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的2018,用一年的時間寫一份年終總結!

我的2018,用一年的時間寫一份年終總結!

1、題記

不覺中,已經連續寫了五年年終總結了(2013,2014,2015,2016,2017)。最初寫總結是因為報名參加了CSDN“我的2013年”部落格徵文大賽,僥倖得到評委的擡愛,拿了特等獎。獎項只代表過去,更多是鞭策未來能否言行如一

得到羅胖提出跨年演講要做20年,那我索性年終總結寫一輩子吧。

差不多從讀初中開始,每年都會寫一些當下的思考和總結性的文章,從開始的流水賬式的記錄,到大學階段的生日寄語,到研究生階段的每日學習記錄,再到後來的部落格總結,十幾年沒有斷過

那一篇篇文章記錄了求學、生活、工作等的心路歷程,有對過往一年深刻的覆盤,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經常被人問到的問題是:“年初的目標實現了嗎?實現不了就不要寫了吧?”的確,這麼多年下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該砥礪堅持的肯定會堅持,該動態調整的也會順勢而調整。

但,大的方向沒有變過,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對自己認知的提升從來都沒有放鬆過要求

2017年的年終總結後,看了跨年演講,好多場景仍然歷歷在目…

當時就想,如果用一年的時間,寫一份年終總結,我會寫什麼呢?
大致梳理了框架如下:

  • 2018年覆盤
    - 技術實踐覆盤
    - 非技術覆盤
  • 2018年認知升級
    - 認知+方法論+思考
  • 2019年展望
    - 展望

2、2018年覆盤

2.1 技術實踐覆盤

2.1.1 Elastic積累

從社群問題和大佬的解答中學習了非常多的乾貨知識。

感觸同提問的技巧中說的基本一致:我們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有人遇到過,並且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除非你是該行業的頂尖人才,遇到的是需要呼叫浩瀚的資源才有希望解決的。所以,遇到問題,95%可以藉助Goo*le,StackOverflow,社群搜尋等搜尋方式解決,5%到社群提問都是迫不得已的辦法。如果不是這樣,那隻能說明你的綜合能力有待於提高

記得前幾年研究kerberos的時候,一個非常細枝末節的問題,在Stackoverflow聯絡到一個德國的技術人員,竟然他那裡也搞過類似的工作,並且早已經有了答案。

震撼之餘也感慨“除非高精尖特殊領域,一般的核心技術問題,都能找到相似或者相同的解決方案”。

2.1.2 為什麼堅持技術分享?

分享的樂趣,一旦開始了根本停不下來

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單純的自High博文是沒有用的,文章是和讀者的交流和技術火花碰撞,讀者的點贊和轉發率是對文章的認可度。

細心的讀者能指出文章中的錯別字、邏輯錯誤等紕漏。現在還能收到讀者指出幾年前文章中的細節錯誤,甚是欣慰和感激。

更重要的是,文章也是檢驗你自己是否真正理解的標準,理解了和給別人講明白

是技術的兩個層次。

從別人的問題和文章中能汲取很多養分,再消化吸收融入新的乾貨元素,分享出去,就是致敬和回饋的過程。

不寫出來,當時理解的非常透徹的概念,半年或者一年後也會忘記,但是有了博文梳理,能非常快的拾起來。

無所謂累與不累,只是把別人刷朋友圈、頭條、抖音的時間放到了梳理和創作上

2.1.3 部落格&微信公眾號

寫了52篇博文,其中Elasticsearch技術相關90%+。
2016年,我在寫《深入詳解Elasticsearch》專欄時,寫道“當一個東西有很大應用價值,並且網際網路上僅有有限較舊的資料時,這就是機會所在”。

沒錯的,篤信並堅持了2年,專欄訪問量突破106W。其中,Elasticsearch學習,請先看這一篇!單篇閱讀突破10W+。
CSDN部落格排名:505, 訪問量:235W+。2016年定的“7年就是一輩子”衝擊部落格前100名計劃之2018年目標達成。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微信公眾號粉絲數:4674。較去年820增加了:4.7倍。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2.1.4 身外之物——“小成績”

因Elasticsearch相關技術的分享,獲評為阿里雲MVP,獲得Elasticsearch中文社群“傑出貢獻者”稱號。

很顯然,自己的技術廣度和深度和各路MVPs以及Elastic社群大佬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

擡頭看天是方向,低頭深耕是出路。唯有更加深入的學習和積累。

2.1.5 思考

關於技術的深度和廣度——Oracle技術大牛楊曉峰指出:“技術人免不了要構建廣泛的知識體系,但終究還是要剋制住誘惑,將某個領域做到精深。水桶的水量取決於最短板,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在工作中的回報,更多的源自於自身的長處,甚至某種程度上還決定了我們是擁有自己選擇的自由,還是疲於奔命,必經我們每個人的體力、經歷有現實的上限的”。

我的觀點,至少要有一個非常深的領域知識,所謂知識體系的搭建是基於多個紮實的知識點彙集而成,點不紮實不深入,面自然會四分五裂。

並且,技術的原理是相通的,一個技術領域夠深入了,其他的技術也能較快的習得。
對於Elastich技術棧的研究,再深入也不為過

2.2 非技術覆盤

2.2.1 讀書

為什麼還要讀書?《物演通論》作者王東嶽給出了答案:因為通過電視或者其他方式蒐集的資訊,即那種通過直觀方式接受的知識,是最淺顯、最粗疏且沒有經過精密邏輯證明的東西,是值得懷疑的東西。所以,必須要讀書

讀書計劃較去年制訂的書單有所調整,

讀完了《這就是搜尋引擎》、Elasticsearch全部幾本中文書籍,《kafka權威指南》、《刻意學習》、《清單革命》、《躍遷——從技術到管理的矽谷路徑》、《軟技能——程式碼之外的生存指南》。

聽完了得到專欄樑寧《產品思維30課》。

就這不超過10本書,真是有點丟人了。

2.2.2 管理

管理風格因人而異,但CEO直接管理員工僅在幾人創業團隊湊效,幾十人甚至幾百人+的團隊,還要這麼管理,不是說不行,只是說必然會做不大。

2009年聽管理培訓就講過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個CEO看到一個門衛保安做錯了事,劈頭蓋臉就一頓臭罵,結果是保安不知情也是直接對罵回擊,結果無非是保安離職。但是CEO明顯做的也不對嘛?”。越級管理不僅僅是不能越級向上彙報,越級向下管理後果也非常可怕

2.2.3 帶娃

一句話:之前有種辛苦叫“無力”,現在叫“綿柔無力”。

2.2.4 思考

刻意學習的重要性不容小覷,隻字不差地閱讀就是最好的刻意練習。這個世界是活的,你認真對待她,她對你也不含糊

3、2018年認知升級

3.1 人與人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獵豹CEO傅盛:人與人最大的不同——認知的不同。

認知是一場自我革命,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人與人比拼的,是對一件事物的理解和對行業的觀察。

舉例:
見過一大齡程式設計師,花了很長時間細算打車票的價位和里程,看看司機師傅有沒有宰客。
且不說,早已經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宰客基本都是十幾年的事情。況且,都30-40歲了,還把大把經歷如此“精打細算”,而不是將同樣的時間放在讀書、冥想等自我提升、認知突圍上。

沒有辦法,認知不同導致思維不同,思維不同導致行動不同,持續的認知不同也就逐步形成了兩種天壤之別的人生。

coolshell知名博主“左耳朵耗子”在付費課程中提出:人與人最大的不同——舉一反三的能力

舉一反三的能力是指:用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普通人和牛人是怎麼產生差距的?牛人往往:遇到過去沒經歷過的問題時,也總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普通人解決問題,大多是舉一反一,所以總覺得必須要學更多的知識。這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學習,越學越笨。未來新的問題不斷增加,可是你學習的時間和精力都在下降。只有會舉一反三的人,才能脫穎而出。

IT圈近幾年新技術層出不窮,從大資料相關的Haoop體系,spark,flink,Elasticsearch,kafka,深度學習/AI人工智慧到區塊鏈,正如某程式設計師GitHub留言“別更新了,學不動了”,但結合專案需求,理解了新技術底層架構原理後舉一反三,相關的技術點會逐個擊破。

不得不說,且不說舉一反三,單說想到、看到、學到、說到、悟到、做到…這是很長的一個鏈條。每個環節都可能脫節。知道和明白之間,其實隔了巨大的鴻溝。絕大多數人都變成了說的比做的多,甚至乾脆成為“嘴炮專家”,這是最要命的。

3.2 程式設計師的點線面體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圖片來源:濤說PPT
著名產品人樑寧老師轉述曾鳴教授的理論。很驚奇,已經成為得到10大知識關鍵詞之一。我聽了5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

點線面體是一個簡潔的思考結構,做選擇時,要看你切入的點是在一條什麼樣的線上,這條線在什麼樣的面上,以及這個面又處於什麼樣的體上。

普通人勤懇努力、斤斤計較,他在意的每一個當下的點,而任何一個點都不會產生過多的收益。

如果要成為中產,至少要獲得一次線性週期的收益
如果要成為富人,就要藉助面和體的崛起。

樑寧老師定義的三種悲催的人生,振聾發聵:
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
更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你每天都在想著未來,但其實這個面正在下沉;
最悲催的人生,就是在一個看上去常態的面上,做一個勤奮的點,其實這個面附著的經濟體正在下沉;

想起近6年多前校招的場景,各大公司的宣講會精彩紛呈,我們公司當時強調的:1、藍海產業;2、快速增長。實踐證明,HR沒有說謊,上市後市值逼近60億美金,早去的一波同事得到了比BAT大廠多N倍的回報。

3.3 高質量的輸入重要,輸出比輸入更重要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3.3.1、輸入要把質量關

娛樂內容的興起,使得大眾的注意力普遍只接受高強度的連續刺激,而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質量但需要一定時間理解和消化的資訊上。

在刺激的頻率不夠時,就會覺得索然無味,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

真正有價值的內容靠的是時間的沉澱和打磨。所以,要儘可能擴大資訊量,千方百計的提高自己輸入質量

千萬別隻用百度、刷微博、抖音,只看口水電視劇和暢銷書,那是可能都是別人設定好的資訊議程,或者是被別人嚼過四、五手的內容

多用Gogle,Twtter,Y*utube,多看權威資訊資源和媒體的內容,學習怎麼更好的搜尋和獲取一手知識。

知識付費相關的專欄質量是經過市場檢驗的,是不錯的學習路徑。但切記“貪多嚼不爛”。

3.3.2、比輸入更重要的是輸出

知識付費的時代,思考如下問題?

  • 你買了多少專欄?
  • 你聽過/學過多少專欄?
  • 你學完了多少專欄?
  • 你學到了哪些技能?
  • 有沒有因為知識焦慮、學習焦慮才購買的專欄?
  • 有沒有跟風看到朋友圈轉發而購買的專欄?
  • 有沒有隻看了、聽了開頭的幾篇文章,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 有沒有付款的時候,熱血沸騰彷彿年薪漲了幾十倍,一個月或者幾個月後才發現原來我還買過這個專欄?
  • 有沒有衝動消費,一股腦買了很多,但平時工作忙成狗,根本沒有時間學習? 有沒有不買焦慮,買了更焦慮呢?

以下認知,希望達成共識:

1、輸出一定比輸入重要。
2、知識付費會讓你表面風光,如果沒有下苦功夫思考、反芻、實踐,只會一知半解,實際更焦慮。

如何才能破局呢?
1、高逼格的輸出是為關鍵。
形式不限於:筆記、部落格、公眾號等,線上分享大於線下大於不分享。

2、實踐實踐再實踐
大佬們通俗易懂講明白了,不代表我們能消化吸收。
方法論要應用到實踐,程式碼要自己動手敲。

在得到看到過N多圖文並茂的筆記,也曾在傅盛的公號下看到N多人將認知相關文章手抄一遍。佩服的五體投地,輸入轉化為輸出再升級為認知沒有捷徑可走。

3、一遍不行,二刷的時候帶著問題學習。

4、光聽肯定不行,要聽、看、讀、實踐驗證結合是為王道!

3.4 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使自己更值錢。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2018年網際網路寒*冬,來的很突然。近期,各大廠、小廠裁員的訊息從小道訊息升級為共識資訊。大環境變與不變,理論上不應該對以技術擅長的我們構成任何影響。但,實際上,多數人還是為了“工作”的生計和N+1等補償方案耿耿於懷。

而我們的壓力,往往不是因為有人比你努力,而是比你牛叉N倍的人已然在努力。進入公眾號領域,接觸到了一批大佬才知道,一批有著高學歷、大公司光環的公號作者仍在深夜甚至凌晨輸出高質量的文章,每每想到此,真的是,沒有任何理由不努力的。

人生最重要的投資是自己。使自己更值錢才是立身之本

如何使得自己更值錢呢?

3.4.1 找到你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優勢

蔡康永說“才華這個東西,和冰箱裡的冷凍的肉很像,再怎麼上等的肉,冷凍太久了不用,也就酸臭了”。當你發現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優勢,就要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行動起來,去把“才華“變成一身硬骨而不是華麗的睡袍。

3.4.2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胡適先生給人題字,除了喜歡寫“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另一個就是“功不唐捐”。所謂功不唐捐,就是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回頭發現自己無意中做了件大事

俞敏洪在公號裡寫到"日日精進,人一輩子拉下的距離,哪怕一天只差一步,一生來看,比你走的快的人,就已經到了望塵莫及的程度。"

沒有捷徑,捷徑是迷路最快的方法

曾經有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每天將羅胖的得到60s轉換成文字,從未間斷,後來,他被得到高層發現,併成功入職得到。

《迴歸常識》作者巴曙鬆博士曾說過“在波動不定的市場上,時間是投資者的朋友。”羅胖把20年的跨年演講的標題都叫做“時間的朋友”,多半原因也是因為:時間是終極的公平。正所謂“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不要小瞧積累的力量,很多優秀的博友或者公號作者最初只是幾篇文章,但是幾年下來,從未間斷,積累了大量粉絲的同時也都被簽約出書了。

3.4.3 逐步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代表在某個領域範圍內,別人聽到你的名字時,對你實力的認可。

吳軍博士的解釋恰到好處“把個人品牌濃縮成個人標籤,目的是為了能夠讓人們在很遠的地方就能看見“。

靠譜標籤的特徵:
1)滿足部分人以及自身的需求;
2)簡介明瞭,容易記住;
3)言行一致,建立信任感。

寫作,高頻次、高質量的輸出,就是對個人品牌最好的詮釋。通過輸出倒逼輸入和積累,時間會給你證明

3.4.4 活出自己的精彩

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先生曾在《活好》一本書中說道:

活出真實的自己:
第一,不在於身外之物,

第二:不被他人的評價左右,
這一點,在物慾橫流的今天的確非常難做到,但是,迎難而上的Top N選手,把臉面放下,反而更容易取得成功。

第三:順其自然,不要勉強。

3.5 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有中國股神之稱,OPPO&VIVO的幕後老大段永平提出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發現錯了馬上就要停,發現的那一刻成本最小。

堅持Stop Doing List(不為清單),厲害是攢出來的。而對與錯的判定,要靠積累。不去花時間想,就永遠不會明白對與錯。

段永平一直想的是長遠的事情。但很多人都是在眼前的利益上打轉,他三十年後還會在那兒打轉。

這塊我的認知遠沒有達到這種長遠、這麼高深的地步。但感覺這的確太重要了。

幾年十幾年再去覆盤這一段。

4、2019的展望

畢竟是未發生的事情,多說無益。立Flag吧。

4.1 持續做有價值的輸出

4.2 每月至少讀一本書(技術、分技術穿插)

4.3 公號粉絲突破1.5W+

4.4 寫一本書

4.5 保護好視力

4.6 跑一場半馬

4.7 照顧好老婆

4.8 和娃一起成長

我知道這都是要跳好幾跳才能完成的艱難任務,但是“不努力,你背井離鄉幹嘛,當臥底啊!”
在這裡插入圖片描述

5、小結

以上總結,耗時10小時+,認知升級部分是自己從2017年跨年演講後一年時間長度的讀書筆記、公號筆記、得到筆記等梳理出來的。

認知點就在那裡,但是把認知串起來形成自我認知,的確是個苦差事!

用一年的時間寫一份年終總結,真心不容易。但“為之則難者亦易矣”。

羅胖的《知識就是力量》節目,提到“傻瓜指數”的概念——坐下來仔細想一下,多長時間的自己,我現在覺得,他是個傻瓜。

比如有人說:十年前的自己挺傻的,那他的傻瓜指數是十年;

有人說:一年前的自己挺傻的,那他的傻瓜指數是一年。

這個指數越小越好,指數越小,證明你的環境越對。

希望2019年的今天能感覺2018年的我挺傻的,我就知足了
Elasticsearch基礎
Elasticsearch基礎、進階、實戰第一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