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6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600字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600字: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譯者李繼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於2003年出版,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
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因為那一句至今提起都無比溫暖的“為你千千萬萬遍”,我翻開這本《追風箏的人》,卻發現這是一本政治史與情感結合的書。
我總覺得被冠以國家之名的情感讓人感到沉重,不管是愛情還是友情,只要以國界與階級劃分,都有一種無奈的酸楚。
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很舒服,他筆下的阿富汗看上去很真實,我們現在知道的阿富汗像是一個地獄的國度,但是作者寫出了它曾經美好的樣子。
在一切罪惡都還沒開始的時候,阿富汗是個充滿歡笑的地方。有這樣兩個少年——阿米爾和哈桑。他們從小一起長大,喝著同一個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樣,可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只是他的僕人,一個出生後學會的第一句話是他主人名字的僕人。
阿米爾是懦弱的,在被欺負的時候他總選擇忍氣吞聲,每次都是哈桑為他出頭,這使阿米爾的父親非常苦惱,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像個男子漢一樣。對於生來就失去母親的阿米爾來講,父親是他惟一的親人,他不願意與人分享父親的愛,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總會想出一些小花招惡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從來都不會計較。
1975年那個冬天像往年一樣舉行了風箏大賽,阿米爾成為最後的贏家,父親為他歡呼雀躍,可他卻從此失掉了最忠誠的哈桑。
由於哈桑義無反顧的善良使他每時每刻如坐鍼氈,哈桑像面鏡子一樣會倒映出他一切醜惡的背叛,他終於趕走了哈桑——以一種及其卑劣的方式。
後來蘇聯入侵,阿米爾和父親被迫移居美國,在那裡他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直到二十五年後來自伊朗的一個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訴他:回阿富汗去,那裡有能再次成為好人的路。安妮日記讀後感,阿米爾最終還是回來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卻意外得知已經死去的那個曾被他背叛卻始終愛著他的僕人哈桑,實際是他同父異母的的弟弟,帶著贖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道路。

一路的艱辛、危險、命懸一線,終於讓他救回了哈桑的兒子也是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風箏的人。
誰是追風箏的人?
1.>>>追風箏的人——哈桑<<<
哈桑,他是追風箏的好手,他追風箏的時候從來不用看著天空。他知道風箏飛向哪裡,他會拼了命地去追,甚至願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他是個從頭到尾從裡到外無可挑剔的孩子,不管是性格還是為人處事,都是個純淨乾淨得彷彿天使一樣的人。“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這句話在書中反覆出現,每一次都充滿了震憾力與感染力。安妮日記讀後感,我愛極了這句話。這是一個少年至真至純的情感。他會毫不猶豫地吃泥巴來表示對小主人的忠心,他會掩飾恐懼站出來保護他的主人,他會拼了命的為主人去追最後的風箏,他會深埋主人的背叛,他會重回戰火瀰漫的喀察爾守護主人空落落的房子。
他會為他的主人——千千萬萬遍。在我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緊緊追著他的風箏——真誠,忠心,善良。直到生命的終結。他的一生註定會是悲劇,幸運的是他選對了風箏,並義無反顧地追隨。他用天使般的眼睛看待這個不公的世界,用整日的微笑去招待這冷酷的世界。他活得那麼完整,那麼獨特。
2.>>>追風箏的人——阿米爾<<<
阿米爾,哈桑的小主人,哈桑眼裡的朋友,哈桑同父異母的哥哥。阿米爾很自私,又很膽小,沒什麼男子漢氣概,做事最先想到自己,這些思想都還算是正常的。
但是他身邊有個哈桑,和這個近乎完美的人類生活的時候,阿米爾身上的人類很正常的缺點就被放得很大。
他生性懦弱,為了得到真正的父愛,他背叛了哈桑,藉機趕走他們,將一個謊言隱埋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良心的不安使他踏上那條再次成為好人的璐,去追尋他的風箏——勇敢,誠實,正直。他重回戰後慘不忍睹的阿富汗,只為尋找他的侄兒——哈桑的兒子。他要給他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更為了解放一顆獲罪的心。
最終他還是追到了,儘管傷痕累累,但那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缺失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後,他終於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人們總說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悲觀的看來,我覺得連完整的人也不多。誰能說自己沒有遺憾過,後悔過。
也正因為遺憾和後悔才趨勢人們不斷地追尋他們人生中所缺失的風箏,只有追到了,他們才能成為健全的人。
3.>>>追風箏的人——卡勒德<<<
其實作者自身也是一個追風箏的人,他與小說主人公有相似的經歷:同是阿富汗人,同隨父親逃往美國。
當他在創作此小說後,世貿大廈倒塌了,但他在妻子的鼓勵下還是勇敢地將書稿投出。為的是讓世界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阿富汗。是的,他追到了,追到了遠比他想象中還巨大的風箏。
這本將人性透明化的書,那些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善良,以及那個年代的阿富汗的歷史,所有這些都會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
哈桑的風箏是阿米爾,他追;阿米爾的風箏是爸爸,他追;哈桑的兒子的風箏是安定,他追。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尋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心裡藏著陰暗,有些人敢於面對,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彌補,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母親;有些人在逃避後選擇再次迴歸,像阿米爾。
我想沒有人是哈桑,因為不會有那樣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希望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後仰望藍天說一句:“這輩子我沒有對不起任何人。”
我看完覺得最觸動我的卻是兩個畫面。第一個是哈桑和阿米爾坐上樹枝,阿米爾看到哈桑雙手張開,風箏就直徑投入他的懷抱的那個畫面。一個是最終阿米爾帶著索拉博放風箏,追著風箏奔跑的那個畫面。
作者描寫哈桑是追風箏的高手,不用怎麼追,風箏總能落入他手裡,而阿米爾卻只能去追尋,最後一段一連兩個“我追”。這兩個畫面重疊在一起,實際上也告訴了我們兩個人性格。
擁有和被風箏愛著的人,和用自己一生追尋著風箏的人同樣偉大。那句被兩個人銘記在心中一生的話語∶為你,千千萬萬遍。訴說著這兩個人超越了普通情感之上更為深刻的感情,並震撼了我們千千萬萬的人。
阿富汗至今也不平靜,戰爭摧殘下的它就是個人間地獄,但是作者給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阿富汗,它曾經的美好與現在的對比也讓人對戰爭和那些披著人皮的恐怖分子更為痛恨,在這之間有人會站起來為了結束這一切而奔走,有人會為了曾經逝去的一切而更加珍惜眼前。
《追風箏的人》帶給許多人就是這樣的力量。由人心中的殘留的愛引匯出來的希望的故事。
一路成長的歷程,一路追尋的困頓。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只希望我們知道風箏所落之處,哪怕花費畢生也能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