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delphi真的窮途末路了! 不變程式設計師的苦難和熱愛的精神。

delphi真的窮途末路了! 不變程式設計師的苦難和熱愛的精神。

“很多公司都叫Micro或者soft什麼的。我們要起一個與眾不同的名字。”上世紀80年代,Borland 公司創始人菲利普·卡恩(Philippe Kahn)語氣中帶著對微軟(Microsoft)的譏諷,這樣介紹自己公司名字的由來。

卡恩起初把公司命名為MIT(Market in time),意思是及時佔領市場,可這也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縮寫。麻省理工學院的律師很快就對卡恩說:“嘿,先生,您的公司不能用這個名字,那是我們的校名。”於是卡恩將公司名字改為Borland。

微軟把使用者未經授權的拷貝行為稱為盜版行為,而卡恩則將微軟這樣通過高價牟取暴利的軟體公司稱為“海盜”。

快速崛起的“野人” 

 

“對於‘野人’來說,他們的麻煩在於胃口太大。他們會坐在餐桌旁,從半熟的後腿上撕下一塊肉,不經細嚼就迅速吞掉。”作家Merrill R.Chapman曾把早年的Borland比作野人,強悍而又行事不羈。

1982年,手持旅遊簽證、懷揣2000美元的卡恩從法國巴黎來到美國。買完機票後,卡恩的錢已所剩無幾,他只好租住在一個車庫小閣間。後來他去惠普公司應聘,由於沒有綠卡而沒得到那份工作。卡恩只好橫下心來自己開公司,丹麥人安德斯(Anders Hejlsberg)成為其早期重要的僱員,他們合作開發了Turbo Pascal編譯器軟體。

1983年的一天,產品已經開發完成,安德斯發現自己的老闆卡恩沒錢在他們看好的《Byte》雜誌上做廣告後有些焦急。但卡恩告訴他沒問題。公司隨後邀請《Byte》雜誌派人來洽談廣告合作事宜。客人上門後,Borland的職員熱情地招呼他坐下,說老闆正在談一個專案,一會兒就出來親自和他會晤。隨後Borland的 職員給客人演示公司新開發的軟體。《Byte》的業務代表被軟體效能所震撼,他希望Borland能把廣告重點投放在《Byte》上。Borland職員謹慎地說,這要待老闆卡恩來定。

這時,從卡恩辦公室虛掩的門縫中,傳來了卡恩和另外一家雜誌就廣告投放問題的對話。《Byte》的業務代表隨機應變,在隨後與卡恩的洽談中表示,如果Borland肯選擇在《Byte》上投放廣告的話,可以不必先預付款。卡恩“矜持”地答應了。

多年以後,有媒體披露,另外那家雜誌的廣告代表是Borland的一名職員扮演的,這一切都是卡恩演給《Byte》的業務代表看的。

卡恩想在1983年秋季計算機分銷商大展上故技重施。卡恩說:“我還是用上次對付《Byte》的計謀向謝利·阿德爾森(展會負責人)下套,可他根本就不予理睬。”當時阿德爾森一臉不屑地對卡恩說:“先生,我想您的產品新聞釋出會最好改在麥當勞餐廳舉行,他們一定可以滿足您的需求。”而卡恩還真的照阿德爾森的“建議”辦了釋出會,結果還不錯。

後來,Borland的廣告在《Byte》上刊登出來了,程式開發員安德斯看後傻眼了:這套他辛辛苦苦開發出來的、當時領先的程式,卡恩給它的定價竟然只有49.95美元。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軟體的定價都比較高,而且能夠開發編譯器軟體的程式設計師不多,程式設計師的待遇優厚。卡恩曾和安德斯約定,產品售出後,將按一定的比例給安德斯提成。安德斯曾想像他開發的軟體定價會達到數百美元,而卡恩竟然瞞著他搞了個低價大傾銷。安德斯恨恨地說,他那最好的軟體被一個白痴拿去銷售了。

但是,卡恩的低價策略取得了驚人的效果,訂單像雪花一樣湧來。Borland一舉成名。

隨後,Borland系列產品連續走紅,公司收入日進斗金。1986年7月 ,Borland成為上市公司。也許就是從這時起,快速長大的Borland進入了微軟的準星中。卡恩能言善辯,引經據典,經常在媒體面前釋出刺激比爾·蓋茨的言論。微軟被激怒了。作為迴應,微軟的一個產品研發小組成員集體穿起了印有“刪除菲利普”的T恤衫。

蓋完大樓後自挖牆角

“面對軟體界最大的青蛙(dBASE),這個法國人野性大發,試圖吞下任何文明人都認為非常難吃的兩棲動物,以至於被噎死。”作家Merrill R.Chapman曾這樣調侃Borland併購Ashton-Tate公司事件。

上世紀80年代中期,Borland正大步向前的時候,微軟公司曾對它進行了一場中等規模的狙擊。當時Borland想牽頭制定一套TSR技術標準,但微軟公司站出來說這沒有必要。結果沒有哪家公司想捋虎鬚,大家一鬨而散。

此時,軟體市場對於Borland和微軟公司來說,有待開拓的領域實在太廣闊了,雙方發生正面衝突的領域比較少。在微軟用1.73億美元收購Fox Software公司進軍資料庫市場時,Borland花了4.4億美元購買了Ashton-Tate公司,其中包括其dBASE資料庫產品。

1991年,在Borland接管Ashton-Tate公司那天,卡恩特地飛赴Ashton-Tate公司總部,以便能夠親眼看到正式成交的那一刻Ashton-Tate公司的標誌從大樓上取下來。他似乎對此很享受。評論人員稱,卡恩以征服者的心態看待Ashton-Tate公司的員工。作為回報,Ashton-Tate公司的員工毀壞客戶資料庫,快速離職。

Borland的員工則把Ashton-Tate公司的dBASE資料庫產品視為來自地獄的東西,非常排斥。他們曾試圖生產一個相容產品,但以失敗告終。卡恩稱“dBASE是一種骯髒的語言”。Borland購買Ashton-Tate公司的4.4億美元打了水漂。而微軟則通過善待購併的公司,並以其產品為基礎在資料庫市場取得了突破。

但在此時Borland的日子還算好過,Borland C/C++3.1曾擊潰了微軟的Microsoft C/C++。而且Borland手上還有一大筆錢,並花費1億多美元在加利福尼亞的Scotts Valley建了新的公司總部。這是一個面積為4.6萬平方米的大樓,弧形的庭院圍繞主樓,周圍還有流水潺潺的小溪。大樓落成時,當地三百多名官員和商界名流參加了落成典禮。Borland員工將公司總部建築戲稱為“凡爾賽宮”。此時的Borland花錢似流水。譬如,當時Borland每年都有10萬美元預算用於保證公司園區水生動物的安全,而從1992年起,池塘裡就沒有過魚。

Borland的股票從上百美元下滑到10美元以下,股東對Borland經營不力和揮霍無度非常不滿。可卡恩是個我行我素的人。他是個業餘的薩克斯選手和爵士樂愛好者。為了表現自己的音樂才華,他花費巨資發行並無盈利的音樂CD。

1995年1月11日,卡恩因為經營不善辭去CEO職務,但仍是董事會成員。他在Borland外面辦了一家Starfish公司。這家公司的業務與Borland有些重疊。起初,公司董事會對此還能容忍,可是不久後,卡恩開始從Borland挖角到Starfish公司,而且動作幅度越來越大。Borland董事會終於無法忍受,於是開會投票將卡恩徹底逐出了Borland。此段故事和“蘋果公司驅逐創始人喬布斯”的橋段驚人地相似。卡恩說:“我想每一個企業家都需要不斷地關注未來。每當他實現了一個目標時,就必須意識到下一個目標已經來臨。”

剛剛平息內患的Borland重新將目光聚焦在外部市場時,發現在Borland還在緩步向前的時候,微軟公司已大踏步地佔領很多領域,將兵鋒全面地推進到Borland公司門前。Borland多個引以為傲的產品線受到了威脅。

挖角的加長型轎車開到門前

“微軟有天下無敵的三絕招,那就是:打不過你就模仿你;再打不過就和你比流血,看誰流得久;如果還不行,那就挖光你的人。”曾在Borland工作過多年的資深技術顧問李維這樣說。

1996年的一天,微軟公司派出的一輛加長型轎車開到Borland門前,準備載Borland的一個人去吃飯。這個人就是前面提到的,當年為Borland開發出第一款暢銷軟體的安德斯。他和卡恩被認為是Borland傳奇的締造者。

隨著創始人菲利普·卡恩的離去,曾是公司核心骨幹的安德斯也逐漸失勢,其研發理念與公司新任CEO產生了分歧。他說“那時我感覺自己並不是不可缺少的人”,因而在Borland鬱鬱寡歡。而微軟公司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準備把他挖過來。

在第一次飯局上,微軟開出了年薪上百萬美元的條件。但是對於安德斯來說,錢似乎不太重要,而且Borland是承載了他青春歲月與輝煌歷史的榮耀之地。沒有不透風的牆,Borland獲悉了微軟公司此次的挖角計劃,雖然Borland暫時無法認同安德斯的研發理念,但也不想失去這個舉足輕重的技術大腕,於是向安德斯給出了與微軟同樣的條件。

微軟公司再次行動,將年薪加碼到兩百萬美元。Borland無法給出同樣的條件,但準備給安德斯一個特殊的條件,即他可以獲得一個暢銷軟體的按件銷售提成費。

Borland沉沒:遭遇創始人和微軟雙挖牆腳

2011-06-07 16:31 釋出人:lizhimin210 我說兩句(加入討論)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把我們頂尖的20個人才挖走,那麼我告訴你,微軟會變成一家無足輕重的公司。”可見微軟公司對人才看得很重。

由於沒有得到安德斯的迴應,微軟公司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比爾·蓋茨親自出馬,再次邀請安德斯吃飯。在飯局上,程式設計師出身的比爾·蓋茨顯然與安德斯相談甚歡。蓋茨開出了年薪300萬美元,外加數萬股微軟股票的豪華條件,並且允諾“給你一個團隊的人力和充分的資源,可盡情地發揮”。最後一個條件打動了安德斯。安德斯到微軟後,果然受到了重用。後來安德斯開發的產品釋出時,在Borland公司引起了震動。

微軟公司食髓知味。有資料稱,截至1997年5月,在此前的30個月內,微軟從Borland挖走了34名關鍵的技術人員,而且幾乎每個人到微軟後都擔當了在Borland的技術研發專案上的同樣角色。Borland公司痛苦不堪,最後還向美國法院提出了訴訟。此事在當年引起軒然大波,當時的輿論有很多同情Borland的聲音。

當時微軟公司正在全力“絞殺”網景公司,不想樹敵過多,於是向Borland伸出橄欖枝,並提出向處於困境的Borland注資。

1998年4月29日,Borland管理層決定通過給公司改名為Inprise,給公司帶來一個嶄新的氣象。這個名字來自於他們的口號“企業整合”,此時公司的業務重心已經放在企業應用軟體開發上。當時許多人調侃地將Inprise念做“Imprise(關押)”,暗喻公司艱難的處境。

花費數百萬美元更名並沒有給公司帶來好運,而是經營每況愈下。1998年前後,.com風潮最盛行,許多軟體公司水漲船高,而Inprise卻在被遺忘的角落。軟體人才不願意到這家公司工作,因為加入Inprise常常被認為是結束個人職業生涯之舉。當時擔任首席財務官的弗雷德·鮑爾說,這差點要了公司的命。華爾街的投資人把這家公司的股票描述為“即將死去的股票”,幾乎沒有分析師願意研究和介紹這支股票。

脫離深淵後的中興期

1999年,戴爾·福勒(Dale Fuller)準備接任Inprise(Borland)CEO時,他的朋友們的態度不是懷疑就是反對,甚至有人表示驚恐。真正進入公司後,他發現朋友們的評價似乎很中肯。

上任後的第一個星期,戴爾·福勒就把研發部門的經理們都召集到會議室,希望瞭解公司產品研發情況。他首先在白板上畫了一個從1999年到2002年的時間表,然後他轉過身向這些經理提出三個問題:下一個產品什麼時候釋出? 再下一個產品是什麼? 可能會在什麼時候推出?

經理們一個個上前彙報,但所有人都只能講到當年9月,然後就無下文了。“我坐在那兒想:‘上帝啊,你為什麼要把我帶到這家公司。’”福勒後來回憶說,“我真希望倒回去說‘我決定不要這份工作了。’”

當時公司的財務狀況已經非常不好,更加不妙的是,福勒發現當時公司缺乏明確的產品戰略規劃。就是說,公司在不久以後就沒有新產品推出了。整個公司看起來在坐等枯萎。

福勒決定行動起來。他專程拜訪了微軟總部,要求微軟公司兌現和解案中提到的承諾。此時的微軟公司已成功打垮了網景公司,志滿意得地全面進軍網際網路新戰場,但同時在應對因擠壓網景公司而引發的反壟斷訴訟。微軟公司看著從舊戰場上倖存下來的舊敵,決定放它一馬,以減輕自身承受的反壟斷壓力。微軟公司答應了福勒提出的向Inprise支付上億美元專利技術使用費的要求。福勒也表示要結束與微軟公司的戰爭,雙方轉為合作關係。

滿載而歸的福勒決定乘勢而為,在內部開始了重建未來的計劃。他召開了一系列的會議,和部門經理探討業務規劃。福勒說:“這是很折磨人的。連續9個月,我每天都要工作14個小時。”福勒決定改變以往Borland放任自由的企業文化,並改變公司花錢大手大腳的毛病,他告訴員工,凡是價格超過2美元的採購訂單,都需要經過他的簽名。福勒還設定了以前沒有的公司專業銷售團隊,強化銷售。

Inprise在 2000年 2月份曾經宣佈要與 Corel 合併,集中精力生產基於 Linux 的產品,但是後來由於 Corel 的股票價格下滑,這項計劃沒有進行下去。

2000年11月8日,這家公司將名字改回Borland。Borland在福勒到來的第二年就實現了盈利,並持續到2002年。

福勒的變革,把Borland從深淵邊緣拉了回來,神奇般地存活了下來。但是,市場競爭越來越殘酷,Borland的競爭對手還包括轉型後的IBM。IBM讓Borland的業務遭受了重創。2003年,Borland再度虧損,虧損額超過4000萬美元。2005年7月,福勒因業績不佳辭職。

沉沒的榮耀之地

“俗話說:當軍隊無路可退時,戰士在戰鬥中總是格外的英勇。我們決定集中力量發展ALM(應用生命週期管理解決方案),它將帶給Borland一個新的成功。”

2006年2月,Borland宣佈將出售包括Delphi、C++ Builder、JBuilder等知名開發工具所在的部門,公司發言人對此次出售做了以上說明。

ALM並沒有給Borland帶來轉機,Borland的形勢繼續惡化。2009年5月,英國軟體商Micro Focus宣佈以7500萬美元現金收購Borland公司。(姜紅軍)

《i殤·外企志》記者手記

阿爾布萊特法則與專業團隊

“把一群聰明人收編進組織後,結果往往會形成集體性愚蠢。”這是管理學家卡爾·阿爾布萊特提出的觀點,被人稱作“阿爾布萊特法則”。

縱觀Borland的發展史,就會發現除了戴爾·福勒主導的那次大的復興外,公司前前後後經歷了多輪沉淪與復甦,每一次走出低谷時都會帶來讓業界震撼的新技術,並湧現出一批名號響徹業界的技術高手。所以說Borland已經成為軟體界的“西點軍校”,也成為包括微軟公司在內的許多公司挖角的物件。但為什麼Borland自己不能留住這些頂尖高手,並讓技術優勢轉化成公司的經營優勢呢?

可能Borland創始人菲利普·卡恩在建立公司時,就為公司種下了這種幸與不幸的基因。卡恩自身帶著濃厚的快意恩仇的江湖色彩,有件事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Gene Wang曾是Borland早年最優秀的程式設計師之一,深受卡恩重用,但當Gene跳槽到競爭對手Symantec時,卡恩對他的“追殺”十分凶狠。卡恩以“商業機密盜竊”持續起訴Gene,讓Gene痛苦不堪。數年後,Gene在一個展會上與卡恩不期而遇,Gene心裡打起了寒戰,可卡恩卻熱情地和他擁抱,並幫他融資,讓Gene非常感動。卡恩的率性,在公司創立早期或許可以增添企業的傳奇魅力,但Borland上市成為公眾公司後,其性格則可能為公司帶來負面影響。而從卡恩後期挖自己公司牆角之舉,就可以看出這個上市企業並沒有建立起良好的公司治理規範,沒有形成專業的管理團隊與規範。

Borland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由武林高手組成的鬆散俱樂部,而不是一支編排有力的專業軍團。大家應該都知道孫武練兵的故事。孫武通過合理的排程,很快將吳王的百名後宮嬪妃訓練得按令行事,行動迅捷,陣列整齊,有如將赴疆場的戰士。專業軍團的作戰力量更持久。與Borland相比,微軟公司更像一個排程有序的專業軍團。

團隊成員間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疊加,而要複雜和微妙得多。人與人也許像方向各異的能量,能量往統一方向發時會事半功倍,彼此抵觸時則會一事無成,即使各方都是高手,甚至是天才。

管理學學者羅伯特·凱利說:“企業的成功靠的是團隊,而不是靠個人。”(來源:中國計算機報)

擴充套件預讀:

Borland傳奇——天才的損失和新英雄的接棒 

http://hi.baidu.com/itgorgon/item/bec2a816c58954fd756a84cd
http://hi.baidu.com/itgorgon/item/c4c11d0e8b797227a0312dc6

我的計算機最後權衡一下,還是刪掉了英巴克蒂諾的FMX,沒喲原始碼的FMX,安裝DELPHI7/C++Builder 6/JBuilder 7/2005幾年最成俗的BORLAND產品,和那些IT領域天才和英雄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