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這才是2018年的技術趨勢:雲、大資料、IOT深度融合

這才是2018年的技術趨勢:雲、大資料、IOT深度融合

2018年,在應用需求的推動下,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將更加明顯,其中的雲端計算也將繼續演化,步入全新的3.0時代。

在這個言必談AI(人工智慧)的時代,似乎再說其他技術就顯得low了,但從實際應用的角度而言,企業目前剛剛在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的應用上起步,遠遠談不上應用成熟,更不用說在此基礎上實現人工智慧了。

在Gartner釋出的2017新興技術成熟度曲線上,深度學習、機器學習、自動駕駛等諸多與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正處在期望膨脹期的巔峰,並將走向幻滅期。也就是說,人工智慧相關的技術正處在輿論炒作的頂峰,相比較而言,雲端計算、大資料等相對“傳統”的技術才是目前企業應用的焦點。

在2018年,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的深度融合才是這一年技術發展和應用的主旋律,在這種融合下,雲端計算或許將進入全新的3.0時代。

物聯網正逐步崛起 加速技術閉環發展

在人們紛紛關注雲端計算應用催生IT架構變革、大資料應用挖掘資料價值的今天,物聯網已經悄然崛起。早在2015年,IDC就表示:物聯網的活動超過50%集中在製造業、交通、智慧城市和消費類應用,在五年內,所有的行業都將會推出採用物聯網的舉措。而Gartner同樣也給出了自己的測算:2017年全球物聯網裝置數量達到84億臺,比過去一年增長了30%,這一資料預計到2020年將增加至204億臺。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如今,在雲端計算、大資料在企業應用的過程中,物聯網技術的運用正在變得越來越迫切。以製造業為例,物聯網的應用可以幫助企業更加及時、準確地瞭解各個生產製造環節的情況,以便進行大資料分析;在政務領域,物聯網的應用讓智慧城市的落地也更近一步,其中智慧交通的應用中,終端裝置的資料採集可以讓城市管理者更好地瞭解實時交通狀況。

物聯網的應用促進了資料的採集效率和數量,大資料則偏重於釋放資料的價值,海量資料的持續增加又給底層雲計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這樣一個應用閉環中,物聯網——大資料——雲端計算三者互相促進,交替發展。

雲端計算為物聯網提供海量資料的儲存和計算能力,並讓不同的物聯網裝置能夠通過巨大的網路實現更好地協同;物聯網則讓雲端計算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它所產生的大量資料又催生了大資料技術的應用,進一步促進資料價值的挖掘。

技術融合催生新領域 邊緣計算浮出水面 

2017年,邊緣計算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這某種程度上得益於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的融合發展。在“傳統”的應用邏輯下,物聯網終端採集到的海量資料會通過網路匯聚到雲端計算中心,但資料量的快速增加,勢必給網路傳輸和資料處理帶來新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去中心化的邊緣計算開始崛起。

0?wx_fmt=jpeg

相比較雲端計算的“大集中”模式,邊緣計算在物聯網終端這樣的資料來源頭旁邊,通過將計算、儲存、網路、應用等的融合,為資料的採集、處理等提供就近的計算服務,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降低裝置對網路的高要求,進而提升資料處理效率、實現實時的業務響應、提升資料的安全性等。

來自不同的預測報告顯示,到2018年,將有50%的物聯網網路面臨網路頻寬的限制,40%的資料需要在網路邊緣側分析、處理與儲存,到2020年將有超過500億的終端裝置聯入網路;到2020年,一個網際網路使用者平均每天約產生1.5GB資料量

在技術創新和應用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加入到這一新興領域的,華為、微軟、思科、英特爾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以華為為例,在2017年3月,華為就釋出了基於邊緣計算的物聯網EC-IoT(邊緣計算物聯網)解決方案,創新性地將邊緣計算和雲管理引入物聯網領域,就近提供邊緣智慧服務,實現全流程的產業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促使行業數字化轉型。

越來越多的業界人士認為,物聯網、大資料、雲端計算的融合,邊緣計算的蓬勃發展,正在推動雲端計算進入3.0時代。根據中橋調研諮詢最近對中國企業CIO的調查資料顯示,有84%的CIO都認為,目前雲端計算的演進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雲端計算1.0階段,主要應用物件是中小企業,通過雲端計算實現從“無”到“有”的IT 使能;進入雲端計算2.0階段,雲端計算成為企業級使用者核心應用的IT補充資源;當企業跨入雲端計算3.0階段時,雲端計算成為企業IT的核心資源。雲原生應用、人工智慧和物聯網成為使用者業務的主要驅動力。

人工智慧或許還早 但商業智慧趨於成熟

事實上,BI(商業智慧)一點都不新。早在1865年,理查德·米勒·德文斯(Richard Millar Devens)就在《商業趣聞百科全書》(Cyclopædiaof Commercial and Business Anecdotes)中提出了“商業智慧”(BI)一詞。他用這個詞來描述銀行家亨利·福尼斯(HenryFurnese)通過收集資訊並根據這些資訊,先於競爭對手採取行動,從而獲利。

0?wx_fmt=jpeg

在資訊化時代,企業內部的ERP、CRM等系統產生了大量的資料,企業開始尋求借助BI工具進行資料的收集和分析,並將其轉化為有用的資訊,從而指導企業快速決策,贏得商業競爭的優勢。但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資料價值的挖掘放寬到所有領域,BI的內涵也在逐漸豐富。

正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在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所說的那樣:在未來的30年中,資料將會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會是生產力,網際網路會是一種生產關係。如果我們不資料化,不和網際網路相連,那麼會比過去30年不通電顯得更可怕。

與傳統的BI不同,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的應用,正在讓商業智慧更“智慧”。與過去旨在實現海量資料管理、簡單分析與視覺化的傳統BI不同,新的BI正在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推動商業決策,實現商業經營的智慧化、自動化。Gartner更預測稱,到2020年之前,自然語言和人工智慧技術將會成為90%的現代BI平臺的基本特徵之一。

不管是增強商業智慧,還是人工智慧,資料的採集、處理分析、計算等都必不可少,其中,雲端計算更是基礎所在。技術的演化推進了應用的普及,而應用的普及又反過來給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年,在應用需求的推動下,雲端計算、大資料、物聯網等新技術的融合發展將更加明顯,其中的雲端計算也將繼續演化,步入全新的3.0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