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2018年雲端計算行業展望

2018年雲端計算行業展望

0?wxfrom=5&wx_lazy=1

?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 前言 ----

五年前我偶然瞭解了雲端計算這個概念,然後我就把IT技術文章都刪了,發了一篇關於雲端計算文章,文章中原文是“雲端計算會在短則五年、長則十年的時間裡將大部分運維的飯碗搶走。”。

五年過去了,我從業務運維一步步轉行去做雲端計算,無論是售前、產品、設計、實施、售後都做了一遍,我對行業的判斷對了,無論是收入、見識還是能力都在快速增長。

前段時間我寫過七篇,現在我寫這篇未來展望,樂觀的看這個充滿希望的行業。

---- 第一時代大幕剛剛拉開 ----

歷史和現狀總是藕斷絲連,如果用《三國》形容雲端計算行業,那前奏剛剛結束,大戲還沒開場,正是黃巾軍將要被平定,天下諸侯自立為王的階段,一董二袁嶄露頭角,曹操劉備還沒登場。

首先看誰是黃巾軍?那些OpenStack創業廠商。他們衣衫襤褸陣型混亂,但對舊秩序有無窮盡的破壞力,經過這批廠商的教育開拓,每個客戶都認可了雲端計算,且客戶將期望值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然後這批廠商該招安的都招安了,該消失的也在消失。

然後看天下諸侯,縱然現在有一二三名,但從第一名到第十名都能業績翻倍,說明行業還遠未飽和競爭。現在的曹操袁紹等人只是西園八校尉,離封侯稱王還早,擴軍搶地盤的速度還可以繼續提升。

漢末是機會主義者的舞臺,敢造反敢扛事就是一方諸侯,但三國時代的整合兼併考驗的是人才和資源。現在雲端計算廠商只要不是過分作死就能業績翻番,搶到的新單永遠比丟到的舊單更多,所以很多流寇和投機分子也在做雲端計算,而資源整合更多是吃老本依賴母公司資源。

什麼時候雲端計算進入白熱化競爭哪?歷史書上給我們類似的答案,小山頭逐漸被兼併,比如說第五雲和第八雲合併,第四雲被第一雲擠垮;人才逐漸向大軍閥匯聚,曹孫劉都開始招賢納士,而不是隻能依靠家兵家將,那些山賊流寇被洗出牌局;大軍閥控制了旗下的資源,而不是世家大族的傀儡,類似於曹操在荊州取代劉表,劉備在益州取代劉璋。等到某雲宣佈旗下軟體都依附於雲平臺進行售賣,某雲宣佈能用雲使用者給生態兄弟們帶來了引流增長,這個時候雲端計算才會是各集團的核心競爭力。

到這個階段需要幾年?我認為是三年開始,五年定局。現在各大集團推出的雲端計算業務,目的主要是拉集團股價,吃集團內的存貨還能吃一兩年;失血過多的公司可以自控止血退出價格戰,靠當前的營收完全可以繼續扛兩年;海量的新使用者仍然在跳坑上雲,自然增長的趨勢也能持續三年。被資本催熟的業務普遍都會早衰,團購大戰、外賣大戰、打車大戰都讓我們看到了資本拋棄業務的速度極快,三年後雲端計算不能拿來給資本畫餅了,一些只能燒錢的雲端計算公司都會被合併和售賣。

但云計算本質上是企業服務,並不會出現一家通吃的情況,那些能夠自給自足的雲端計算公司,完全可以像韓遂、公孫康、孟獲一樣割據幾十年。當Oracle在資料庫領域雄霸天下的時候,DB2SqlServerMysqlMongodb只是掙得沒那麼舒服而已,他們並沒有被擠死,類似的例子還有企業級作業系統軟體、企業級諮詢服務、企業級硬體供應商等等。雲端計算是企業服務,企業服務從未出現過一家通吃的先例,拿個人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習慣套到企業客戶身上是不科學的。

---- 第二一個雲行業半個IT ----

雲端計算行業的夢想上限是替換掉整個IT行業中所有的後端環節,整個IT業一半的產值都會歸屬到雲端計算公司。

什麼叫“所有的後端環節”,就是除了直面客戶、直面業務邏輯的那一部分工作之外,其他的環節全部融入雲端計算平臺之中。

舊的IT勢力在享受行業的自然增長,優質IDC仍然供不應求,工程師們仍然很好找工作。但這只是一次迴光返照,每個客戶都期望用IT技術促使業務進化,而云計算又降低了IT入門門檻;以前是兩個玩家搶三個專案,現在雖然多了五個雲端計算玩家,但現在可以搶的有三十個專案。

我們可以列一大堆要被革命的物件,他們的地盤是雲廠商拓展的目標,他們的遺產就是雲廠商的盛宴。

  1. 硬體廠商,無論是用雲主機還是租物理機,還是自建私有云,客戶都不會和伺服器廠商直接打交道了,硬體廠商只能掙辛苦錢。

  2. IDC廠商,IDC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是電和網,各地政府引入雲端計算基地會解決電的問題,固網壟斷也越來越鬆動了。

  3. 運維技術人員,我知道雲平臺的系統蠢、網路抖、資料庫也慢,但多買點記憶體比多招個人更合算,修鞋補鍋鐘錶匠的手藝就是要失傳的。

  4. 架構技術人員,當程式設計師呼叫雲平臺提供的SDK時,誰還記得那些精雕細琢的基礎類庫和容錯架構?比如說用物件儲存,公司就不需要做儲存架構設計了,縱然要做多雲冗餘備份等機制,但這些工作量已經很低很小了。

  5. 基礎軟體廠商,無論是作業系統、資料庫、java容器、佇列服務,這些軟體廠商依賴的運維和架構師群體消失以後,就算免費供給客戶也沒人會用了。雲平臺作為強勢整合商,會一點點把這些軟體的利潤榨乾。

  6. 系統整合商,雲平臺整合能力的日益增強,系統整合商逐漸就變成銷售代理商了。

每個客戶的IT投入是相對固定的,上面六大類群體的慷慨讓利,足以讓雲端計算行業吃下半個IT業的營收和利潤。 

---- 第三. PaaS雲是未來 ----

IaaS雲只是一個資源轉售的生意,PaaS雲代表了雲端計算的未來,PaaS雲的優勢濃縮成一個詞就是——按需付費。

PaaS雲徹底降低企業人力成本,選擇用雲主機只是省掉了扎網線的人力,但選擇物件儲存省掉的是儲存架構師。

雲端計算使用者越來越聰明,跟防賊一樣防備雲平臺偷窺資料,但客戶的用量資訊總要讓雲平臺看到,否則怎麼計費。

PaaS雲易於切換的好處是逼著雲廠商提高服務品質,CDN就是最好的例子。

PaaS雲推廣的難度在於改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對於偏門深晦的技術用PaaS最容易,對於通用技術的替換最難。比如說客戶很願意使用IM工具的SDK,但讓客戶用 Serverless 改變開發流程很難。

雲端計算行業要全面推廣PaaS雲,就是要用更便利的雲服務去把客戶的程式設計師養的越來越只關注業務邏輯;當客戶招不到做底層支撐邏輯的程式設計師之後,客戶的技術團隊就只有上PaaS雲這一條路了。

       談到PaaS雲總有人拿容器技術來渾水摸魚,但容器雲本質上還是IaaS雲,或者是PaaS雲的一個底層支撐技術。

      我也不喜歡談SaaS雲,SaaS服務一直就存在,不能說名字裡掛個“雲”字,就真變成雲服務了。 

---- 第四從業者的更新變化 ----

       客戶的程式設計師要一代代變化世代更替,而云計算公司的從業人員也在更新換代。新技術剛出現的時候,研發和產品最重要,而技術走向成熟穩定以後,銷售和售前更重要。

技術支撐團隊會逐漸平庸化但越來越可靠,現在的新技術弄潮兒會轉場去做更新的技術,有友商競爭和襯托,留下的員工只能把功能做全穩定性做好。

產品經理是長期看衰的,因為雲端計算平臺是個軟體服務公司而非網際網路公司,正常的產品迭代速度是填不滿產品經理的工作週報的。

前端銷售團隊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客戶鐵定要上雲,而平臺和產品越來越雷同了;關係過硬的銷售可以帶著使用者換廠商,而普通銷售會快速走向失業。

售前隨著銷售的強化變得更重要了,而隨著產品的標準化也可以減輕對後端團隊的依賴。

隨著高科技的光環褪去,各個雲端計算平臺的從業者會越來越像傳統的軟體和整合商。現在各個雲平臺不用做太多新產品,而是重點做好支撐體系,如果有強勢銷售跳槽來貴司,公司的支撐體系能讓他們無顧慮的做單嗎?

---- 後記 ----

亂世開始總是英雄輩出的時代,但天下大勢也是分久必合,雲廠商雖然不會合併成一家,但相互之間也會越來越減少競爭,逐漸走向成熟。

這種成熟不會給從業者帶來高薪和榮耀,但對整個社會來說是降低IT持有成本的好事。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雲行業只有用物美價廉的IT服務才能回饋整個社會。

更多相關文章閱讀

2018年,GOPS 全球運維大會第一站:深圳站

—— AIOps 風向標

?wx_fmt=jpeg

長按二維碼,進入官網報名,大會早鳥價倒計時1個月

3人以上團購優惠請聯絡劉靜:130 2108 2989

?wx_fmt=png

商務合作請聯絡劉欣:158 0111 5386

瞭解大會詳情、請點選“閱讀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