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那些快速被提拔的員工,都有這4個特質

那些快速被提拔的員工,都有這4個特質

什麼樣的員工,更容易被老闆提拔?

對於員工來說,升職無疑是公司對自己最大的肯定。升職不僅意味著加薪,也是進階更高目標的開始。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研究一下,什麼樣的年輕人,在職場中更受老闆青睞,能得到更快地晉升?

1

保持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熱情

不斷自我進化

90後曾經是不服管束、任意妄為的代名詞,但其實年紀最大的90後已經28歲了。這個年紀,很多人工作了3-5年,大多會遇到職場的第一個瓶頸期。

而同為90後的王成,27歲已經做到了每日優鮮的副總裁。

王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做審計。因為工作過於穩定,他選擇進入網際網路行業,加入了知名網際網路美妝品牌“阿芙精油”。

當時的王成,對網際網路一竅不通,只好抓緊一切時間充電。每天早上7點,王成都會準時出現在公司樓下的麥當勞看書,每天第一個到辦公室的人也都是他。

在阿芙工作的前半年,王成甚至沒有休息過一天,“最長的時候我4天沒出過公司,每天工作到凌晨3點,睡在公司樓下的膠囊公寓,大多時間都在學習行業大咖的分享。”

那段時間,王成先後詳細研究了網路寫手“和菜頭”、“中關村第一才女”樑寧、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以及拼多多創始人黃崢等很多網際網路前輩。

不但看書面知識、學習公開演講,線下只要有分享沙龍,他也都會積極參加,隨時爭取當面請教老師。

逐漸地,王成對網際網路營銷有了一定的心得,工作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原本只負責阿芙精油天貓渠道營銷的他,開始參與公司在唯品會、聚美優品等渠道的營銷。

後來,為了給自己更大的挑戰,王成在離開阿芙精油後,加入了剛剛小有名氣的生鮮電商每日優鮮。剛開始,王成並不適應工作環境和公司產品的變化,策劃的幾場營銷活動都不盡如人意。

但王成一直都堅持著“一切知識都可以學到”的態度,他繼續請教最厲害的操盤手,挨個問工作中積累下來的問題,回來就對照自己的產品,研究供應鏈、物流、技術和售後,再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優化。

正和島採訪王成時,他回憶說,當時為了更瞭解使用者,他經常拿著本子守線上下果蔬店門口,觀察記錄顧客的年齡、穿著、消費時間、最終採買商品,以及所買品類的搭配。

為了優化產品,王成會面對面邀請使用者在每日優鮮上下單,觀察他們用App的過程,從而找出產品可以優化的地方。

就這樣不斷地請教、實踐,王成的努力很快見到了成效。在他的組織下,每日優鮮接下來的幾場營銷活動,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專案市場份額也越來越大。

每日優鮮的創始人徐正對王成從來都不吝讚美:“他是全公司最瞭解使用者需求的人,學習能力和悟性更是能排到公司前三。”

而這時候,徐正開始慢慢把公司的電商內容運營、活動運營和商品運營等業務,全權交給王成打理,27歲的王成也被提拔為每日優鮮最年輕的副總裁。

所以,過去的態度、學習能力決定了現在的你,現在的學習能力又會決定未來的你。

當下的成就並不代表未來,保持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熱情,不斷自我進化,才會獲得真正的成長。

2

跳出打工者思維

目光長遠有格局

打工者思維,對一個人的職場進步會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作者劉豔豔曾在公眾號@YouCore 分享過一個真實案例。

當初和劉豔豔同時畢業的大學同學,在工作了3、4年後,有人工資翻了兩番,有人當了總監,有人創業成功,唯獨同學小功沒有升職,工資也變化不大。

她和小功交流工作時發現,原來,小功每天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抱怨。

“我努力工作了大半年,公司卻一點工資都沒給我加。”

“活兒能拖就拖吧。”

“哎,又加班。”

每當有朋友向他建議跳槽時,他又會說:“哪有這麼容易,我現在這個水平,去哪兒還不是都差不多。”

看起來是普通的抱怨,其實小功的問題是出在“打工者思維”。

所謂打工者思維,就是“怕吃虧”、“怕付出”,對付出和回報斤斤計較,而看不到自己成長的重要性。

誠然,工作的本質是個人勞動付出與工資之間的交換,但一直抱著為別人做事、而不是為自己的進步去做事的心態工作,不論是工作效果,還是個人成長,都會大打折扣。

抱有“打工者思維”的人,過於在意所謂價值交換。給多少錢,就出多少力,似乎每天每小時每一分鐘,都只是出賣來換取工資的,沒有其他價值。

殊不知,這種心態簡直是扼殺自己未來,拿自己的人生價值開玩笑。

今天我為你工作了9個小時,比法定時間多1小時,你應該多發我1個小時的加班費了,否則下次我就不加班了;

這半年來我非常努力,你應該有所表示,否則以後我就不努力工作了。

只要有了打工者心態,慢慢就會陷入“抱怨—拖延—工作沒成果—抱怨”的死迴圈。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工作沒成效,加薪升職無望,等到想跳槽的時候,發現自己的水平並沒有提升以至於“跳無可跳”。

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從打工者做起,但如果你能跳出打工者思維,站在個人成長角度考慮問題,眼光放長遠,你的工作成果和個人成長速度自然會有很大的改觀。

等到時機成熟的時候,被優先提拔的,才可能是你。

3

把每一件小事當大事幹

不放過任何細節

出任阿里巴巴CEO時,衛哲才36歲。他是馬雲口中“最努力、最勤奮”的員工。41歲時,他離開阿里巴巴創辦嘉御基金,馬雲、李澤楷主動為他站臺。

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衛哲,在畢業十年間,曾接連擔任過萬國證券副總經理、普華永道合夥人。衛哲能得到快速晉升,除了超強的工作能力,有一個祕訣:把每件小事都當大事幹,不放過任何細節。

1993年,剛從大學畢業的衛哲,因為翻譯的一份年報得到了萬國證券總裁管金生的肯定,被管金生點名做自己的貼身祕書。

在衛哲之前,管金生的祕書很少有能幹滿一年的,得知這件事的時候,衛哲心裡也是七上八下。

剛開始,衛哲負責翻譯年報、剪剪報紙,這些事情對於普通人來說都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衛哲卻把它們都當成大事,做足了工夫。

老闆喝一杯水多長時間、多久換一個打火機;剪報中哪些是老闆看過的,哪裡資訊價值更大,哪些老闆不太關心,衛哲都會記下來。以至於到後來,管金生不看衛哲做的剪報午飯都吃不下。

逐漸地,管金生對衛哲刮目相看,讓他嘗試負責更多工作。衛哲也因此一路高升,24歲時,衛哲就晉升為萬國證券副總經理,也成為萬國證券當時最年輕的副總。

衛哲的第二份工作是在普華永道。當時,他主動降職N級,就為了在基層學習財務管理,連普華永道的招聘負責人也不理解,但衛哲堅持要一個儘可能低的職位——財務顧問。

這樣一個決定,讓他一夜之間從副總變成“小兵”。但衛哲卻不覺得委屈,反而認為自己佔了便宜,不但“免費上MBA”,還是帶薪的,“有30個老師可以教我”。

從“財務顧問”開始,衛哲依然按照自己的風格,堅持把手頭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次對接客戶他都異常耐心,超客戶預期完成任務。

很快,衛哲就在新東家脫穎而出,打破了普華永道“一年不得升職超過一次”的規定,連升兩級,29歲又成為普華永道史上最年輕的合夥人。

著名實業家稻盛和夫曾說過,一名工匠如果長期專注於工作,掌握了精湛的技術,即使談論人生,他也能講出精闢的見解;園藝師、作家、藝術家也皆是如此,凡是精通一藝一技者,他們的話語中都包含著豐富的涵養。

剛工作時,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毛病:小事不想做,大事不會做。

其實,能沉得住氣,把每件小事做到極致的人,非常難得,也更容易受到青睞和尊重。而由此帶來的職場優勢,絕不僅僅是這些小事可以衡量的。

4

精力充沛
是一切工作的保障

內容創業服務平臺“新榜”創始人徐達內,在創業之前,曾是《文匯報》史上最年輕的的主任助理,還是《東方早報》副總編。

1997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後,徐達內進入《文匯報》值夜班。雖然白天不需要值班,但他並沒有讓自己閒下來,而是爭取到了上海最大私營廣告公司“麗人”的實習機會。

在“麗人”的實習其實並沒有工資,徐達內卻願意充當免費勞動力,因為可以趁機跟著同事們學習各種軟體。

當時,媒體行業正處在“從鉛字印刷到鐳射排版”的巨大變革,雖然一天要做兩份工作對普通人來說實在很辛苦,但徐達內認為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

努力不會白費,付出終有回報。因為能力突出,2001年,也就是徐達內入職4年後,他就成為了報社歷史上最年輕的主任助理,並且在報業集團勞模榜上排名第一,這也打破了報社最年輕勞模記錄。

2007年,徐達內開始創業,做媒體輿論內容產品《媒體札記》,每天以點評的方式,把各家媒體對同一個熱門話題的言論總結梳理。

當時,為了讓內容有足夠的深度,徐達內每天早上要讀30多份日報的頭版、要聞版、評論版,還要閱讀三四百個微博和微信意見領袖的評論意見,讀完後才開始下筆。

2014年,事業發展很快,徐達內需要同時統籌管理EG365資訊視覺化、媒體札記、新媒體排行榜三個公司。這時候,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徐達內坦言,“這些年來,越來越感受到創業需要好身體,精力是一切工作的保障。我一直保持正常的作息,每晚十點多睡覺,因為熬夜帶來的損失得不償失;另外,每週堅持運動,與朋友們一週踢兩場足球。”

實際上,那些拼腦力的工作,其實也都在拼體力。如今職場壓力越來越大,競爭隨處可見,如果沒有好的身體和精力做保障,再多的努力也只能是階段性的,沒辦法持久。

知乎上曾有這樣一個提問:“《紙牌屋》中的大人物們經常晚睡早起,精力卻依然旺盛,這是真的嗎?”

下面有個回答很精彩,“應該說,沒那種精力的人,熬不到那個位置。”

的確,每個人三十多年的職場生涯都是一場馬拉松,拼的不是開始時誰更快,而是持續拼搏的耐力。精力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未來。

以上,就是職場中被快速提拔的年輕人都具備的4個特質。

1、保持好奇心,不斷自我進化;

2、跳出打工者思維,提升格局;

3、把每一件小事當大事幹,不放過任何細節;

4、保持精力充沛。

希望這4點特質,能讓你有更清晰的目標,升職加薪就在眼前,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向好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