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做AI+癌症診斷,巨頭們的“小算盤”依然變現難

做AI+癌症診斷,巨頭們的“小算盤”依然變現難

文 | 顏璇

來源 | 智慧相對論(ID:aixdlun)

回顧近期智慧醫療領域的新聞,巨頭們的動作不斷。

去年7月,阿里釋出“DoctorYou”AI系統,主要應用於醫學影像診斷;去年8月,騰訊釋出AI醫學影像產品“覓影”,用於早期癌症診斷;今年9月,英特爾技術團隊釋出AI全週期健康管理系統,幫助提升乳腺癌篩查的檢測精度和效率;不到一個月,谷歌又開發出了一種名為“淋巴結助手”的AI系統,採用癌症檢測演算法,能夠自動評估淋巴結活檢……

在梳理了巨頭們的AI醫療產品後,智慧相對論(ID:aixdlun)發現,“癌症診斷”成為了眾多產品的一個共同點。在過去的一年裡,BAT、谷歌、微軟、蘋果等科技企業均不遺餘力地佈局AI+醫療,而他們的第一步都十分有默契地選擇了“癌症診斷”。

為什麼“癌症診斷”成為了巨頭們的“寵兒“呢?

外在驅動:時代的“號召”

資本永遠是趨利的,廣闊的市場空間,強有力的社會和技術保障,這些由外部環境帶來的優勢將會是AI+癌症診斷強大的背後支撐力。

1.有需求

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工業化和城市化帶來的環境汙染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使得我國居民的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提高,惡性腫瘤已經成為我國居民的“頭號殺手”,死亡比例在25%以上。

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每十萬人中有264人患癌,一生中22%的概率患癌症;每年每十萬人有192人患癌死亡。

另一方面,2018年,很多行業都默契地提及了“消費升級”這一趨勢,而放在醫療行業,“消費升級”的現象也同樣存在,未來的患者消費趨勢之一將會是加強腫瘤早期檢測和管理,人們的早期篩查意識會提高。

與人們迫切意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醫院裡篩查癌症主要是通過化驗血腫瘤指標及B超、CT、MRI、PET-CT等,檢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高,因此,社會上也呼籲更有效的早期篩查癌症的新技術和新方法。

2.有條件

首先,癌症治療支付方的增加給癌症AI產品市場帶來利好。目前,大多數惡性腫瘤都包含在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從村合作醫療等不同種類醫保的報銷專案範圍內。2012年,國家基藥目錄首次增補抗腫瘤藥,包括2個輔助用藥在內的26個化藥以及1箇中藥已經被納入大病醫療保險基金支付範圍。農村醫療保障在2014年也開始向大病醫療轉移,肺癌、胃癌等20種疾病治療全部納入大病醫保範疇。

除了醫保,還有商業保險,2012年以來,國內癌症保險在多種因素的共同合力下,呈現強進的市場增長趨勢。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人身險產品聯盟老年防癌疾病保險分析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6月底,老年防癌疾病保險的累計參加人數超過144萬人,保費收入超過31億元,共計為市場提供超過1560億元癌症保障。

其次,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廣泛使用能夠加持癌症AI產品。不論是抖音、快手等短視訊的崛起,還是微信表情包的泛濫,毋庸置疑的是,人類社會已經進入視覺資訊的大資料時代。視覺技術也被認為是推動當前經濟進步的革命性技術,它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包括人臉識別、自動駕駛、安防監控、工業檢測、美圖、醫學影像等等。

在各種視覺資料的推動下,計算機視覺技術結合網際網路,能夠與醫療服務不斷深入交叉融合,逐步形成一種新的前端變革形態,尤其是基於特徵選擇的機器學習技術,能夠基於多尺度變換空間的特徵提取海量特徵,進而提升癌症的診斷效果。

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流程圖

圖片來源:《卷積神經網路和遷移學習在癌症影像分析中的研究》餘紹德

內在驅動:巨頭的“小算盤”

1.AI+癌症診斷,其實是為了最大程度符合社會期待。

在大眾的認知中,“癌症”基本等於“死亡”(事實並非如此),抗癌就是在與死神作鬥爭,而在人與“神”的戰鬥中,但凡有一個產品能夠為人們哪怕加持一個小小的光環,這個產品都會被給予無限讚譽。

另外,中國腫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30%左右,遠遠落後於美國和日本的60%,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於癌症防治的期待值並不高,與之相關的技術產品也難以得到人們全身心的信任和依賴,在人們眼裡,癌症診斷的AI產品做得不好是十分正常的,畢竟人類醫生的能力也十分有限。

所以,新技術的一點點進步可能都會得到人們積極的反饋,這就相當於一個考試總是得30分的學生,突然夠到了及格線,即便不是最優秀的,但家長依舊會感到欣慰。這也是為什麼眾多AI產品不斷強調自己的正確率高於人類診斷的原因。

2.“下注”癌症診斷,其實是為醫學影像診斷的降維攻擊打基礎。

醫學影像診斷是醫療的重要基礎,是臨床資料中最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醫學影像分兩個部分,一個是醫學成像,也就是影象重建,利用AI實現少劑量成像,快速成像等。另一個是影像分析,也就是通過影象智慧識別技術較大程度降低醫生工作量。

巨頭搶佔癌症診斷的賽道,其實是採用了“擒賊先擒王”的計策。將人工智慧技術用於癌症診斷中,是因為癌症種類多,病理複雜,能夠整合更多的影像分析資料,讓產品“學習”專家醫生的醫療知識,模擬醫生的思維和診斷推理。癌症的防治難度眾所周知,僅僅從公眾認知來看,如果癌症檢測演算法的準確率足夠高,那其他疾病診斷是不是也不在話下呢?如果AI產品能以癌症為入口,進入整個醫療輔助診斷領域,患者們也將擁有更多的治療選擇。

變現困難,AI+癌症診斷還需要更多耐心

巨頭們的想象都很美好,但“打臉”總是來得太快。IBM的沃森健康系統即便擁有了完善的腫瘤系統,但在與知名腫瘤專科醫院MD Anderson合作中也摔了個跟頭——沃森在2012年與MD Anderson簽署協議,共同開發“腫瘤專家顧問”(Oncology Expert Advisor),僅四年後,德州大學審計辦公室對該專案出具48頁審計報告,終止了繼續合作。

終止合作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因素是“腫瘤專家顧問”難以成功推廣到其他醫院,即便MD Anderson在整個專案上花費了六千兩百萬美元。理想和現實總是有著太多差距,變現困難成為現如今AI癌症產品的難題。這還只是醫院“大虧本”,如果放在國內,這六千兩百萬美元恐怕就是巨頭們要支付的賬單了。

探究其中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在醫療的支付領域,我們上文中也提到,保險機構正在加強對患者的保障,但這種保障實質上制約了醫療機構的發展,醫療機構的營收取決於保險的賠付規則而非患者自費費用,這也就決定了醫療機構難以找尋有效的C端盈利方式和營銷手段,也就制約了醫療機構中產品和技術的更新迭代。

另一方面,AI尚屬新興領域,入駐醫療機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本的投入,但醫院的公益性決定了其需要面臨長期的虧損,這種特性要求企業不能有太強的退出期限,在產品落地的過程中,需要長期戰略資本,而這種長期的消耗也導致巨頭們在此領域頻頻受挫。

結論:

“癌症”,這兩個字眼實在太過無情和可怖,所以,當巨頭們紛紛入局AI+癌症診斷,其實是一件大家喜聞樂見的好事——如果企業能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本積累做出好的醫療產品,不僅形成了好的品牌的認知,更是為眾多被病魔纏身的患者們帶來一些生活的希望。

【完】

智慧相對論(微信id:aixdlun):深挖人工智慧這口井,評出鹹淡,講出黑白,道出vb深淺。重點關注領域:AI+醫療、機器人、智慧駕駛、AI+硬體、物聯網、AI+金融、AI+安全、AR/VR、開發者以及背後的晶片、演算法、人機互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