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主題模型TopicModel:主題模型LDA的應用

主題模型TopicModel:主題模型LDA的應用

主題模型LDA的應用

拿到這些topic後繼續後面的這些應用怎麼做呢:
除了推斷出這些主題,LDA還可以推斷每篇文章在主題上的分佈。例如,X文章大概有60%在討論“空間探索”,30%關於“電腦”,10%關於其他主題。

這些主題分佈可以有多種用途:
聚類: 主題是聚類中心,文章和多個類簇(主題)關聯。聚類對整理和總結文章集合很有幫助。參看Blei教授和Lafferty教授對於Science雜誌的文章生成的總結。點選一個主題,看到該主題下一系列文章。
特徵生成:LDA可以生成特徵供其他機器學習演算法使用。如前所述,LDA為每一篇文章推斷一個主題分佈;K個主題即是K個數值特徵。這些特徵可以被用在像邏輯迴歸或者決策樹這樣的演算法中用於預測任務。
降維:每篇文章在主題上的分佈提供了一個文章的簡潔總結。在這個降維了的特徵空間中進行文章比較,比在原始的詞彙的特徵空間中更有意義。

排序:The very best ways to sort large databases of unstructured text is to use a technique called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

應用於推薦系統

在使用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計算物品的內容相似度時,我們可以先計算出物品在話題上的分佈,然後利用兩個物品的話題分佈計算物品的相似度。比如,如果兩個物品的話題分佈相似,則認為兩個物品具有較高的相似度,反之則認為兩個物品的相似度較低。計算分佈的相似度可以利用KL散度來計算:
DKL(p||q)=∑i∈Xp(i)ln(p(i)/q(i),其中p和q是兩個分佈,KL散度越大說明分佈的相似度越低。

隱語義模型LFM和LSI,LDA,Topic Model其實都屬於隱含語義分析技術,是一類概念,他們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找出潛在的主題或分類。這些技術一開始都是在文字挖掘領域中提出來的,近些年它們也被不斷應用到其他領域中,並得到了不錯的應用效果。比如,在推薦系統中它能夠基於使用者的行為對item進行自動聚類,也就是把item劃分到不同類別/主題,這些主題/類別可以理解為使用者的興趣。

對於一個使用者來說,他們可能有不同的興趣。就以作者舉的豆瓣書單的例子來說,使用者A會關注數學,歷史,計算機方面的書,使用者B喜歡機器學習,程式語言,離散數學方面的書, 使用者C喜歡大師Knuth, Jiawei Han等人的著作。那我們在推薦的時候,肯定是向用戶推薦他感興趣的類別下的圖書。那麼前提是我們要對所有item(圖書)進行分類。那如何分呢?大家注意到沒有,分類標準這個東西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使用者的想法都不一樣。拿B使用者來說,他喜歡的三個類別其實都可以算作是計算機方面的書籍,也就是說B的分類粒度要比A小;拿離散數學來講,他既可以算作數學,也可當做計算機方面的類別,也就是說有些item不能簡單的將其劃歸到確定的單一類別;拿C使用者來說,他傾向的是書的作者,只看某幾個特定作者的書,那麼跟A,B相比它的分類角度就完全不同了。

顯然我們不能靠由單個人(編輯)或team的主觀想法建立起來的分類標準對整個平臺使用者喜好進行標準化。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1. 我們在可見的使用者書單中歸結出3個類別,不等於該使用者就只喜歡這3類,對其他類別的書就一點興趣也沒有。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了解使用者對於所有類別的興趣度。
  2. 對於一個給定的類來說,我們需要確定這個類中每本書屬於該類別的權重。權重有助於我們確定該推薦哪些書給使用者。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LFM是如何解決上面的問題的?對於一個給定的使用者行為資料集(資料集包含的是所有的user, 所有的item,以及每個user有過行為的item列表),使用LFM對其建模後,我們可以得到如下圖所示的模型:(假設資料集中有3個user, 4個item, LFM建模的分類數為4) R矩陣是user-item矩陣,矩陣值Rij表示的是user i 對item j的興趣度,這正是我們要求的值。對於一個user來說,當計算出他對所有item的興趣度後,就可以進行排序並作出推薦。LFM演算法從資料集中抽取出若干主題,作為user和item之間連線的橋樑,將R矩陣表示為P矩陣和Q矩陣相乘。其中P矩陣是user-class矩陣,矩陣值Pij表示的是user i對class j的興趣度;Q矩陣式class-item矩陣,矩陣值Qij表示的是item j在class i中的權重,權重越高越能作為該類的代表。所以LFM根據如下公式來計算使用者U對物品I的興趣度
我們發現使用LFM後, 
  1. 我們不需要關心分類的角度,結果都是基於使用者行為統計自動聚類的,全憑資料自己說了算。
  2. 不需要關心分類粒度的問題,通過設定LFM的最終分類數就可控制粒度,分類數越大,粒度約細。
  3. 對於一個item,並不是明確的劃分到某一類,而是計算其屬於每一類的概率,是一種標準的軟分類。
  4. 對於一個user,我們可以得到他對於每一類的興趣度,而不是隻關心可見列表中的那幾個類。
  5. 對於每一個class,我們可以得到類中每個item的權重,越能代表這個類的item,權重越高。

那麼,接下去的問題就是如何計算矩陣P和矩陣Q中引數值。一般做法就是最優化損失函式來求引數。在定義損失函式之前,我們需要準備一下資料集並對興趣度的取值做一說明。


資料集應該包含所有的user和他們有過行為的(也就是喜歡)的item。所有的這些item構成了一個item全集。對於每個user來說,我們把他有過行為的item稱為正樣本,規定興趣度RUI=1,此外我們還需要從item全集中隨機抽樣,選取與正樣本數量相當的樣本作為負樣本,規定興趣度為RUI=0。因此,興趣的取值範圍為[0,1]。


取樣之後原有的資料集得到擴充,得到一個新的user-item集K={(U,I)},其中如果(U,I)是正樣本,則RUI=1,否則RUI=0。損失函式如下所示:
上式中的是用來防止過擬合的正則化項,λ需要根據具體應用場景反覆實驗得到。損失函式的優化使用隨機梯度下降演算法:
  1. 通過求引數PUK和QKI的偏導確定最快的下降方向;

  1. 迭代計算不斷優化引數(迭代次數事先人為設定),直到引數收斂。


其中,α是學習速率,α越大,迭代下降的越快。α和λ一樣,也需要根據實際的應用場景反覆實驗得到。本書中,作者在MovieLens資料集上進行實驗,他取分類數F=100,α=0.02,λ=0.01。
               【注意】:書中在上面四個式子中都缺少了


綜上所述,執行LFM需要:
  1. 根據資料集初始化P和Q矩陣(這是我暫時沒有弄懂的地方,這個初始化過程到底是怎麼樣進行的,還懇請各位童鞋予以賜教。)
  2. 確定4個引數:分類數F,迭代次數N,學習速率α,正則化引數λ。

LFM的虛擬碼可以表示如下:

  1. def LFM(user_items, F, N, alpha, lambda):  
  2.     #初始化P,Q矩陣  
  3.     [P, Q] = InitModel(user_items, F)  
  4.     #開始迭代  
  5.     For step in range(0, N):  
  6.         #從資料集中依次取出user以及該user喜歡的iterms集  
  7.         for user, items in user_item.iterms():  
  8.             #隨機抽樣,為user抽取與items數量相當的負樣本,並將正負樣本合併,用於優化計算  
  9.             samples = RandSelectNegativeSamples(items)  
  10.             #依次獲取item和user對該item的興趣度  
  11.             for item, rui in samples.items():  
  12.                 #根據當前引數計算誤差  
  13.                 eui = eui - Predict(user, item)  
  14.                 #優化引數  
  15.                 for f in range(0, F):  
  16.                     P[user][f] += alpha * (eui * Q[f][item] - lambda * P[user][f])  
  17.                     Q[f][item] += alpha * (eui * P[user][f] - lambda * Q[f][item])  
  18.         #每次迭代完後,都要降低學習速率。一開始的時候由於離最優值相差甚遠,因此快速下降;  
  19.         #當優化到一定程度後,就需要放慢學習速率,慢慢的接近最優值。  
  20.         alpha *= 0.9  
當估算出P和Q矩陣後,我們就可以使用(*)式計算使用者U對各個item的興趣度值,並將興趣度值最高的N個iterm(即TOP N)推薦給使用者。
總結來說,LFM具有成熟的理論基礎,它是一個純種的學習演算法,通過最優化理論來優化指定的引數,建立最優的模型。

LDA主題模型用於BUG修復人推薦

from:http://blog.csdn.net/pipisorry/article/details/45665779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