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祇·祗·衹·袛

祇·祗·衹·袛

文章 橘黃色 比較 有變 職業 自己 發布 沒有 繁體字

讀到一篇評《蘇東坡傳》的文章,題目是《神祗的笑容》,腦子裏立刻緊張起來:“祗”字左邊是示字旁還是衣字旁?右邊有一點還是沒一點?這也許是一種職業的恐懼吧。
祇、祗、衹、袛——這四個字都是有的,但它們的關系錯綜復雜,古今用法又多有變化,如果不是從事古籍研究的人,真不必鉆進這迷魂陣。然而,在現代語文運用中,這四個字還是碰得到的,似有必要把它們的關系理理清楚。
祇,音qí,本義為地神。同樣是神,古人加以細化: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後來祇可以泛指神靈。又可讀zhī,通“祗”,義為恭敬。還可讀zhǐ,範圍副詞,義為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此義宋以後用“只”。
祗,音zhī,從金文字形看,像以酒澆地敬獻鬼神,由此引申出恭敬義,如《左傳》“父不慈,子不祗”。現代帶有文言色彩的書信中也見應用,如“祗候回音”“祗頌文祺”。又可讀qí,通“祇”,義為神靈。還可讀zhǐ,範圍副詞。

衹,音tí,同“緹”,本義為橘黃色的絲織品。又可讀qí,用於“衹衼”一詞,指僧尼穿的法衣,如袈裟之類。還可讀zhǐ,在古籍中,“衹”和“祇”常通用。1955年12月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中,“衹”被定為“祇”的異體字。1964年5月發布的《簡化字總表》中,“衹”又被定為“只”的繁體字。
袛,音dī,義為貼身穿的短衣。《說文解字》釋義時用了一個頗為陌生的詞“袛裯”:“袛,袛裯,短衣。從衣,氐聲。”揚雄《方言》對“袛裯”作了考證:“汗襦,自關而西或謂之袛裯也。”裯,音dāo,袛裯,相當於今天的汗衫吧。
以上所述,就我自己來說,已是力求簡明,但看的人也許仍會頭大如鬥。那麽,從應用的角度再來簡化一下:
一、義為神靈時,用祇,讀音為qí。用“祗”也可以,但不是首選字。
二、義為恭敬時,用祗,讀音為zhī。用“祇”也可以,但不是首選字。
三、用作範圍副詞時,表示僅僅、只有,讀音為zhǐ。歷史上祇、祗、衹三者皆可用,但自宋代開始,已出現改用“只”的趨勢;《簡化字總表》明確規定用“只”,其他用法是不規範的。繁體字排印的圖書應首選“衹”。
四、“袛”是一個用途比較單一的字,只用於表示短衣的“袛裯”,讀音為dī。千萬不要因為形似,在該用祇、祗、衹的時候用“袛”。
回到開頭提到的題目,“神祗”應改為“神祇”為是。

祇·祗·衹·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