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腸道微生物與結直腸癌文獻閱讀筆記

腸道微生物與結直腸癌文獻閱讀筆記

閱讀的綜述翻譯的中文杜標題是《腸道菌群失調促進結直腸癌的發生》,英文名為『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文章地址在:https://academic.oup.com/gastro/article/6/1/1/4430984 從公眾號 胃腸學術平臺 中的推文中看到了這篇文章,於是決定讀下。

閱讀的要點

1.APC基因

APC基因突變導致fxr基因cpG甲基化增加,導致fxr基因表達沉默,進而導致myc和cox-2基因表達增加。使用APC(Min/+)小鼠模型,發現F.n(具核梭桿菌)通過吸收腫瘤浸潤的髓樣細胞促進腫瘤的進展而誘發腫瘤的發生。

2.膽汁酸和SCFAs:

2.1 膽汁酸

高脂飲食與結直腸癌相關,膽汁酸,一種在膽汁中發現的甾體酸,促進膽固醇在肝臟中的清除和脂肪在腸道中的吸收。大多數原發性膽汁酸參與腸肝迴圈,但仍有5%左右的膽汁酸逃逸並進入腸腔,由此產生的次級膽汁酸如脫氧膽酸(Dca)和石膽酸(Lca)是由結腸中的厭氧微生物產生的。進行7α脫羥化的人類腸道微生物區系屬於梭菌屬(Clostridium),屬於厚壁菌門(Firmicute)的一員,。胰島素抵抗已被證明促進CA和DCA的增加。很明顯,腸道微生物群通過影響膽汁酸而誘發大腸癌的發生。

2.2 SCFAs

SCFAs如醋酸、丙酸和丁酸,是膳食纖維發酵的產物,是由各種微生物(擬桿菌、雙歧桿菌、梭菌、乳桿菌、普氏桿菌、丙酸桿菌等Bacteroides, Bifidobacterium, Clostridium, Lactobacillus, Prevotella, Propionibacterium

 and others)合成的。

3.F.nucleatum正相關,為革蘭氏陰性口腔厭氧菌,其可以創造促癌生長的促炎環境;

4.B.fragilis(ETBF亞種),產毒素的亞種,正相關,同樣是致癌因素。

5.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

與結直腸癌成負相關,作者特別提到了鼠李糖乳桿菌。鼠李糖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廣泛應用於臨床,在調節人樹突狀細胞分泌細胞因子方面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因此,鼠李糖乳桿菌可作為一種預防手段,通過誘導細胞凋亡和抑制炎症反應,可以降低結腸腫瘤的發病率和多樣性。此外,乳桿菌還能調節Toll樣受體2(TLR2)、TLR4和TLR9的表達,尤其是TLR2的表達,從而降低腫瘤的發病率。鼠李糖乳桿菌GG以TLR2/環氧化酶-2依賴的方式增強腸上皮屏障功能。

具體機制有待闡明是跟隨在每個專案的結尾句,提示腸道微生物的研究還是不夠明瞭,仍處於初級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