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李開復:不是言AI必稱中美,而是歐洲太堂吉訶德

李開復:不是言AI必稱中美,而是歐洲太堂吉訶德

李根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歐洲的AI,掉隊了嗎?

現如今,當我們談論前沿科技,特別是人工智慧進展,言必稱中美,彷彿忘了太平洋兩岸之外的那個歐羅巴。

而且歐洲的AI並非也全無亮點和進展。

除了引爆這波AI浪潮的AlphaGo,源自英國倫敦公司DeepMind,法德也先後宣佈過AI戰略,法國甚至聲稱投入18.5億美元用來研發和人才引進,以抗衡中美。

最近,斯坦福釋出的全球AI報告中,歐洲還以AI論文最多引來側目。

但如果你問李開復——

他會搖頭,會表達不看好,甚至認為“歐洲爭奪第三也懸乎”。

而且歐洲今年出臺的GDPR資料政策,還會嚴重限制歐洲AI的發展。

更好像是一場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的“理想主義”。

歐洲缺乏AI成功要素

在最近接受歐洲媒體Sifted採訪中,李開復坦承,與中美相比,歐洲缺乏AI成功的基礎。

他說歐洲確實有強大的科研傳統,但進入應用落地階段,如果分別列出中美髮展AI的前5大優勢,歐洲可能只有矽谷領先的一半原因。

而且歐洲也缺乏VC-創業生態。

全球獨角獸分佈(不含美國)

中美科技創新創業的大條件,均是先有一批成功的創業者企業家,然後轉身成為下一波創新創業的投資人,但歐洲既沒有矽谷一樣的創新能力,也沒有中國創業者式的勤奮。

歐洲有成功的硬體和電信公司,但在網際網路浪潮中算不上成功,沒有成功的消費產品網際網路公司,沒有社交媒體專案,也沒有啥移動應用產品。

對於AI發展來說,歐洲在大資料探勘和治理方面,先天不足。

李開復說,歐洲唯一的特例是DeepMind,但被谷歌收購後也不能以歐洲公司視之了。

2018年,李開復出版了又一本AI新著作《AI·未來》,英文版同時在海外登上各大暢銷書榜。

AI Superpowers: China, Silicon Valley, and the New World Order.

毫無疑問,英文名將格局展現得更直白。

矽谷的優勢顯而易見,產學研一體化帶來的技術積澱,全球獨步的風險投資和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以及亞馬遜、Google和Facebook等一個個成長起來的巨頭。

而中國科技崛起背後,則是人口規模和龐大市場奠定的沃土,在此基礎上的大資料,讓更多商業模式成為可能。

加之中國沒有信用卡等“歷史包袱”,在移動支付上的飛躍,加速了更多經濟行為的資料線上化。

在新書中,李開復一次次強調當前已經形成並不斷被鞏固的中美平行宇宙

一種是矽谷先發性、原創性的創新,追求輕快模式。

另一種則是中國在商業模式上的再創新,中國創業者不怕重運營,吃苦耐勞,反而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了牢不可破的壁壘。

典型如美團點評,當美國對應模型Yelp依然是點評業務時,美團涉足的已是從商家到使用者的完整產業鏈,並且有規模巨大的配送團隊,這在矽谷是難以想象的。

但這也成為美團點評的壁壘,不僅對手難以複製,而且在此基礎上的資料優勢,在AI時代的想象空間不可限量。

最後,李開復也強調,中國還擁有政策紅利,中國更務實的經濟發展態度,在建設基礎設施、提供投資,以及整體戰略制定和施行方面,都促進了中國科技崛起。

在AI時代,上述優勢的作用,還會增強。

但與中美相比,歐洲優勢和潛力就相形見絀,而且對比中美,歐洲科技發展現狀更像矽谷後花園。

Google、Facebook,亞馬遜等巨頭在歐洲的地位與在美國別無二致,他們已經掌握相關領域的話語權,而不斷累積的資料,又只能源源不斷強化他們的優勢。

所以按照地緣地域劃分,當我們談論歐洲AI潛力的時候,無法與中美相提並論,甚至無法將其視作“第三名”。

資料新規太理想主義

今年,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還正式生效。

李開復評論說,歐洲的資料和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的努力令人欽佩,深具理想主義氣質。

但可能也太過理想主義。

就當前現實而言,通過匿名化資料創造強大的AI模型,還沒有得到驗證。

而藉助類似方案監管限制美國科技巨頭也太天真。一方面是使用者習慣已然形成,二是即便Google和Facebook被踢出,也沒有更好的選擇替代它們。

但李開復強調,這樣的努力是偉大的。

他的觀點是可以試,不過可以開發一個完全符合要求的應用,然後先在試點地區驗證,有可行正規化再大規模推廣。

李開復認為更務實的態度是先讓新事物試水,然後有問題時及時糾錯。

他認為中國科技之所以能快速崛起,跟這樣的務實態度密不可分。

但歐洲的GDPR新規,並沒有建立在“技術機遇”的基礎上,這樣的“理想主義”更像是政治家、道德學家和律師為主設立的,在可行性和可能性方向,對AI技術發展並不利好。

資料治理是不是重要問題?李開復認為不用贅言。

但歐洲GDPR這樣的做法,就像堂吉訶德的精神一樣,在不理解技術、尊重技術的基礎上,硬做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情。除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真正能發揮的效力有限。

也有人在Twitter上反駁李開復,說GDPR新規更能展現歐洲發展AI的思路,追求質而不是胡亂追求量。

李開復不認同。

他覺得這不是質與量的問題,因為如果資料標註做得好,質量不佳的資料就會被自動忽略,但提前對資料硬性劃分,顯然不是符合AI技術規律的做法——理想主義很好,但根植於技術才有機會,即得腳踏實地。

2018年AI 100公司,同樣中美為主

歐洲公司競爭?換道超車

最後,李開復也被問及歐洲創業公司與中美競爭的策略。

這位微軟和Google的前高管認為,歷史的經驗是另起爐灶

Google不是因為打造了更好的作業系統而擊敗微軟,Facebook也不是因為更好的搜尋引擎與Google競爭。

最好的方式是圍繞基礎設施,在新賽道上換道超車。

而且近幾年微軟“重新整理”的故事也值得參考。在於Google競爭多年後,微軟剛剛用Chromium取代了自己的Edge瀏覽器的核心。

但在市值上,微軟又超過了Google——靠的是雲端計算——一個新賽道。

所以歐洲公司的競爭策略,正面挑戰中美巨頭企業並不現實。

然而也不意味著“壟斷者”永遠不可被挑戰,如果歐洲創業公司想實驗,最好能在基礎設施相對有限的地方開始試水,建立起一套自冾的閉環生態。

此外,李開復也覺得可以“對症下藥”,參照目前矽谷和中國經驗。

比如創投環境培植,而且本身就有很多優秀的歐洲VC在矽谷,要不惜代價鼓勵他們迴歸歐洲或投資歐洲,學習中國的成功經驗,而不是去做一堆主權基金。

同時鼓勵創業者另起爐灶,既然GDPR已經施行,那是否能在GDPR基礎上創造出一批“歐洲App”?即便只在歐洲,也已市場足夠。

也要在產學研鏈條上下功夫,現在比較起來,歐洲AI的科研能力並不低,但歐洲AI教授的收入卻遠不能與美國、加拿大比較,人才就會流失。

最後,打造一批“頭雁”企業,讓人才、資本和生態運轉起來,如DeepMind這樣優秀的AI公司,作一家獨立的歐洲公司和作為一家谷歌子公司,意義是完全不同的。

總之,歐洲也並非毫無機會,但要學習中國更務實一些。

One more thing

雖然在採訪中,李開復最看好的還是中美,但對於“第三名”,他沒有明確表態。

如果按照中美形成平行宇宙的歷史經驗和箇中特點,你覺得潛力最大的是誰?

印度?東南亞?南美?加拿大?

或者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第三名”,中美平行宇宙就是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