基本定理(維基百科)

算術基本定理(維基百科)

算術基本定理,又稱為正整數的唯一分解定理,即:每個大於1的自然數,若不是本身就是質數,就是可寫為2個以上的質數的,而且這些質因子按大小排列之後,寫法僅有一種方式。例如:{\displaystyle 6936=2^{3}\times 3\times 17^{2}}6936=2^{3}\times 3\times 17^{2},{\displaystyle 1200=2^{4}\times 3\times 5^{2}}1200=2^{4}\times 3\times 5^{2}

算術基本定理的內容由兩部分構成:

  • 分解的存在性:
  • 分解的唯一性,即若不考慮排列的順序,正整數分解為素數乘積的方式是唯一的。

算術基本定理是初等數論中一個基本的定理,也是許多其他定理的邏輯支撐點和出發點。

證明[
編輯
]

算術基本定理的最早證明是由歐幾里得給出的。準確的說,歐幾里得證明了在一般整環上看與算術基本定理等價的命題:若質數{\displaystyle p|ab}p|ab,則不是 {\displaystyle p|a}p|a,就是{\displaystyle p|b}p|b。然而,在歐幾里得的時代,並沒有發展出冪運算和指數的寫法,甚至連四個整數的乘積這種算式都被認為是沒有意義的,所以歐幾里得並沒有給出算術基本定理的現代陳述。

必然性[編輯]

反證法:假設存在大於1的自然數不能寫成質數的乘積,把最小的那個稱為n。

自然數可以根據其可除性(是否能表示成兩個不是自身的自然數的乘積)分成3類:質數、合數和1。首先,按照定義,{\displaystyle n}n

大於1。其次,{\displaystyle n}n不是質數,因為質數{\displaystyle p}p可以寫成質數乘積:{\displaystyle p=p}{\displaystyle p=p},這與假設不相符合。因此{\displaystyle n}n只能是合數,但每個合數都可以分解成兩個嚴格小於自身而大於1的自然數的積。設{\displaystyle n=a\times b}n=a\times b,其中{\displaystyle a}a和{\displaystyle b}b都是介於1和{\displaystyle n}n之間的自然數,因此,按照{\displaystyle n}n的定義,{\displaystyle a}a和{\displaystyle b}b
都可以寫成質數的乘積。從而{\displaystyle n=a\times b}n=a\times b 也可以寫成質數的乘積。由此產生矛盾。因此大於1的自然數必可寫成質數的乘積。

唯一性[編輯]

引理:若質數{\displaystyle p|ab}p|ab,則不是 {\displaystyle p|a}p|a,就是{\displaystyle p|b}p|b

引理的證明:若{\displaystyle p|a}p|a 則證明完畢。若{\displaystyle p\nmid a}p\nmid a,那麼兩者的最大公約數為1。根據裴蜀定理,存在{\displaystyle (m,n)}(m,n) 使得{\displaystyle ma+np=1}ma+np=1。於是{\displaystyle b=b(ma+np)=abm+bnp}b=b(ma+np)=abm+bnp。 由於{\displaystyle p|ab}p|ab,上式右邊兩項都可以被p整除。所以{\displaystyle p|b}p|b

再用反證法:假設有些大於1的自然數可以以多於一種的方式寫成多個質數的乘積,那麼假設{\displaystyle n}n是最小的一個。

首先{\displaystyle n}n不是質數。將{\displaystyle n}n用兩種方法寫出:{\displaystyle n=p_{1}p_{2}p_{3}\cdots p_{r}=q_{1}q_{2}q_{3}\cdots q_{s}}n=p_{1}p_{2}p_{3}\cdots p_{r}=q_{1}q_{2}q_{3}\cdots q_{s} 。根據引理,質數{\displaystyle p_{1}|q_{1}q_{2}q_{3}\cdots q_{s}}p_{1}|q_{1}q_{2}q_{3}\cdots q_{s} ,所以{\displaystyle q_{1},q_{2},q_{3}\cdots q_{s}}q_{1},q_{2},q_{3}\cdots q_{s} 中有一個能被{\displaystyle p_{1}}p_{1}整除,不妨設為{\displaystyle q_{1}}q_{1}。但{\displaystyle q_{1}}q_{1}也是質數,因此{\displaystyle q_{1}=p_{1}}q_{1}=p_{1} 。所以,比{\displaystyle n}n小的正整數{\displaystyle n'=p_{2}p_{3}\cdots p_{r}}n'=p_{2}p_{3}\cdots p_{r}也可以寫成{\displaystyle q_{2}q_{3}\cdots q_{s}}q_{2}q_{3}\cdots q_{s} 。這與{\displaystyle n}n 的最小性矛盾!

因此唯一性得證。

相關[編輯]

在一般的數域中,並不存在相應的定理;事實上,在虛二次域 {\displaystyle \mathbb {Q} ({\sqrt {-D}})\quad (D\in \mathbb {N} )}{\mathbb  {Q}}({\sqrt  {-D}})\quad (D\in {\mathbb  {N}}) 之中,只有少數幾個能滿足,最大的一個 {\displaystyle D}D 是 {\displaystyle D=163}D=163。例如,{\displaystyle 6}6可以以兩種方式在 {\displaystyle \mathbb {Z} [{\sqrt {-5}}]}{\mathbb  {Z}}[{\sqrt  {-5}}] 中表成整數乘積:{\displaystyle 2\times 3}2\times 3 和 {\displaystyle (1+{\sqrt {-5}})(1-{\sqrt {-5}})}(1+{\sqrt  {-5}})(1-{\sqrt  {-5}})。同樣的,在分圓整數中一般也不存在唯一分解性,而這恰恰是人們在證明費馬大定理時所遇到的陷阱之一。

歐幾里得在普通整數 {\displaystyle \mathbb {Z} }\mathbb {Z} 中證明了算術基本定理──每個整數可唯一地分解為素數的乘積,高斯則在復整數 {\displaystyle \mathbb {Z} [{\sqrt {-1}}]}{\mathbb  {Z}}[{\sqrt  {-1}}] 中得出並證明,只要不計四個可逆元素 {\displaystyle (\pm 1,\pm i)}(\pm 1,\pm i) 之作用,那麼這個唯一分解定理在 {\displaystyle \mathbb {Z} [{\sqrt {-1}}]}{\mathbb  {Z}}[{\sqrt  {-1}}] 也成立。高斯還指出,包括費馬大定理在內的普通素數的許多定理都可能擴大到複數域。

高斯類數[編輯]

對於二次方程:{\displaystyle ax^{2}+bx+c=0\qquad \left(a\neq 0\right)}ax^{2}+bx+c=0\qquad \left(a\neq 0\right),它的根可以表示為: {\displaystyle x_{1,2}={\frac {-b\pm {\sqrt {b^{2}-4ac\ }}}{2a}}}{\displaystyle x_{1,2}={\frac {-b\pm {\sqrt {b^{2}-4ac\ }}}{2a}}}

因為負數不能開平方,{\displaystyle b^{2}-4ac}b^{{2}}-4ac的符號就很重要,如果為正,有兩個根;如果為0,只有一個根;如果為負,沒有實根。尤拉的素數公式:{\displaystyle f(x)=x^{2}+x+41\qquad \left(a\neq 0\right)}f(x)=x^{2}+x+41\qquad \left(a\neq 0\right) {\displaystyle b^{2}-4ac=1-164=-163}{\displaystyle b^{2}-4ac=1-164=-163} 兩個複數解為: {\displaystyle x_{1,2}={\frac {-1\pm {\sqrt {163}}i}{2}}}{\displaystyle x_{1,2}={\frac {-1\pm {\sqrt {163}}i}{2}}}

{\displaystyle a+b{\sqrt[{}]{-d}}}a+b{\sqrt[ {}]{-d}}哪個{\displaystyle d}d值可以得到唯一分解定理? {\displaystyle d=1,2,3}{\displaystyle d=1,2,3}皆可得到定理,但當{\displaystyle d=5}{\displaystyle d=5}時不能。因為在這個數系中6這個數有兩種形式的因子分解(分解至不可分約的情形)。 {\displaystyle 6=2\times 3}{\displaystyle 6=2\times 3};{\displaystyle 6=(1+{\sqrt {-5}})(1-{\sqrt {-5}})}{\displaystyle 6=(1+{\sqrt {-5}})(1-{\sqrt {-5}})}。在高斯時代,已知有9個{\displaystyle d}d使得{\displaystyle a+b{\sqrt[{}]{-d}}}a+b{\sqrt[ {}]{-d}}所產生的數有唯一因子分解({\displaystyle a}a,{\displaystyle b}b如上面指出那樣取值)。 {\displaystyle d=1,2,3,7,11,19,43,67,163}{\displaystyle d=1,2,3,7,11,19,43,67,163}高斯認為{\displaystyle d}d的數量不會超過10個,但是沒有人能夠證明。 1952年,業餘數學家,退休的瑞士工程師庫爾特·黑格納(Kurt Heegner)發表了他的證明,聲稱第10個高斯類數不存在。但是沒有人相信他。世界又等待了15年之後才知道這個定理:麻省理工學院的斯塔克(Harold Stark)和劍橋大學的阿蘭貝克(AlanBaker)獨立用不同方法證明了第10個{\displaystyle d}d值不存在。兩個人重新檢查了希格內爾的工作,發現他的證明是正確的。 為了紀念長期被忽視的希格內爾,上述的9個數被稱為黑格納數,一些曲線上的點被命名為希格內爾點。 參見《數學新的黃金時代》和其它數學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