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後感】月亮與六便士 毛姆

【讀後感】月亮與六便士 毛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蠻有意思的,這樣好像這個人物真實存在一般。將自身作為小說世界裡的一個實體親歷者來敘述,與小說中主人公及其相關的人進行接觸,並轉述。

小說中的一些摘錄:

  1. 兼有執迷者的一意孤行和使徒的凶狠蠻橫。
  2. 渴望認可大概是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本能。
  3. 不過是男人的愛憐和生活的安逸引起的女性反應,而大多數女人將其誤認為愛情。這是一種可以被任何物件機器的被動的感情,就像藤蔓可以攀附在任何樹木上一樣。當它促使姑娘嫁給追求者,一心以為愛情將隨著婚姻而來,世俗之見也承認了它的力量。它是一種情感,其構成不外乎為衣食無憂而滿足,為擁有財產而得意,為被人需要而快樂,為丈夫孩子而欣喜,只是出於可愛的虛榮,女人們才將其視為精神價值。它是一種無力於抵禦激情的情感。---是這樣的嗎?
  4. 作家更關心的是瞭解而非評判。
  5. 也許,我們是看重自己對他人的作用的,這種力量由他人對我們見解的態度體現,我們憎惡那些自己對其不具備這種影響的人。
  6. 有的人生在某地不得其所。偶然性把他們拋到一定的環境中,而他們卻總是思念著一個自己都不知道處於何處的家鄉。處於唯一熟悉的環境裡,他們依然形單影隻。有時人偶至一地,會神祕地感到自己屬於此處。這裡是他尋找的家園,他於是在從未見過的場所、從不認識的人們中間安頓下來,就好像這些都是他生來熟稔的一樣。他在這裡終於找到了安寧。

我想要成為這樣的人,但是沒有個事兒,能讓我這麼瘋這麼瘋。可是斯特里克蘭這種狂熱的追求,貌似不像是“追求”,而是一種宣洩?一種急於表達的,時不待我的宣洩?不同於性慾那種狂野的宣洩,而是想要表達出事物的本質?宇宙間的真諦?從零到一的創造?原始的直觀的感受?不是社會規則的、不是拘束於條條框框的?而是扭曲的、濃墨重彩的、光怪陸離的?

無論他靈魂深處,超越他意志的那股力量是什麼,我還是崇敬它、敬畏它。因為它是超越了物質的,它控制著斯特里克蘭的肉體,好像是藉助著他有限的大腦神經元和沾滿塗料的雙手,努力傳達著什麼,好似一隻猛獸在拼命地衝撞著緊繃地快要斷裂的絲網。並在最後斯特里克蘭肉體腐敗衰爛之際,伴隨著一陣神聖的吼叫聲,衝破了禁錮,創造瞭如伊甸園般的創造性壁畫。這等乃神蹟,斯特里克蘭懂得,所以他才讓它的妻子將其一把火燒燬,不能夠讓這等神蹟被這世俗所玷汙。

還有令人動容的有:施特勒夫的堅信與堅持,塔希提島那種給來者安寧的感覺,船長的放手一搏,人們對美的感覺(不是那種聽從於輿論、規則、循規蹈矩鑑賞的美,是那種直觀的、帶有衝擊的美)。

諷刺的是,友人未能低價購得他畫作的懊悔;原妻子的粉飾、恭敬兮兮地對聖經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