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2600字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2600字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2600字:
龍——保護兒童的思維:
今天讀《孩子,你慢慢來》龍這一節,安安的媽媽是中國人,她在安安兩歲的時候就認識到安安有著固執的個性。安安正是處於認知事物的關鍵期,他認識到許多動物,包括問煩了媽媽時,媽媽只好把動物演變中的動物稱作:怪物。
在臺北龍山寺的廟廊柱子上,第一次見到龍,安安很清晰的重複:龍。孩子的初次認知就是這種形象,所以在公交車外的飄的綵帶他認為是龍,安安排的玩具車隊也是龍。
從我們教育出發點也是如此,我們要了解兒童,瞭解兒童的思維發展觀,抓住兒童思維的關鍵期,保護兒童的多項思維。如何保護呢?兒童對這個世界有自己的觀點,我們不能死教課本,老師在學生面前是真實的人,學生對老師是好奇的,是探究的,他才能聽你的,才會跟著你一起學習。無論哪個學科的老師都應該引導學生多思考,啟迪孩子的智慧。老師也要隨著學生的變化而填充自己,發現自己也會像作者一樣變化著。正如書的16頁,媽媽以前是唱傷感曲調的,隨著孩子的到來也不知不覺的哼唱:咕呱咕呱呱呱呱,就是母鴨帶小鴨。
什麼事也沒有發生---孩子的觀察力
孩子的世界:
安安這些孩子們最喜歡探索世界,探索小動物之間的關係,他們細心的觀察著周圍的一切,特別是觀察著鳥的世界,他不斷的向媽媽報告:杜鵑最壞了;喜鵲很壞;把他們的窩弄走。媽媽細緻溫柔的引導著孩子的思維,聽聽孩子內心的理解,和對鳥世界的自己的判斷。理解之後媽媽不準備弄走鳥窩,而是說了自己的判斷:人說的好壞不一定是鳥的好壞,還是讓鳥自己管自己吧!

《孩子,你慢慢來》的讀書筆記與讀後感2600字

我驚歎安安他們的觀察與理解的同時,也想到自己的學生與孩子,他們都有觀察世界的眼睛,也用自己的理解勾畫著植物動物的世界。所以,2017年初,我們的鄉土課就嘗試了多次觀察植物觀察動物,瞭解土地與鄉情,思索人與他們的聯絡。一次,我看到自己車子上的小洞,以為是調皮孩子弄的,但孩子一看到之後,立刻說:是貓爪的,是白色的野貓吃過東西后,在媽媽車上練習抓地了。她把貓吃食物後的動作場景立刻還原了,從她的敘述中我也看到另一個世界。
我們也應該保護孩子的天性,注重他的觀察力的培養,讓孩子觀察理解這個世界,理解動物與人,人與人的關係。
從龍應臺教育到青春期孩子的教育:
安安坐直身子,揉揉眼睛,有點不好意思地說:“沒有啦!只是看到你剛剛去抱弟弟那個樣子,你一直在親他,看著他笑……我覺得你比較愛弟弟……”
媽媽斜睇著安安,半笑不笑地說:
“你現在還這麼覺得嗎?”
安安潮溼的眼睛微微笑了,把頭埋在母親頸間,緊緊緊緊地摟著。
今天大家分享討論最多的是書中的這一段。對於有二寶的青年人可能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如何平衡被分享情感的大寶的心情呢?其實,每個孩子每個階段都會遇見各種問題,父母都應該及時發現並疏導情感。在龍應臺書中講的最多的是兒童的教育。讀書筆記大全(http://www.sanguoinfo.com/dushubiji/)我們教師在討論的時候也延伸到自己孩子的教育回憶,也有從細微教育到學生的教育的理解。特別是當張老師提到對自己孩子教育的疏忽時,我們又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做了交流。
在討論中,我給他們講了自己的孩子教育的一點經驗。從12歲到15歲孩子的青春期就是短暫的三年,在這三年裡一般就會有叛逆期的階段,什麼是叛逆呢?其實也是他們的價值觀的不清晰的階段,他們有自己的淺顯認識,而家長就是成熟認知的對立面,所以家長總想控制他們,以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和不應該做什麼,越想控制越是叛逆,這也是《叛逆,不是孩子的錯》書中所說“控制慾是一切戰爭的源泉,無論是內部戰爭還是外部戰爭”。
所以孩子的教育在於循循善誘的引導,在於如何讓他具有獨立起來的能力。在與孩子的交流中,龍應臺是一位溫柔的智慧的母親。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滲透著教育的智慧:判定“英雄”,判定“人”,辨別人與動物的關係,對做錯事的懲罰等等。那做為家長和老師,我們對待孩子和學生也應該是與他們談天說地。話題可以是職業的選擇,同學的關係,師生的關係等。也可以經常討論學科習題的解決方法,討論歷史的變遷。當一個15歲孩子還能對家長說自己某道題的解題思路,那這個家長就可以放心,因為孩子對知識的學習還保持著熱情。你與孩子討論職業討論歷史時,也是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關鍵時刻。孩子的思想在此階段變化很快,家長對他們應該關心和理解,不期望孩子成人後有什麼大的成功,他們能立於社會,體現自己的社會價值就行了。
在和張老師的談話中提到男孩兒的責任特別大。作為男孩的母親,任務很艱鉅。但是,同樣培養一個女孩兒也很關鍵。因為母親就是女人,他的社會價值體現在家庭中,女人的成功要麼是引導丈夫的成功,要麼是引導孩子的成功。女人在家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導自己的家庭朝向一個正向的發展。家庭中每人都有自己奮鬥的目標。讓每個人遇到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或者是共同解決。家庭氛圍和諧,自然會不斷地向前發展。
也希望家長都像龍應臺一樣真實,以溫柔的方式堅定的信念,引導孩子逐步走向社會,立足於社會,幸福一生。
教育改革從關愛學生開始:
“並不是王愛蓮的血嚇壞了我,而是,怎麼說,每天都有那麼多事要“發生”:隔壁班的老師大喊一聲“督學來了”,我們要眼明手快地把參考書放在腿下,用黑裙子遮起來;前頭的林老師換上輕鬆的表情說:“我們今天講一個音樂家的故事。”等督學走了,又把厚厚的參考書從裙下撈出來,作“雞兔同籠”。這是本書“序”中的一段摘錄。
本書的序寫於1985年。從上面可看出1985年的臺灣已經在進行教育改革,而且必須改革。大家讀完序之後都有不舒服的感覺。序中的老師如何殘害學生,對學生打罵,侮辱。這是教育中很早就不允許的。督學一來,就是溫柔的講音樂家的故事,而之後就是刷題和繼續的侮辱學生。教育的改革是如此的漫長。2001年,我們這裡也是新課標和教改,近20年過去了,時代變化快,可是很多一線教師仍然固步自封,死教課本,不能讓學生快樂的學習和保持思維的敏銳性。
教師的本質“傳道、授業、解惑”。可是如今的“道”的渠道實在是太多了,學生可以從各個方面獲得知識,而不僅是老師。做好教師的關健是教他們學會學習,達到自主學習。對於“解惑”,我覺得就是一種師生關係的體現。教師發現“惑”,這種“惑”,有時來源於同伴,有時來源於父母和家庭。教師就得利用課堂和課間設計多種活動加以解決和疏導。
教師的責任重大,特別是在當今社會。我們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多。教師職業漸漸趨向於服務行業,如何愛學生,如何對待上級,辦讓大部分人滿意的教育。這應該是經常思索和反覆踐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