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李開復博士的《人工智能》讀後感

李開復博士的《人工智能》讀後感

帶來 習慣 足夠 畫像 例如 浪潮 好的 由於 當我

《人工智能》這本書是李開復博士最新的一本關於人工智能的著作,書中一開篇就指出了一個已經成為現實的觀點:人工智能已經來了。當我們還在好奇的幻想人工智能是什麽樣子的時候,其實人工智能已經在我們最常用的手機中多處應用了。比如美圖秀秀,淘寶的智能推薦,微軟小冰等聊天機器人,其實這些就是典型的人工智能。通常我們一想到人工智能就想到了科幻片和科幻小說裏的機器人,提到人工智能就會擔心未來我們人類的大部分工作會被人工智能所代替,我們人類將被人工智能所超越,甚至會走向毀滅。但李開復博士在本書中指明,當前的人工智能還完全看不到能夠超越人類的跡象。人工智能其實早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就已經開始了,因為受限於計算機硬件儲存以及運算速度,人工智能一直不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已久不能夠得到很好的關註。我們最近認識人工智能是AlphaGo在圍棋上戰勝了人類的圍棋頂尖高手,此消息一出,媒體爭相報道,頓時更種關於人工智能的傳聞都甚囂塵上,其實這種現象和九十年代人工智能程序打敗人類象棋高手是一樣的,一時也是震驚了人類,不過後來由於一般的象棋遊戲上的程序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因此我們也就習慣了。說起人工智能將會代替人類的很多工作這是沒錯的,就比如現在很多的新聞都是人工智能程序寫的。一個記者看的資料有限,但人工智能可以從網路上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數據,自動的生成一篇流利的報道。再比如,現在已經出現了很多送快遞和倉儲的人工智能,取代了人工,比人工更快更節省空間,而且他們不需要休息。甚至醫生,律師,證券從業者等都會(有的已經開始)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了。這個時候大家就慌了,我們都被人工智能取代了,那我們去做什麽呢?當然這個時候總是會有人說,人工智能不會懂得藝術,不會創造,只是依靠程序執行而已。但事實上,現在的圖像和人臉識別,都是依靠深度學習技術的,也就是給人工智能足夠的樣本,讓他們不斷的訓練,自己去不斷的提高識別的能力。而且人工智能現在可以快速寫出美妙的樂譜,還可以給人畫像,還可以寫春聯,是不是頓時啞口無言?但我們要搞清楚一個問題,人工智能到底和我們人類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式到底一不一樣?當然當然是否定的,不一樣。雖然現在都在使用神經網絡算法,但其實我們人腦到底是如何思考,如何記憶,如何做到“舉一反三”的,我們人類都沒有搞清楚,怎麽可能模仿大腦呢?前面說的深度學習如果需要識別一個蘋果,可能需要幾十萬張照片給它訓練,而我們人類只需要看幾眼就夠了;人工智能學習下圍棋可以打敗人類,可是這個人工智能程序卻只能下圍棋,而我們人類卻可以通過下圍棋學到很多的 東西,比如思考問題的整體性,客服人性的缺點,有的甚至還從中悟出了人生的智慧;再比如人工智能可以翻譯語言,但即使它翻譯的較為準確但它也完全不懂得是什麽意思,只是按照一定的對應關系翻譯而已。當然說了這麽多並不是告訴大家人工智能是有多麽的不如我們人類,而是要告訴大家不要被科幻小說所迷惑,要知道真正的人工智能到底是什麽。人工智能正處於一個歷史性的時刻,我們只有抓住機遇,趕上這一波浪潮才能夠在未來處於不敗之地。書中李開復博士也探討了很多人工智能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倫理問題、道德問題、經濟問題等,總體上是比較樂觀的。科幻小說中的人工智能大概是強人工智能或者超強人工智能,就是人工智能與人類智力相當甚至可以超越人類,但目前還看不到這一可能性的誕生,我們目前的人工智能處於弱人工智能的時代。想要突破人工智能就必須先了解我們人類的大腦。最後,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學習的問題。人工智能時代,程序化式的,重復性的,僅靠記憶與練習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將是最沒有價值的技能,幾乎一定可以由機器來完成;反之,那些最能體現人的綜合素質的技能,例如,人對於復雜系統的綜合分析,決策能力,對於藝術和文化的審美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由生活經驗及文化熏陶產生的直覺,常識,基於人類的情感與他人互動的能力才是人工智能時代最有價值,最值得培養和學習的技能。而且,這些技能中,大多數都是因人而異,需要“定制化”教育或培養,不可能從傳統的“批量”教育中獲取。

李開復博士的《人工智能》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