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如何快速成為很厲害的人

如何快速成為很厲害的人

https://mp.weixin.qq.com/s/bm0kfTXeA6YDhuafLkqgOA

 

如果你對自己還有期待,想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應該看看採銅的這本書:《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這本書整合以下七個方面構建了個人修煉系統:

  • 時間之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時間)

  • 尋找心中的“巴拿馬”(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

  • 即刻行動(最有效的,是即可開始)

  • 怎樣的學習,才能夠直面現實(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學習者)

  • 向未知的無限逼近(修煉思維,成為真正的利器)

  • 努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才能(不斷優化你的“努力”方式)

  •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唯一的(創造成功,而不是複製成功)

現在來摘要了!

>> 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時間

一個人如何對待他的時間,決定了他可以成為什麼樣的人。

民國時期的大學者梁漱溟先生用兩個字回答瞭如何對待時間這個問題:“鄭重”。

鄭重是這樣一種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聚焦於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

鄭重是一種深刻的洞見,但不太容易操練。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時間視角”這一概念來表示人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不同態度。根據不同的時間視角可以劃分出五種人:

  1. 積極過去視角,具有這種視角的人總以積極的心態往回看,他們是懷舊的,經常懷念過去美好的事情,珍視親情和友情,對已經擁有的東西懷有感恩之心。但這樣的人容易忽視當下的快樂。

  2. 消極過去視角,具有這種視角的人總以消極的心態往回看,他們經常回憶人生中的負面經歷,沉浸在以前的傷害中無法自拔,因而出現心理問題的可能性較大。

  3. 享樂主義視角,具有此種視角的人總以享樂的心態看待當下,認為及時行樂是第一要務,回首過去和展望未來都沒太大必要。他們的幸福感比較高,但出現成癮行為如吸菸、酗酒或暴飲暴食的風險比較大。

  4. 宿命論視角,具有這種視角的人對現時發生的事情感到無能為力,認為一切都是命中註定,自己只能順從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5. 未來視角,具有這種視角的人習慣往前看,為未來謀劃。他們更具有前瞻性,更關注有待完車鞥的目標和任務。為了完成未來的目標,他們願意捨去當下的享樂,時間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較高的成就。但是由於一直為未來擔心,所以幸福感並不強。

津巴多建議維持多重視角,比如工作時採用未來視角,回到家裡則採用享樂主義視角,逢年過節與朋友、家人聚會時可以採用積極過去視角。簡單說,應該擁有“平衡時間觀”。

在時間觀念這塊,有兩個常見的問題需要我們注意:

  • 如何平衡近期未來和遠期未來

  • 怎樣把時間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遠期未來指比較遠的目標,如五年以上,比如你想在五年後能夠出版一本暢銷的科幻小說,比如五年後成為某某500強企業的VP。遠期未來中通常有一個抽象且意義重大的目標。而近期未來則更接近當下,指我們在當下的狀態,比如上網聊天打遊戲這些活動,都是當下發生的,他們非常便利,能夠帶來即刻的愉悅反饋,但往往會阻礙遠期未來的實現。

要想處理好“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我們可以採用下面兩個策略:

  1. 使遠期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情景化和可實施;

  2. 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的難度。

判斷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去做,有兩個角度:

  1. 這件事在當下將給我帶來的收益大小,這個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層面的,也可以是身體、物質層面的,我們叫它“收益值”

  2. 這項收益隨時間衰減的速度,即“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長的事件,影響會持續較久

我們應該儘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比如吃個冰淇淋爽幾分鐘,多做收益值持久、可以被累加的長半衰期事情。

一個事件的半衰期因人而異,比如旅遊,我旅遊就是走馬觀花,上車睡覺下車拍照,留不下什麼東西來,而有的人旅遊時會做各種功課,對遊覽地的文化、歷史和地域特點做詳細瞭解,遊覽過程細緻入微,完了還寫遊記,整理相簿做影集,那對這些人來講,旅遊這件事的半衰期就很長。

排除個人差異,當一個事件能夠給你帶來具有稀缺性或者不可替代性的核心競爭力時,往往就是長半衰期事件。作者羅列了一個清單:

  • 積累可信的知識

  • 訓練實踐技能

  • 構建新的思維模式

  • 提升審美品位

  • 反思和總結個人經歷

  • 保持和促進健康

  • 建立和維持相互信任的關係

  • 尋找和獲得稀缺性資源

  • 探索、提出獨創性的構思或者發明

  • 獲得高峰體驗

你也可以自己做判斷,識別出具有長遠價值的事物,建立自己的清單,幫助自己做出具有長遠價值的選擇。

>>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

 

人在面臨選擇時,往往會採用“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簡單講,就是你有了一個還滿意的答案後,就不會再去找更好的答案。

一個人會不會做出一個儘量好的選擇,與他所採納的標準有很大關係。如果內心的標準比較低,就很容易找到一個滿足標準的選項,而這個選項往往並不優越;如果內心的標準較高,就會多比較一些選項,最後選中的那個就會比較好。

所以,我們要了解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麼,找到你真正珍視的人、事、物,形成自己的預測清單,在面臨選擇時做出對自己有長遠價值的決定。

現在比較著名的可汗學院,他的建立人薩爾曼·可汗是孟加拉裔美國人,從小成績優異,大學就讀於麻省理工學院,後來又在哈佛大學讀MBA,畢業後在一家對衝基金任高階分析師。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自己更擅長做老師,他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給孩子們上課。他還意識到如果能在網路上釋出課程,就能讓許許多多不適應課堂教學、成績落後的學生後來居上。於是他開始在業餘時間錄製視訊課程並免費釋出。但是這佔用了他大量的業餘時間,他必須在高新工作和沒有收入、前途未卜的公益教育專案之間做出選擇。他心裡清楚教育專案的意義和價值,認定這就是他要做的事,於是勇敢地選擇了後者。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很短的一個時間內找到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標,通常我們需要不斷的探索,經歷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但,只要你心存期待,不苟且,總是會找到的。

有時我們陷入選擇困境,是因為我們內心有很多隱含假設,沒能發現人生中的更多可能選項。

比如我在分答上就收到類似下面的問題:

現在公司特別不想待了,國企性質,年底為了年終獎拼命形式化加班。我一直做技術,六七年了,?感覺除了技術不會做啥了……轉行可以做什麼?

這位提問的朋友,他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約束了他,在他思考時自動植入“隱含假設”,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範圍。所以,他只能看到“技術工作”這一個選項,而意識不到更多可能。

他的最重要的兩個隱含假設是:

  1. 我過去做技術工作,將來也得做技術工作

  2. 企業不接受沒有相關工作經驗的求職者

其實這兩個假設並不是真的,或者即便現在是真的,也可以打破。比如他可以這麼做:

  1. 業餘時間,比如晚上、早上、週末,學習心儀的方向,比如想做財務規劃師,那就看書、上課、參加沙龍等。很快就可以瞭解到很多知識,積累很多經驗。

  2. 很多企業在用知識、相關經驗來篩選人,但實際上,知識本身只佔一個人工作能力的30%,比如你C++知識沒法遷移到財務規劃師的崗位上,但是軟體開發中建立的蒐集資訊、分析問題、計劃工作、目標制定等等隱效能力,都可以遷移。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在跨行跳槽時,並不是從零開始的。

意識到上面兩點後,當一個人通過學習、社群活動、培訓積累了理財知識後,再運用他在之前工作中鍛鍊的隱效能力,兩相結合,就能很快進入工作狀態。這樣想了之後,你就能看到更多選項。因為,你轉換職業時,只有與具體工作相關的知識部分無法遷移,這部分只佔30%,而其它的,多達70%的部分,都可以遷移。

有一些隱含假設,潛藏在很多人的思想深處,具有相當大的普遍性。識別出他們,有助於我們發現更多可能。

  1. 賽道假設。“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就是賽道假設的體現。暗自認同賽道假設的人,認為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比賽,比賽的專案時設定好的,而獲勝者寥寥無幾。

  2. 低關聯假設。暗自認同這種假設的人認為,人生的種種經歷之間響度獨立,不存在什麼關聯。比如很多人小時候學過畫畫,但是長大後就再也不畫了,他們不會想到,這些繪畫基礎對於在職場中運用視覺化思考很有幫助。

  3. 僵固型心智。暗自認同這種假設的人會用一種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會認為自己的天賦不夠或者智商平平,於是在遇到一些挫折時就愛自怨自艾,失去了繼續的勇氣。與之相對的是“成長型心智”,擁有這種心智的人認為智力和才能是可以通過不斷努力不斷增長的,因而並不懼怕短期的失敗,反而會越挫越勇,這樣的人往往能獲得更高的成就。

  4. 零和博弈。暗自認同零和博弈假設的人,在人與人的競爭中,更傾向於從別人那裡爭奪利益,而很少去構想雙贏的方案。《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裡的“雙贏思維”,可以破除這種假設。

這章還有一些很有價值的觀點,比如:

  • 如果有太多的可選項,應該把選擇物件分解為不同的維度,然後對可選項從不同的維度做出評估。

  •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性特別強的選擇時,最好的方法是聆聽內心的聲音。

  • 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變,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並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 即刻行動

 

開始並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為只要開始了,你就有機會把它做得更好。

生活中有小事,有大事。很多小事我們往往不注意,習慣性地推後去做,結果越堆越多,直到無法收拾。這樣做的心理成本很高,這些未解決的小事會縈繞在我們的腦海裡,耗費我們的注意力,影響我們完成更重要的事情。這一點在《搞定:無壓工作的藝術》一書中也有類似的描述。採銅在這一章提供了一幅圖,形象地說明了這種影響:

先把必須要做的小事處理掉,能讓我們保持積極和從容心態。

對於大的任務,我們可以採用分層工作法,先完成核心層(較為關鍵、難度較大、需要專注投入的部分),再完成周邊。為此,書裡提出了一般任務分解的“三明治模型”:

不管是大的任務還是小的任務,儘快開始是最關鍵的。我們不必等到一切都準備好再開始,應該參考精益創業的理念,構建最小MVP,然後不斷迭代、演進。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小到交物業費,大到轉換職業,從現在開始行動,始終是最好的選擇。

>> 如何成為一個高段位的學習者

 

只有最後作用於現實的學習,才是唯一有效的學習。

對於成人來講,帶著問題去學習是應該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則。當你為了解決一個問題而去學習時,就會首先關注那些能夠解決你的問題的、實際的、可操作的、有效的知識,並努力把它們轉換為自己的知識,最終運用它們解決問題。

所以,從問題開始,讓問題引導著我們去探求答案。

比如你想開發一個微信小程式,記錄你的待辦事項。你的問題就是:如何開發一個微信小程式?那這個問題就帶來了學習的方向——稍一搜索,就可以知道,需要學習JS,需要了解Websocket,需要了解HTTPS伺服器的構建……接下來就可以著手去學習,而且在學習時你始終帶著你的問題,以解決問題為目標,學習就會高效得多。

在學習時,我們需要基於最開始的問題,不斷地衍生、發展出新的問題。問題的提出,需要基於已有的知識體系,並通過問題將新、舊知識串聯起來。

多多思考以下四個問題,有助於我們串聯新舊知識:

  1.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知識

  2.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我又學到了哪些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對原有知識構成了何種補充和挑戰?

  3.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且這些東西我通過簡單的探索就可以瞭解?

  4. 針對當前的學習材料,還有哪些未知的東西,無法輕易地獲得解答,同時又有價值成長為我長期去探索的問題?

求知分為三個層級:資訊、知識和技能。技能是學習的終點,資訊和知識是邁向這個終點的路與橋。

最差的學習者只接收資訊,貪多求廣;好一點的學習者看重知識,以記憶為目標;高手磨練技能,只求日日精進。

寫作是一種技能,炒股是一種技能,思考是一種技能,說服是一種技能……這些技能都跟學習緊密相關,都離不開資訊和知識,但又遠遠不止於此。

當你能夠運用資訊和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或產出有價值的產品時,你就將知識轉化為了自己的技能。當你獲得了技能,也就意味著你擁有了改變世界的能力。

所以,知識應用用於實踐,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是:做中學。

>> 向未知的無限逼近

 

思維才是一個人真正的利器。一個人往往因為思維而與別人不同。

作者在這一章介紹了幾種鍛鍊思維的方法:簡化思維、利用潛意識工作、圖解思考、周密思考。

  • 簡化思維

我們每天都要面臨各種各樣的資訊,怎麼樣辨別和篩選精華?關鍵就在於修煉我們的“過濾器”。

“過濾器”其實就是依據一定的原則決定接受哪些資訊拋棄哪些資訊。

第一章“時間之尺”中其實已經有一些方法可以用來篩選資訊,比如目標、半衰期等,當你有自己的規劃和目標,當你能有意識地建立價值清單做長半衰期的事情,你就具有了過濾資訊的最重要的基礎。

在這一章,作者又給了一些建議:

  • 精選可信賴的資訊源。好的資訊源往往有確定的內容主題和範圍,專注於某個領域,提供高質量的、具有深度的內容。

  • 不追逐當下流行或過熱的資訊。比如王寶強和馬蓉婚變,劉愷威和楊冪婚變這些資訊,對一般人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 重事實資訊,輕觀點和評論。

  • 定期閉關,遮蔽外界紛擾。可以減少或斷絕與外界的聯絡,讓自己一個人安靜下來,思考。

控制了資訊輸入,還要能夠進行簡潔的思考。

所謂簡潔,就是通過對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瞭解,找到那個正好的“點”,映射出最多的內涵。

我們可以從三方面來探索簡化思維之道:

  1. 基於深入瞭解的“刪減”:把任何不必要的東西去掉

  2. 基於深入瞭解的“濃縮”:把豐富的資訊濃縮並灌注進一個“小容器”中

  3. 基於深入瞭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現象間建立聯絡,並加以壓縮歸併

  • 利用潛意識工作

很多人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在你不得不放下去做別的事情的時候,突然靈光迸現捕捉到了答案。比如我有時在洗澡時會想起來某個BUG的解決辦法或者某篇文章的開頭怎麼寫。這就是潛意識在工作。

在《創意的生成》一書中,介紹了產生創意的五個思維步驟,其中潛意識思考就佔據了核心的地位:

  1. 儘可能地蒐集原始材料;

  2. 重複“咀嚼”原始材料,構思初始創意;

  3. 中止有意識的思考,啟動潛意識思考;

  4. 隨時準備迎接“靈光乍現”時刻的來臨;

  5. 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實可用。

  • 圖解思維

“圖解思考”指的是用畫圖的方式來直觀表示出我們的思考內容。比如思維導圖、流程圖、結構圖等,都可以幫助我們呈現自己的思維。

圖示更為只管,比語言文字這種線性結構有更大的優勢,可以更好地顯現複雜關係。

圖解思考的基本原則是:基於所思考的內容本身,自行創造或設計與其匹配的圖形樣式。比如你在思考一個軟體的結構,那流程圖、時序圖、狀態圖、資料流圖都可以幫助你思考;比如你在思考一本書的結構,那思維導圖就很有幫助。

  • 周密思考

周密地思考問題很不容易,只有極少數人能做到。這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我們總是偏好生動形象的具體事例甚於抽象的資訊,即我們的思維和決策更容易受少數特殊事件的影響。第二個原因是“證實偏見”,即一個人一旦形成了對某個問題的看法,接下來就往往只關注佐證這個看法的資訊和論據,對其它的資訊視而不見。第三個原因是每個人都存在思維盲區,這是人的知識和經驗的有限性帶來的限制。

作者介紹了幾種能夠幫助我們縝密思考的方法:

  • 維度矩陣

  • 清單

書裡有個“如何研製一款新奇的餅乾”的示例,首先從奧利奧、百奇、鹹味蘇打、好多魚、Tipo等經典餅乾提取出口味、結構、脆度、造型、顏色、互動動作、附加概念等七個維度,然後又採用取反、細分等方法拓展了每個維度的表現值,最終形成了類似下面的維度矩陣:

有了這樣的矩陣,只需要做做連線,就可能創造出很多種新奇的餅乾。

清單可以用於無限窮舉,不斷擴充套件我們的思維。比如我們列一個“所有可以讓我開心的事”的清單,你就可以把各種各樣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東西都放進去。

  • 一邊吃巧克力一邊看漫畫

  • 和最要好的朋友一起吃冰鎮小龍蝦

  • 與偶像合影

  • 舔酸奶杯蓋

  • 把華夫餅泡在牛奶裡吃

  • 踢足球

  • 在商業區人流密集的地方暴走

  • 穿著新鞋子踩水花直到下半身都溼透

  • ……

>>努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才能

 

努力不是一場意識裡的較量,而是一種需要學習的策略。這種策略體現在對個人資源的調配、行動方向的選擇、執行進度的把控和調適多方面上。策略是可以不斷學習和優化的。

我們應該思考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到低應該怎樣努力,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策略來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怎樣有效地啟動、維持和優化對一件事情的投入。

你取得的成就,70%來源於你30%的努力。

木桶的長板:發現優勢,專注在一個領域走到最後。這點書裡有一張圖非常贊:

取捨:錨定一件事情兢兢業業做到極致,其他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標準去完成。

挑戰階梯:不斷給自己增加必要挑戰,突破難度適應和舒適區,構建個人的挑戰階梯,讓自己不斷前進。

興趣和歸屬:努力不需要依賴意志力,找到你的興趣方向,做讓你有歸屬感的事情,內在動因會讓你自發、自覺去做而感覺不到需要堅持的痛苦。

>>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唯一的

 

這一章主要討論個人的獨特性。一個人只有獨一無二,才能不可取代。每一個人的成功,也都是獨一無二的,你可以模仿,但永遠無法獲得與別人一模一樣的成功。成功可以複製,但不能貼上到你身上。

2015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得主、電影《模仿遊戲》的編劇格拉漢姆·摩爾(Graham Moore)在上臺發表獲獎感言時說了一段激動人心的話:

當我16歲時我曾試圖自殺,因為我覺得我很怪,很另類,與其他人格格不入。而現在我站在這兒,此刻我想告訴有同樣感覺的孩子,“我很古怪”“我很怪異”“我很不合群”,是的,這就是你,你就是這樣的人,請保持你的古怪,你的與眾不同,而且我希望當你成為下一個站在這裡的人時,把這句話傳遞下去。

這說明了“獨特”的重要性。

讓自己變得獨特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條件。具有心智獨特性的人有下列優勢:

  1. 在主流觀點之外洞察出別人未曾發現的機會;

  2. 形成個人核心競爭力,避免低層次的同質化競爭,使自己不可替代;

  3. 拒絕他人和大眾給自己貼上的標籤,以更開放和自由的心態發展自己;

  4. 因為不必迎合社會主流而節約了大量時間精力,可以專注於做好自己的事情;

  5. 為大眾帶來新鮮的見解和啟發,形成對公眾的影響力;

  6. 具有更高的可辨識性,更易於形成個人品牌;

  7. 吸引到其他獨特而優秀的人,與他們成為朋友或合作伙伴。

心智獨特性,用《相約星期二》裡的話說,就是你要避開社會大眾文化價值觀,形成自己的個人文化。這樣你就可能走上因獨特而成功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下面七個方法能夠助我們一臂之力:

  1. 抗拒自己的慾望,或者延遲滿足慾望;

  2. 質疑貌似最可信的言論,不盲從任何人;

  3. 遮蔽流行資訊,或者只在固定的時段接收流行資訊;

  4. 思考最不可能的事,為其發展出可能性;

  5. 保留和發展自己的“怪癖”,並將其發展成自己的競爭力;

  6. 為小事物狂熱,並在小事物中發現大世界;

  7. 開展思想試驗和行動試驗,讓思想和行動相互激發。

認識你是我們的緣分,同學,等等,學習人工智慧,記得關注我。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灣區人工智慧》

回覆《人生苦短,我用Python》便可以獲取下面的超高清電子書和程式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