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子濤:佈局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先驅or先烈我們拭目以待

子濤:佈局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先驅or先烈我們拭目以待

近期,ET去中心化交易所創始人曾子濤接受了《EOS ing》線上專訪活動。活動由inewb區塊鏈前沿、Hoo虎符錢包及節點EOSRaychains聯合主辦,並聯合多家圈內主流媒體,對EOS生態圈內錢包、交易平臺以及DApp進行線上路演活動。

小編在此整理了此次專訪的核心內容:

未來一定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並存的一個生態
未來一定是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並存的一個生態,但是隨著使用者對區塊鏈更深入的理解,和對個人權益的關注,大部分交易很可能產生在去中心化交易平臺上面,因為他的便捷、公開透明等等優點。這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需要所有區塊鏈人共同的努力,我們可能成為先驅,也可能成為先烈。但是我們對區塊鏈的未來,對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未來持絕對樂觀態度。

先說一說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生存空間,相信中心化交易所大家都很瞭解了,像火幣,OK,幣安等等中心化交易所讓我等幣圈韭菜又愛又恨。愛在他們提供了一個數字幣的交易平臺,恨在他們動不動就“拔網線”,各種套路割韭菜,定點爆倉等等問題,這裡就不一一細數了。

在這種情況下,去中心化交易所就應運而生了,去中心化交易所是構建在區塊鏈上面,由智慧合約去執行的交易所。它不受人為控制,所有人都可以實時檢視鏈上所有的交易資料,對所有使用者而言都是絕對公開透明的。而且現在基於EOS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都開始跟錢包相結合,使用者可以直接在自己的錢包裡面做交易,就不需要轉幣到中心化交易所裡面去,非常的便捷。現在的成交速度也達到了秒級。相比於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基於EOS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已經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

Bancor2.0協議: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源泉
現在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主要有兩種機制,一個是傳統的撮合式,一種是基於Bancor協議的交易模式。這兩種各有優劣,下面說說我們為什麼選擇採用Bancor協議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Bancor協議是通過EOS記憶體交易開始大規模進入大家視野的,大家都知道了EOS的RAM是可以隨時買賣的,而且價格有波動的一個東西,然後發展到現在幣圈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IBO。下面我們說說用Bancor協議做去中心化交易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我們的解決方案。

做Bancor協議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需要構建Bancor池,這樣就需要一大筆啟動資金,要不然市場深度很差,隨便一點交易量就會導致價格的大幅波動。但是採用Bancor最大的優勢是成交速度快,而且永遠都不愁籌碼賣不出去。

這樣導致的另外一個問題是,我怎麼才能在我想要的價位成交呢?這個就是我們ET去中心化交易所正在做的另外一個事情,那就是我們提出的Bancor2.0。我們在Bancor2.0中會實現交易掛單的功能,這樣就完美的解決了使用者在我們ET交易無法在自己理想的價位成交的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剛剛說的Bancor池的啟動資金問題,我們ET去中心化交易所即將開放資金池,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存放資金到Bancor池,存放資金的使用者就可以享受交易所產生的手續費,通過這樣一個開放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資金池的問題。當然這個在價格大幅波動的時候對參與者也有一定的風險,我們後面會在官網(etdac.io)上作詳細解釋。

ET交易所有專業的安全技術團隊作保障
做交易所大家最關心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安全了,以前我們看到區塊鏈的絕大部分宣傳都在說智慧合約的絕對安全,但是隨著之前以太坊合約的各種漏洞,以及前兩天EOS被攻擊而導致像EOSBET、NEWDEX等合約出現了重大的損失,讓我們看到其實智慧合約也有他不安全的地方。而且出現問題之後短時間內很難被修復。雖然我們團隊都是一些區塊鏈老兵,但是難保一些被忽視的漏洞,所以我們也和業內一些知名的安全團隊有合作,盡最大的努力保證我們交易所的安全。

現有的交易所大多是一種中間機構,其目的為了撮合交易,本質上是一個集合各種數字資產的清算中心。在業務邏輯上,使用者需要先將資產託管於交易所,平臺收到使用者的交易指令後,為其匹配交易。交易完成後,再由平臺進行清算。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傳統的交易機構如證券交易所,會將使用者資產進行第三方銀行託管,清算過程也交由第三方機構。而在中心化交易所中,整個交易流程均在平臺進行,交易所包攬了整套服務。

也就是說,現有的中心化交易所不但沒有延續區塊鏈網路去中心化的效果,反而加強了其中心化的程度。與此同時,使用者將個人資產交由平臺託管,需向平臺提供金鑰資訊,大大提升了數字資產被盜風險。ET去中心化交易所專案採用完全開源的方式運作,所有交易都在鏈上進行,促使交易完全公開透明,保障使用者的數字資產安全。
目前,ET去中心化交易所正在不斷完善提升使用者體驗。在數字經濟發展的道路上ET可能成為先驅,也可能成為先烈,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