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智慧查寢第一次迭代心得

智慧查寢第一次迭代心得

設想和目標

1.    我們的軟體要解決什麼問題?是否定義得很清楚?是否對典型使用者和典型場景有清晰的描述?

·         在保證查寢質量的基礎上,減輕學校查寢的工作量

·         典型使用者:大學學生工作系統

2.    我們達到目標了麼(原計劃的功能做到了幾個? 按照原計劃交付時間交付了麼? 原計劃達到的使用者數量達到了麼?)?

·         原計劃功能:學生端的查寢流程,老師端的查寢流程

·         實現情況:

o    兩條支線均以實現核心功能

o    細節處理未完成

3.    使用者量, 使用者對重要功能的接受程度和我們事先的預想一致麼? 我們離目標更近了麼?

·         暫未投入使用,使用者實際接受成度未知

·         產品完成度一般,離目標有差距,在第二次迭代中需要做好

4.    有什麼經驗教訓? 如果歷史重來一遍, 我們會做什麼改進?

·         整體實現難度大,如果重來一遍,會考慮換個專案

·         小組成員需要一起出來討論,一起工作對程式碼的整合等等非常有效

計劃

1.    是否有充足的時間來做計劃?

·         自己程式設計時計劃較完整, 按照預期完成

·         由於與後臺對接時剩餘時間較少所以並沒有較多時間做計劃

2.    團隊在計劃階段是如何解決同事們對於計劃的不同意見的?

·         計劃階段討論都很順利,沒有太多不同的意見。

·         剩餘的不同意見也是討論後達成了統一。

3.    你原計劃的工作是否最後都做完了? 如果有沒做完的,為什麼?

·         團隊整體專案推進很順利,alpha版本的計劃都做完了

4.    有沒有發現你做了一些事後看來沒必要或沒多大價值的事?

·         一開始學習資料,發現並沒有直接動手並且學習的效率高

5.    是否每一項任務都有清楚定義和衡量的交付件?

·         沒有,大家都在一起做,溝通都很及時,沒有絕對標準,標準隨時溝通調整

6.    是否專案的整個過程都按照計劃進行,專案出了什麼意外?有什麼風險是當時沒有估計到的,為什麼沒有估計到?

·         沒有完全按照計劃進行,計劃總是調整中

7.    在計劃中有沒有留下緩衝區,緩衝區有作用麼?

·         應該是有的,但是還是工作量的問題,導致控制的不夠好

8.    將來的計劃會做什麼修改?(例如:緩衝區的定義,加班)

·         在團隊合作方面,團隊儘量在一起工作

9.    我們學到了什麼? 如果歷史重來一遍, 我們會做什麼改進?

o    在團隊的合作中,收穫了很多課程以外的東西

o    如果能重來,要提高效率和溝通,儘量使整合程式碼的時間提前,留出多的時間應對問題

資源

1.    我們有足夠的資源來完成各項任務麼?

·         有經費支援

2.    各項任務所需的時間和其他資源是如何估計的,精度如何?

·         時間主要是按任務量估計,時間按各自的安排估計

·         精度不好,不能總是保持高效且時間安排總會有意外的衝突

3.    測試的時間,人力和軟體/硬體資源是否足夠? 對於那些不需要程式設計的資源 (美工設計/文案)是否低估難度?

·         測試沒有系統、詳細的安排,在最終整合之後,有做了簡單的測試,沒有花費很多時間

·         人力資源足夠

·         UI介面的設計基本沒有考慮,應該會在第二次迭代中中美化

4.    你有沒有感到你做的事情可以讓別人來做(更有效率)?

·         不知道

5.    有什麼經驗教訓? 如果歷史重來一遍, 我們會做什麼改進?

·         分工不夠仔細、明確,對大家配合效率有一定影響

·         一件事情,僅僅抱著交任務的態度去做,工作量確實不大,但是如果把它做好,是需要花心思去做的,團隊小組主要是我的心態和標準要做出提高。

變更管理

1.    每個相關的員工都及時知道了變更的訊息?

·         是的

2.    我們採用了什麼辦法決定“推遲”和“必須實現”的功能?

·         根據功能是否是核心功能

3.    專案的出口條件(Exit Criteria – 什麼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義麼?

·         不是很明確

4.    對於可能的變更是否能制定應急計劃?

·         沒有提前制定應急計劃,但有變更時會及時做出反應和調整

5.    員工是否能夠有效地處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請求?

·         應該能及時調整

6.    我們學到了什麼? 如果歷史重來一遍, 我們會做什麼改進?

·         團隊一起工作真的很重要!!!

設計/實現

1.    設計工作在什麼時候,由誰來完成的?是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人麼?

·         整個模式的設計是在專案初期,由全隊成員和老師溝通商定的

2.    設計工作有沒有碰到模稜兩可的情況,團隊是如何解決的?

·         沒有

3.    團隊是否運用單元測試(unit test),測試驅動的開發(TDD)、UML, 或者其他工具來幫助設計和實現?這些工具有效麼?

·         有UML圖來幫助設計,也有很多的設計素材網站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圖片素材

4.    比較專案開始的 UML 文件和現在的狀態有什麼區別?這些區別如何產生的?是否要更新 UML 文件?

·         文件更加豐富了,會在專案推進中,不斷完善、更新文件

5.    什麼功能產生的Bug最多,為什麼?在釋出之後發現了什麼重要的bug? 為什麼我們在設計/開發的時候沒有想到這些情況?

·         無BUG,但有些功能未完善。

·         還沒有釋出

·         因為感覺會寫,所以沒有太在意

6.    程式碼複審(Code Review)是如何進行的,是否嚴格執行了程式碼規範?

·         現階段沒有執行程式碼複審,有一定的程式碼規範

測試/釋出

1.    團隊是否有一個測試計劃?為什麼沒有?

·         沒有詳細的測試計劃

2.    是否進行了正式的驗收測試?

·         否

3.    團隊是否有測試工具來幫助測試?

·         暫未考慮

4.    團隊是如何測量並跟蹤軟體的效能的?從軟體實際執行的結果來看,這些測試工作有用麼?應該有哪些改進?

·         暫未考慮

5.    在釋出的過程中發現了哪些意外問題?

·         暫時不考慮釋出

6.    我們學到了什麼? 如果歷史重來一遍, 我們會做什麼改進?

·         還是以完成專案功能為首要任務,測試方面暫時沒有精力、時間考慮

團隊的角色,管理,合作

1.    團隊的每個角色是如何確定的,是不是人盡其才?

·         團隊角色確定,以尊重個人意願為首要因素,再根據實際情況協商確定角色

2.    團隊成員之間有互相幫助麼?

·         有

3.    當出現專案管理、合作方面的問題時,團隊成員如何解決問題?

·         共同應對,共同商討解決

總結

1.    你覺得團隊目前的狀態屬於 CMM/CMMI 中的哪個檔次?

·         屬於CMMI一級,完成級

2.    你覺得團隊目前處於 萌芽/磨合/規範/創造 階段的哪一個階段?

·         磨合基本完成

3.    你覺得團隊在這個里程碑相比前一個里程碑有什麼改進?

·         大家彼此更加熟悉,互相的配合會比之前更有效率

4.    你覺得目前最需要改進的一個方面是什麼?

·         沒有什麼特別大的錯誤,不過可能可以在程式碼分塊中再細緻點,使得程式碼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更高

·         程式碼規範,養成良好的編碼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