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Android 十年之路: 主屏與導航

Android 十年之路: 主屏與導航

作者 / E.K. Chung, Android 與 Pixel 使用者體驗主設計師

今年是 Android 誕生 10 週年,我們認為是時候回顧一下過去,看看它的演變歷程了。很顯然,自 2008 年以來這個作業系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一年,《暮光之城》才剛上映,碧昂絲的《Single Ladies》還佔據著排行榜前列。

從最初開始,Android 就一直是強調創新和個性的強大平臺,今天也依然如此。團隊的重點關注目標之一就是簡潔,我們致力於讓使用者介面 (UI) 感覺更加現代化,更加平易近人。但這種簡潔並不意味著我們會在效能或功能方面有任何妥協。Android 作業系統通過在幕後更加努力地工作,幫助人們輕鬆完成任務,並將他們可能無法處理的複雜問題隱藏起來。這種簡潔在體驗中有三種表現形式。

第一,外觀和感受。例如,在早期,我們的圖示趨向擬物風格,也就是模仿實體世界中的事物。隨著人們對 Android 的逐步熟悉,圖示逐漸演變成更抽象、更簡明的形態。隨著系統功能的逐漸強大,Android 手機上的一些元素甚至消失了。

第二,互動。高度濃縮且具有一致性的 UI 外觀與手勢互動邏輯使得與介面的互動更加直觀和可預測。那些看起來相似的元素,表現起來也符合人們的預測。因此,即使是要去做之前從未做過的事情,也變得容易多了。

最後,人們完成工作的方式。這是我們近年來開始關注的內容。Android 已經進駐了 20 多億臺裝置,使用者可以訪問三百萬個以上的應用。有時,人們需要與多個應用進行互動才能完成某些任務。在這種情況下,簡明化意味著將內容和動作在恰當的時候直接帶給想要它們的人。這樣一來,人們就無需在多個應用之間來回切換,就可以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任務。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 Android 的部分歷史版本,看看我們是如何一步步做到今天的簡潔的。

起步: T-Mobile G1 (2008)

T-Mobile G1 開啟了 Android 時代。下拉通知從一開始就是 Android 的成功創新。雖然閱讀和管理通知這件事現在變得更加複雜了,但基本概念和手勢仍然和 10 年前保持一致。我們在首個版本中引入了很多令人興奮的功能,包括主螢幕 Widget 和可自定義介面等。

雖然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但也有一些事情讓人感到困惑。當時的系統使用了大量的實體按鈕並同時搭載了觸控式螢幕幕。通話、結束通話、返回主屏、後退、選單,這些功能都分別對應著獨立的實體按鈕,我們甚至還安裝了實體的鍵盤和軌跡球。在軌跡球/鍵盤和觸控式螢幕之間切換非常尷尬,並不一致的 UI 模式使其難以使用。因此,我們在下一個版本中加入了軟鍵盤來替代實體鍵盤。

優化: Ice Cream Sandwich (2011)

在 Ice Cream Sandwich 版本中,我們把實體導航按鈕變成了螢幕中的軟體按鈕,以便對使用體驗進行簡化和優化。這個版本帶來了全新的、連貫的視覺風格,更加有設計感。在應用切換時提供了類似卡片的 UI,此外還加入了統一的手勢,使用者可以通過輕輕橫掃來刪除最近的應用和通知。滑動手勢從誕生第一天起就將易用性作為重點,並在以後廣泛出現於其他 UI 系統和應用之中。

更明亮,更輕快: KitKat (2013)

藉助 KitKat,Android 的視覺語言變得更加明亮,更加開放,更加美觀。曾經作為主色調的黑色和藍色逐漸消失了,因為我們啟動了 “去藍色化” 工程 (de-bluing, 當時我們在這件事上投入了不少心力) 。我們轉而使用較淺的顏色,並提升了整個 UI 的透明度。這樣一來,系統的外觀就顯得現代多了。

Material Design: Lollipop (2014)

Lollipop 版本代表了 Android 迄今為止最雄心勃勃的 UX 轉型。Material Design 的加入讓整個系統的外觀煥然一新,所有的 Android 和其他 Google 產品都應用了這一風格。

對令人熟悉的觸感、光影進行抽象和運用,使得這個版本的系統看起來更加平易近人,更加友好。這個擁有很高一致性的系統統一了應用中的各種 UI 和互動模式,幫助使用者更輕鬆地使用他們的裝置。

優雅而簡潔的幾何形狀 (三角形、圓形和方形) 分別對應著 “返回、主螢幕和最近” 這三個常駐按鈕,這與注重線條描繪的圖示有著明顯的不同。當時很多人認為這是頗為冒險的一步,但是,我們有必要轉變審美觀念,這樣才能與最新趨勢保持一致,甚至有所超越。

迭代: Oreo (2017)

在 Oreo 版本,我們通過更加直觀精煉的佈局、更輕鬆的手勢和快速搜尋,繼續簡化 Android 體驗。

我們採用了特定的方法,讓所有圖示顯示為同一個形狀。主螢幕上充斥著不同形狀圖示大雜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顯示全部應用” 的按鈕被手勢取代: 只需在主螢幕向上滑動即可顯示所有應用。雖然這種做法在開發過程中曾經引起過爭議,但它最終受到了使用者的歡迎,因為向上滑動是一個廣受認可的手勢操作,它要比精確點選按鈕容易得多。

我們還將快速搜尋框移動到螢幕底部,這樣給人的感覺更自然,使用者輕鬆就可以點到它。將快速搜尋框移到底部還讓我們找到了一種在手機上進行導航的新方法: 在將搜尋功能緊密地整合到作業系統中之後,使用者可以快速找到他們想要的應用和內容。

我們釋出 Oreo 版本的目標是,讓 Android 更乾淨,更精緻,讓您的主螢幕在保留強大功能的同時,依然平易近人。

新的起點: Pie (2018)

在 Google I/O 2018 大會上,我們釋出了 P 版本——這代表了 Android 使用者體驗發展的最新一步,同時恰逢 Android 誕生10週年。

我們使用手機的方式已經變了。更多應用 (以及 Google Assistant 等服務) 的登場讓我們可以做到更多事情。我們完成任務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現在,“與朋友一起規劃晚間活動” 這樣一件 “簡單的事情” 卻往往需要我們在多個應用之間反覆切換才能完成。我們推出 Android P ,以使用者為中心,將使用者想要的一切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在新的系統 UI 中,主要功能——返回和主屏——仍然使用大家熟悉且普遍理解的按鈕。我們將 Overview 和 All apps 這兩個指令整合到了一個更智慧的操作中: 使用者從螢幕底部向上滑動即可訪問。

這個用於顯示所有應用的向上滑動手勢現在可以在任何應用中執行,可以顯示您最近使用的應用,可能接下來會啟動的應用,當然還有包含所有應用的列表。無論您正在尋找哪個應用,都只需要輕輕一掃就能找到,無需返回主螢幕。

現有的向下滑動手勢可以對 Notifications 和 Quick Settings 生效,而輕掃操作在不妨礙既有手勢的基礎上,提供了一種有益的補充。通過這兩種常見的手勢,我們隨時都可以進行最常用的操作。

在全新 Overview 的幫助下,您可以檢視和訪問最近使用過的應用中的內容。您可以向上滑動並快速檢視每個應用,然後對內容進行操作,例如快速查詢朋友推薦的餐廳,或複製應用推薦的餐廳名稱,並將其發回給朋友。這就讓多工處理和任務切換變得非常容易。

我們不僅致力於讓使用者能夠更快地啟動和切換應用,還可以通過機器學習來預測使用者想要的操作,即 App Actions。另外,Slices 則進一步打破了 “必須完整下載應用” 的框架,可以在更豐富的場景中,如 Google Search 和 Assistant 中,給使用者提供剛好合適的內容和對應的控制元件。

△ 當您向上滑動檢視所有應用時,就可以看到 App Actions,這樣您就可以快速進行操作。Slices 在使用者最需要的時候為他們帶來豐富的、最具相關性的內容和功能。通過直接在作業系統的應用中顯示較為深層的功能,Android 變得更加高效,更易於使用。

Android 9 Pie 中有許多出色的設計更新和功能,由於篇幅所限我們無法在此一一分享,您可以從我們往期釋出的文章中瞭解更多。希望您會像我們一樣,對這個誕生於 Android 十週年的版本感到興奮。

我們正在走向下一個 10 年,對於 Android 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我們也期待著開發者們在陪伴了我們一個 10 年後,繼續在下一個 10 年創造出新的輝煌!

點選這裡下載 "Android 9 Pie 開發者手冊"和 "Android 9 Pie 常見問題及相容性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