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解讀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不是你們想象的穩定幣

解讀央行法定數字貨幣:不是你們想象的穩定幣

隨著GUSD這一受美國政府監管的穩定幣出現,央行將要發行法定數字貨幣也再一次成為了行業熱點。事實上,央行將要發行數字貨幣在很早以前就有了訊息,但是究竟什麼時候落地、怎麼發仍然是一個未知數。

鏈茶館通過對相關訊息、專利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央行計劃發行的法定數字貨幣很可能並非GUSD、USDT一類的“穩定幣”,而只是現金和傳統金融系統的一種補充或者升級,並不會當前的虛擬貨幣產生太大影響。

1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

法定數字貨幣並不是一個新鮮詞彙,早在2014年,央行就已成立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論證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到2015年,研究小組的成果陸續以研究報告或者專利技術的形式發表。2016年1月20日,央行召開的數字貨幣研討會上,又進一步明確了央行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確定將要發行法定數字貨幣。

2016年11月,央行確定使用數字票據交易平臺作為法定數字貨幣的試點應用場景,並啟動了數字票據交易平臺的封閉開發工作。同年11月,央行官網公佈其直屬單位2017年度工作人員招聘公告,其中六個崗位就是為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儲備技術人才。2017年7月,數字貨幣研究所在德勝國際中心C座9樓正式掛牌成立。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在原印製科學研究所基礎上更名而來,由央行科技司原副司長姚前出任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研究所內設多個部門,研究方向包括數字貨幣、金融科技等。而依據招聘資訊,數字研究所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數字貨幣法律研究、區塊鏈開發、晶片設計等。

2 法定數字貨幣原型

據中國人民銀行官方訊息,在2018年9月12日召開的銀行科技發展獎評審領導小組會議上,數字貨幣研究所的《法定數字貨幣模型與參考架構設計》專案榮獲一等獎。

雖然目前這一專案尚未完全公佈,但鏈茶館在CNKI找到了姚前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名義發表的論文《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原型系統實驗研究》,這一原型系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認為正是央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系統架構。其中關鍵內容如下:

(1)概念界定

論文中對法定數字貨幣的界定如下:

“由央行主導,在保持實物現金髮行的同時發行以加密演算法為基礎的數字貨幣,即 M0 的一部分由數字貨幣構成。目標是構建一個兼具安全性與靈活性的簡明、高效、符合國情”的數字貨幣發行流通體系。”

這裡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保持實物現金髮行”和“M0”,所謂M0,就是指流通中現金,包括銀行體系以外各個單位的庫存現金和居民的手持現金之和。這種說法說明至少在起步階段,法定數字貨幣只是現金的補充而非替代,短期內不會對現有貨幣系統產生太大沖擊。

(2)系統架構

按照文中闡述,央行傾向於採取雙層架構,即央行向商業銀行發行貨幣,普通使用者再向商業銀行兌換獲得。值得注意的是,在原型系統中,數字貨幣的流轉都需要通過商業銀行數字貨幣系統實現。也就是說法定數字貨幣只能在央行主導的貨幣系統中使用,無法實現自由流通、兌換。

(3)區塊鏈技術的體現

正如文章摘要所說,法定數字貨幣系統只是區域性採用了“分散式記賬”,其中記賬節點由央行和商業銀行組成,而資訊登記的功能由央行完成。區塊鏈技術只不過通過在區域性分散式記賬、資訊上鍊便於溯源、橢圓加密保護隱私等方面。

這種系統本質上仍然是中心化的,法定數字貨幣也絕對不會基於ERC或者其他任何第三方協議發行,法定數字貨幣和以BTC為代表的數字貨幣、USDT等穩定幣沒有任何關係,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支援與其他數字貨幣的兌換。央行發行數字貨幣意味著“法定數字幣充當穩定幣”、“虛擬貨幣合法化”等觀點完全是無稽之談。

3 法定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

國家智慧財產權局資料庫顯示,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已公開51項專利,內容涵蓋數字貨幣支付、央行錢包繫結、基於利率的貸款管理系統、銀行間結算、投融資、貨幣政策傳導、監管等整個貨幣金融領域。

雖然這些應用場景均具備了比較成熟的架構,但可以預見的未來,法定貨幣即使落地也將經歷長時間的封閉測試才會得到全面推廣,而絕大多數虛擬貨幣想要實現的功能甚至都不在法定數字貨幣的計劃範圍以內。

4 總結

近日有媒體稱“央行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原型方案已初步確定,法定數字貨幣的原型系統Demo有望在春節後推出。”,但經過鏈茶館核實這一訊息為2016年的“舊聞”。

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目的依然是改善支付效率和金融系統有效性,其對標的應當是當前的銀行系統、移動支付平臺、現金,而非“穩定幣”或者“虛擬貨幣”。法定數字貨幣的本質只是傳統貨幣的升級,其內在的“不可能去中心化”、“不可能限量通縮”、“不會以區塊鏈技術實現公開透明”三大特點依舊不會改變。

閱讀原文

溫馨提示

①以上資料均來源51BB8財經

②行情資訊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

請注意防範風險,謹慎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