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騰訊20歲生日前夕,給了自己一個改變

騰訊20歲生日前夕,給了自己一個改變

經歷了夢想和市值的雙重責問後,20歲的騰訊步履不再一馬平川,多了幾分被做空流言所壓迫的沉重。但很多唱衰者似乎也在有意忽略,這家半年盈利高達425億元、同比增長30%的全球超級公司所積蓄的能量。

看似在沉睡的企鵝,也並沒有留給競爭對手太多的追趕時間。

它驟然醒來,或許來自於外界的當頭棒喝,更像是自身對未來的思考已趨於澄明。

國慶前夕,騰訊宣佈進行20年來的第三次戰略升級和組織架構調整,震驚業界。本輪調整中,將七大BG(事業群)優化重組為六大新BG,全力進軍To B業務,推動內容+社交的雙向融合;同時成立技術委員會,通過拉通內部的技術開源來鼓勵創新。

騰訊20歲生日前夕,給了自己一個改變

從七到六的減法,看似大刀闊斧的“自刀”,實則招招穩準狠,既砍斷了大企業內部的臃腫組織和技術壁壘,也對外界長久以來的“BG各自為戰”、“技術與資料不互通”等質疑進行了精準的迴應。

而隱藏在馬化騰“計分表重新清零”的謙辭後的,是騰訊對網際網路下半場的全面野心。過往20年在C端市場呼風喚雨的霸主,終於將目光瞄準了更廣闊的B端藍海。

“TO B ,OR NOT TO B”,對騰訊來說不再是一個問題。

但B端市場顯然也並非企鵝狩獵的囊中之物,阿里的先發領跑優勢依然明顯。尤其是經歷了微信支付“扮豬吃老虎”逆襲支付寶的恥辱之戰後,阿里對“後發者”騰訊的警惕與戒備再度提升了好幾個數量級。

騰訊的“2B”之路會遇到何種挑戰,它手中隱藏的王牌會怎麼打?

刀客的危機感

今年8月10日,深圳國貿旋轉餐廳開出了全國第一張“雲發票” ——它在微信支付完成後自動生成,放入微信“卡包”後就能提交,發票資訊實時同步至企業和稅局,這邊剛提交上去,報銷款秒到賬。全程不用排隊,不用手寫擡頭,不用線下交單。

這是騰訊在“B端”業務發力的又一範例。在今年中國“網際網路+”數字經濟峰會上,馬化騰修正了過往幾年的“賦能”說法,表態騰訊要成為各行各業的“數字化助手”,構建智慧連線、提供數字工具、打造行業生態。

身段放低,是為了爭取更大的價值,這是權謀者典型的智慧。一言概之,騰訊以後不但要做個體消費者使用者市場(TO C),還要做企業商家使用者市場(TO B)。

騰訊為此祭出了“七劍”——公眾號小程式、移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雲端計算、大資料與人工智慧、企業資訊安防,這七種武器幾乎凝聚了騰訊過往20年積累的核心老本。

“七劍”的鋒芒在去年底已初露。2017年第四季度財報顯示,騰訊“其他業務”(即微信支付及雲服務)收入佔比21.2%,超過廣告(18.6%),逼近社交網路增值服務(23.5%),貢獻的增量為所有業務之最(34.3%),甚至超過了遊戲的增量貢獻(26.3%)。到今年第二季度,騰訊的“其他業務” 收入同比增長81%至174.96億元,首次超過了社交網路(168.67 億),僅次於遊戲收入(252.02 億)。

由此可見,在“B端”業務發展勢頭良好的當下,騰訊調整組織架構以更好適應“TO B”需求,不是一次心血來潮,而是順勢而行的結果。2017年年底,馬化騰就在公司員工大會中提出:“現在的騰訊需要更‘To B’的能力,需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梳理。”

騰訊一直自詡“把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這當然需要“TO B”方能真正實現。近年來,騰訊為商業夥伴賦能的方式,除了最直接的投資外,更多是通過支付壁壘破除、廣告流量支撐、人工智慧加持、資訊安防支援等“B端”服務。

騰訊由此嚐到的甜頭不少。舉個例子,騰訊在京東上市後提供了智慧零售技術支援,雙方整合資源,在智慧零售領域佔領了半壁江山(佈局唯品會、美麗聯合集團、拼多多、永輝、海瀾之家等)。而美團、同程藝龍、唯品會獲得過微信推薦流量;微醫(微信掛號)、富途證券(網際網路交易軟體)得到技術扶持,它們在各自領域壯大後,又成了拱衛騰訊的“護城河”。作為生態構建者的騰訊很清楚一點,只有在“B端”領域持續開發,才能與同一生態鏈條上的夥伴們“同進退而共富貴”

作為潮汕人,馬化騰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危機感。今年8月,他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就坦言:騰訊從來沒有哪一天可以高枕無憂,始終擔心某天會被使用者拋棄。

這也可視為騰訊堅持“TO B”的情感理由——隨著《王者榮耀》巔峰期的倒計時,騰訊未來可能遭遇因社交及遊戲產品迭代帶來的震盪。

馬化騰沒有理由不明白。公開資料顯示,騰訊去年投資了多家“B端”企業,如快法務、活動行、銷售易等,基本覆蓋法務、活動、銷售等各個垂直細分領域。

騰訊20歲生日前夕,給了自己一個改變

宿敵又重逢

在昔日BAT三傑中百度已掉隊的情況下,騰訊和阿里的相愛相殺仍在持續。To B市場不可避免的一場鏖戰中,宿敵又重逢。

毫無疑問,在騰訊未來“TO B”的征程上,阿里巴巴將是最強悍的對手。“如果我們做不好‘TO B’業務,別人能做好,那我實在想不出一個理由。”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王建勳就說過這樣這樣自信滿滿的話。

2017年10月11日,“阿里巴巴達摩院達摩院”始動,探索在機器智慧、智聯網、金融科技等多個產業領域的可能性。同時,“1+100個雲棲小鎮”計劃開展,馬雲的目的很明確:繼續深入推動中小企業的智慧化、數字化轉型,保持並擴大“B端”業務的領跑者地位優勢。

近年來,阿里巴巴在“TO B”領域加大了投資力度。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阿里巴巴三大類投資專案中,“企業服務”排在“金融”、“電商”前頭,去年70多次的投資裡,“企業服務”領域的專案約有24個,佔比31%左右。

以人工智慧技術連線企業服務正是阿里巴巴的長項。去年11月29日,阿里巴巴1688平臺全面升級,正式打造八大數字商業基礎設施,包括:商家成長體系、資料體系、營銷體系、廣告體系、開放平臺、交易支付體系、物流體系、金融體系等,以幫助中小企業實現數字化的交易和營銷。

阿里巴巴最近一次在“TO B”領域對騰訊的壓制,莫過於釘釘對企業微信的階段性勝利。截至2018年3月,在釘釘平臺上進行智慧移動辦公的企業超過700萬家,個人使用者超過1億。與之對標的企業微信並未公開資料,也顯然尚未形成分庭抗衡的氣候。

與此同時 ,阿里巴巴的全方位“B端”生態已日趨豐滿。例如,阿里媽媽從支援性部門轉換為獨立事業部;阿里百川搭建起移動網際網路應用開發及商業化平臺;收購高德地圖和UC瀏覽器等。在企業應用層服務上,阿里旅行、淘寶聯盟、阿里大魚均有不俗表現。

但真正要讓阿里警醒的是,一旦擁有騰訊文件、公眾號、小程式、泛娛樂IP、人工智慧系統等良好“To B”底子的騰訊真正覺醒,將對B端的攻堅戰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時,戰局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毫無疑問,騰訊和阿里巴巴未來在“TO B”領域的真正一戰,在於

攀雲而上之戰

目前,國內雲端計算市場已進入爆發增長期。2017年下半年全國“用雲量”總量較上半年環比增長66.5%,年化增長率133.1% 。2018一季度增速再上臺階,較去年同期同比增長138.6%。

在“雲時代”,阿里雲無疑是當下的“頭號玩家”。據權威研究機構IDC釋出的《2017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調研結果》,阿里雲穩居首位,而騰訊雲目前位居第二。

根據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2019財年第一季度財報中,來自雲端計算業務的營收為46.98億元人民幣(約合7.10億美元),同比增長93%。創立於2009年的阿里雲,今時今日已涵蓋了多元化的行業和企業,包括消費、能源、金融、健康醫療、製造、多媒體、零售等行業,而受眾市場也正在用資料回饋阿里雲。目前,阿里雲CDN服務客戶超過24萬客戶,全中國網際網路三分之一的流量由阿里雲承擔,近七成內容通過阿里雲完成加速排程。

雖然在市場體量上與阿里雲有明顯差距,但騰訊雲近年來的增速非常驚人,近兩年來,騰訊雲始終保持了100%的增長。至今,騰訊雲已為超過百萬開發者提供服務,最近又開放包括計算機視覺、智慧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等25種AI服務,深入交通、電商、零售、醫療等領域,合作伙伴已經超過了6000家,並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騰訊的大生態體系正在和騰訊雲相互供氧。摩拜單車就是通過騰訊雲獲得一整套雲端與車載模組的通訊服務,其中包括解鎖、定位、計費等的實時資料傳輸,保證了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產品體驗。蔚來汽車與騰訊雲合作,將雲技術嫁接於傳統汽車行業中,構建智慧車聯網。

騰訊雲甚至改變了一些傳統行業的形態。百麗國際旗下深圳福田coco Park Nike店引入智慧零售解決方案,通過騰訊雲大資料應用中臺獲得品類優化和銷量預測,實現精準人貨洞察,大幅提升經營效率。在門店銷量及坪效方面,該店的客群畫像有效提升了門店女性SKU轉化率,實現女子區銷售額月環比增長接近40%。再有,必勝客聯合騰訊多個工具打造的智慧餐廳已在上海大寧開業,這些都是騰訊在To B領域開疆拓土的日漸積累。

最新IDC資料顯示,騰訊雲在遊戲類、電商類、資訊社交類、交通出行類公有云服務市場以及視訊雲流量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截至2017年底,騰訊雲的基礎設施已覆蓋全球21個地區,並在全球運營36個可用區,而阿里雲今年3月開放印度尼西亞為全球服務的第18個區域。

但其實在業內人士看來,雲服務乃至“TO B”領域的藍海仍相當廣闊,遠不到贏家通吃的地步。競爭和對峙會將長期持續下去。在新的組織架構下,過往尚未能充分釋放潛力的騰訊雲,能否在獨立成為事業群后,得到更多的資源傾注和戰略支援,尚待觀察。

既已提刀縱馬,勢必攀雲而上。對騰訊來說,這是下一個10年最廣闊的新徵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