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漫談 · 比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意行合一

漫談 · 比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意行合一

本文來源於本人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g8Tdi20gPhyAPq-W_-k6gw

 

人生修行在於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認知,並達到認知和行為的一致性。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本就是非常困難的。在於認知的提升,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實踐的過程。

 

人的一生,都是自己認知構建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個體的經歷,是很難複製,已經重複回放的。從外部去改變或者控制個人認知,是很難的。有時候搞不好,會弄巧成拙。

 

對於知行合一,其實都能懂。但這裡呢,有什麼問題呢?

 

道理誰都明白,誰都會說,但是要做,就很難。

 

這裡的難,難在哪裡?

 

難在,僅僅是知道,而並非意願。

 

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非常典型的人內心的鬥爭。

 

冬天的早上,鬧鐘響了,你知道該起床了,不起床,就要遲到了。可你的內心在想,外面很冷,被窩裡很暖和,我再睡一會。 

 

這裡面,你知道,你改起來了,因為不起來,就會遲到。而你心裡的意願是,我想要暖和,舒服,想繼續睡。

 

意與知,相悖。那麼內心就出現了兩種鬥爭。哪個會勝出?

 

然而你又在想,遲到要扣工資,給領導印象不好,績效變差,等等後果湧現出來,你立刻起床。

 

這裡是什麼?是迫於無奈。並非你的意願。

 

現實生活中,這種迫於生計,奔波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長久的壓抑,造就了,抑鬱症的泛濫。

 

那麼我再換一個場景。

 

夜晚,躺著在床上,腦袋裡面想著一個問題。問題是我們都知道知行合一是個很高的境界,很多人都在修行,希望達到知行合一。可為什麼,我們又會說,知易,行難。突然我想通了,光知不夠,還要有意。

 

已經是凌晨3點了,不行,我該睡覺了。腦袋裡確很興奮。我又解決了了一個長期困擾我的問題。我要寫下來。於是乎我爬起來,整理思緒。

 

這裡面發生了什麼?我有著強烈的意願,要去做一件事。不管是凌晨3點,為了思考這個問題,我失眠如此,我也不會感覺到任何痛苦。甚至是我樂在其中。

 

意比知,更難得。

 

由此延伸,離開舒適區,只是一個善意的謊言。

 

沒有所謂的舒適區,只有,我們的意願是否強烈和匹配。一個人的舒適區,可以固化的,只堅持在自己本身的小圈子裡,不去接受新的東西。一個人的舒適區,也可以是不停變化的,不斷學習,不斷延伸的。

 

有些人,就是天生愛冒險,愛學習,愛接觸新知識。這個是他的舒適區。你讓他離開舒適區?

 

你要的不是改變舒適區,要的是改變你的意願,去迎接新的區域,新的事物。當你真心的接受,新的區域,新的事物的時候,你就的意願就有了。行動,就不難。

 

如何將此應用到管理中?

 

簡單的應用。外部驅動,相信的力量。

 

在國內,大部分人是沒有信仰的,但卻有相信的力量。

網紅“奶奶廟”,你想要什麼神,就可以有什麼神。這裡有的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信,其實就是自身的意願,有著強大的驅動力。無法從自身的認知突破達到這種意願,那麼就藉助外物,來驅動自己達到強烈的意願。類似於催眠的效果。

 

外部驅動的,只能在某一方面。所以,國人很多時候的信仰,非常難以置信,其實這不是一種信仰。

 

說的不好聽的就是,一幫偽教徒,為了自我催眠,自我暗示的行為罷了。

 

當然,這種外部驅動方式,很多時候,也是極其有效的。

 

 

但真正的修行,一定是從自身內部突破的。我稱之為頓悟。在我的人生中,有著幾個重要時期的頓悟,每次的頓悟,都讓我受益匪淺。

 

真正要做到的不斷提升。首先要做到的是,實事求是,不可妄自菲薄,不可妄自尊大,保持開放。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侷限性。承認這點,非常重要。做到自知之明,認清自己的侷限性。

 

自己的優勢,繼續保持,繼續成長。自己的侷限性。保持開放心態,開啟,接受。讓自己喜歡上新事物帶來的體驗。

 

你渴望接受,這就是意願。

 

那麼隨緣點撥,來源就是內在突破的契機,授予相應的知識。

 

何為修行,其實說的是修自己,知意行合一。

 

 

龔浩華

月牙寂道長

qq:29185807

2018年12月05日

 

如果你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可以轉到你的朋友圈,讓更多人一起學習。

第一時間獲取文章,可以關注本人公眾號:月牙寂道長,也可以掃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