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25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豆瓣評分8.6

25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豆瓣評分8.6

與您一起終生學習~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這裡寫圖片描述

【 父母對孩子的迴應程度,直接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前言介紹

     父母應該怎麼跟孩子溝通,才能幫助孩子控制情緒呢?
     本期音訊取材於心理學大師約翰 · 戈特曼關於兒童情商訓練的研究。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只是藉助一些育兒理論來規範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卻對這些不良行為背後的情緒毫不理會。約翰 · 戈特曼指出,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需要給予孩子情緒上的指導,這是過去 30 多年眾多育兒理念中,從來沒有涉及的角度。而懂得情緒管理的孩子,學習更優秀,也更容易獲得幸福感。
     本期音訊用 25 分鐘的時間,告訴你如何培養一個懂得情緒管理的高情商的孩子,教給孩子一生受益的情緒管理法。

你將聽到:
  1. 孩子的情商跟什麼有關;
  2. 忽視型、壓抑型、放任型家長,你屬於哪種?
  3. 通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哄孩子對嗎?
  4. 如何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在經歷什麼情緒?
  5. 孩子不哭不鬧就萬事大吉了?父母還應該做些什麼?

書籍資訊:
書名:《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作者:[美] 約翰 · 戈特曼、瓊 · 德克萊爾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譯者:付瑞娟
出版年: 2014-2-1
頁數: 227
定價: CNY 46.90
裝幀: 平裝
ISBN: 9787213055416

關於作者

     約翰 · 戈特曼,是與榮格齊名的心理學大師,“美國心理治療師眼中具有影響力的 10 位心理治療大師” 之一。他還被稱為 “婚姻教皇

”,暢銷書《幸福的婚姻》的作者。不止如此,約翰 · 戈特曼關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也長達 20 年。

關於本書

     作者發現,很多家長只是藉助一些育兒理論來規範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卻對這些不良行為背後的情緒毫不理會。本書指出,家長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需要給予孩子情緒上的指導,這是過去 30 多年眾多育兒理念中從來沒有涉及的角度。這本書將會教給家長,如何培養一個懂得情緒管理的高情商孩子。

核心內容

培養孩子情商的方法,包括三部分:
1. 孩子的情商跟什麼有關;
2. 培養高情商孩子中的幾個誤區;
3. 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的幾個步驟。

這裡寫圖片描述

一、父母對孩子的迴應程度,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行為心理學家觀察發現,一個學齡前的孩子,每 20 秒

就需要一次家長的關注。社會科學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嬰兒,就已經可以通過表情體態讀懂父母的情感提示。如果父母可以敏銳地迴應寶寶的提示,寶寶就會更早地學會情緒調節。父母與初生嬰兒的互動,能夠影響孩子神經系統的發育,這種影響關係著孩子一生的情緒健康。
     “迷走神經” 是一組發端於大腦的神經。它通過調節人的副交感神經,從而調節像呼吸、心率、消化系統這些不受人意識控制的身體情況,給身體踩剎車,使身體不至於運轉太快而失控。迷走神經的張力越大,它調節情緒的能力也就越大。在孩子還處於嬰兒時期,他們體會的情緒經驗,對迷走神經張力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迴應程度,直接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高低。這就對父母同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們要對孩子的情緒保持敏銳的感知,留心孩子的情緒波動。這也是培養高情商孩子的基礎。

二、父母要正面關注孩子的負面情緒
【案例】
     孩子不想去幼兒園,在媽媽瑪麗看來兒子的想法很可笑,孩子離開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這有什麼可難過的。她的方法是用餅乾哄孩子,轉移注意力,給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很有趣。
     瑪麗其實是一個 “忽視型” 的家長。忽視型家長的典型做法是,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關閉情緒通道,認為孩子的情緒是不理智的,認為時間可以解決一切,漠視、忽視甚至輕視孩子的消極情緒。
     這是不正確的教養方式。父母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是錯的、不恰當的、不被認可的。時間長了,他就會不相信自己的內心,導致他們的自尊感也很低。
     “壓抑型” 的家長,不管孩子是不是有不良行為,他們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都是批評的態度,經常斥責打罵孩子,認為消極情緒是孩子性格不好的表現,甚至覺得孩子不聽話、哭鬧是在給自己臉上抹黑。不認可孩子的情緒,同樣會導致孩子不相信自己的判斷,懷疑自己的情緒。
     追根溯源,這類父母在童年學習調整情緒的時期,並沒有得到外界的幫助,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怎樣在孩子面前表露情緒。正確的做法是,父母要把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當作交流感受、增進親密關係的機會,這就叫共情。

【案例】
     一位媽媽回憶說,當四歲的女兒在捱罵後衝她反擊,說 “我不喜歡你說話的口氣” 時,她心裡有多麼驚喜,她對女兒的果敢感到驕傲。
     高情商的父母,會跟孩子用同一視角看問題,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交流,平等地交流,讓他們知道,父母是可以信任的盟友,會一直跟他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由於父母們理解情緒,重視情緒的力量和價值,並相信自己能正確地表達情緒,他們也通過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出了榜樣。父母的情緒表露是對孩子如何表達情緒最有效的詮釋。

三、給孩子的情緒貼標籤
     在孩子表達情緒時,幫他們為情緒貼標籤是個好辦法。對於一個缺乏人生經驗的幼兒來說,他們並不是一生下來就會區分什麼是嫉妒、委屈、失落、孤獨。情緒的表達是需要大人來教的,就像教他們認字一樣。給情緒貼標籤,也就是明確地告訴孩子,你正在體會到的情緒叫什麼,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
     研究表明,給情緒貼標籤能夠幫助孩子更快地從不愉快中平復下來。人類在表達情緒的時候需要呼叫左腦,左腦掌控的是語言和邏輯思維,所以當邏輯思維起作用時,孩子就會更集中注意力,容易恢復平靜。

【案例】
     一個看到弟弟收到生日禮物而自己沒有收到禮物的 4 歲小男孩,很可能會大聲地抗議 “這不公平”。
     這個時候,如果爸爸能夠把自己觀察到的迴應給孩子,比如 “你也希望能像弟弟那樣收到禮物,這可能讓你感到有些嫉妒”,孩子就會感到爸爸理解自己的感受,進而覺得爸爸說的是對的,這是弟弟的生日,自己卻嫉妒弟弟,應該表現得大方一點。這樣,孩子會更能聽得進爸爸關於公平的邏輯推理,還知道了該用什麼詞表達這種強烈的嫉妒情緒。
簡單分享自己觀察到的,比質問孩子好得多。

四、給行為劃定界限

【案例】
     看到孩子傷心,戴安娜會上去抱抱孩子,跟他說想留在家裡是太正常不過的事。她既不打罵孩子也不哄騙孩子,她會提議,跟孩子玩 10 分鐘的遊戲,然後孩子要答應她乖乖去託兒所。結果是,同樣的事情第二天極有可能再次發生。
     其實戴安娜就是典型的 “放任型” 的家長,他們包容孩子的所有情緒,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是卻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導,也不能幫助孩子劃定行為界限。時間長了,孩子其實沒有學會怎麼調節情緒,很有可能陷入情感的無底洞中,難以解脫。這樣做還有一個嚴重後果,就是會增加孩子對特權的要求,使親子關係變得矛盾重重。
【案例】
孩子:我不想去幼兒園!
露西:你不想去?為什麼呢?
孩子:因為我想和你待在家裡。
露西:是這樣啊,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幾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裡,一起玩,而不是趕著出門。但你知道嗎?我對辦公室的同事們承諾過,會在 9 點鐘到,我不想違背自己的承諾。
孩子:這不公平。我就是不想去!
露西(撫摸孩子的頭):我很抱歉,寶貝兒,但我們不能待在家裡。我猜你一定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孩子:是的。
露西:還有點傷心?
孩子:嗯。
露西:我也感到有點傷心。(這時候露西一邊撫摸孩子的頭,讓孩子哭了一會兒)我知道我們該怎麼辦了。想想明天,我們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幼兒園,我們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幹什麼呢?
孩子:吃冰激淋,看動畫片。
露西:不錯,那一定會很棒。還有別的嗎?
孩子:我們能去公園看長頸鹿嗎?
露西:我覺得可以。
孩子:凱爾能和我們一起嗎?
露西:可能吧。我們得問問他媽媽。但是現在,我們出發吧,好嗎?
孩子:好的。
     露西的這種迴應方式,是在研究中被證明最成功的親子關係模式,她懂得為孩子的行為劃界限。對幼兒來說,解決問題往往是從區分正確行為和不良行為開始的。如果孩子的行為方式傷害自己、傷害他人,那父母要對這種行為立刻叫停,讓孩子重新選擇更合適的行為表達情緒。
     需要注意的是,要讓孩子明白,出問題的不是自己的情緒而是行為。如果父母告訴孩子,他有權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表達情緒的方式卻是多樣的,這樣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完好無損。

本書金句

  1. 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而對情緒和願望則全部包容。

  2. 如果父親能和孩子共享情緒,將釋放孩子更大的潛能。

  3. 消極情緒關上發洩的大門,是很多家長在童年時期就學會的行為方式。

  4. 當孩子和父母建立起情感上的聯結時,父母再通過這條感情聯結教導孩子如何調整情緒、解決問題,好的效果就會顯現。

  5. 讓我們和孩子在 “同一條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