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微信小程式開發--嚐鮮幾個月現狀分析

微信小程式開發--嚐鮮幾個月現狀分析

概述

曾記得在微信小程式還沒有上線的時候,大家都是翹首以待,希望在張小龍,在企鵝的帶領下,走出區別於原生開發的另一條移動開發的道路,我也是一直關注著,知道1月9號,微信小程式終於對外開放了,我也是在第一時間啟動了微信小程式的開發。
其開發也確實相對簡單,不過體驗上嘛,可能和原生有一些差距,體驗上有點類似於企業的x5渲染的webview。不過因為其高度依賴於微信這個平臺,也限制了其開放性,所以我當時在csdn的內部群預言:微信小程式不會完全取代原生app,甚至都不可能威脅到原生app。
那麼現在幾個多月過去了,現狀如何呢?

微信小程式現狀

就在過年之前,其實好多之前的微信小程式都悄悄下線了,諸如最早入住微信的ota,在過完年不就都紛紛下線,各種股票交易類的小程式也在證監會的要求下紛紛暫停服務。究其原因,就是其轉換率並不高。
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手機裡裝了幾十個甚至上百個App,但平均每天都會用到的數量屈指可數,又或者地圖、外賣等同類App不得不裝好幾個換著用,明知使用頻率不高卻耗電、佔記憶體就是刪不得?也因為有這樣的使用者痛點,當“微信之父”張小龍對外闡釋小程式是一個不需要下載安裝就可使用的用完即走應用後一直備受關注。
2017微信公開課PRO版上,張小龍也舉了兩個小程式的場景化例子,一個是在公交站,掃一下站牌的二維碼就可以瞭解下一輛公交車的到站時間;一個是在汽車站,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購買車票而不需要排長隊。
這樣的示例已經說明了微信團隊對小程式的定位和理解,明顯看出重心是要深入開拓線下的場景運營。現在不管是在地鐵、公交站等線下場景,許多廣告牌中都已加入了二維碼等待被“掃一掃”。但張小龍認為,對企業來說,廣告中嵌入二維碼,被掃後應該能直接觸達企業服務而不是訊息訂閱。
他強調,更多希望小程式的啟動來自於掃二維碼。並且,小程式堅持去中心化的思路,不會有類似應用商店的分類、排行和推薦等功能,也不能推送訊息,不會有訂閱關係和粉絲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微信官方反覆說明小程式並非應用商店的復刻版,但關於小程式可能衝擊原有App體系及應用市場的觀點依然存在。原因在於,相比蘋果iOS系統下App Store的一統江湖,國內的安卓應用市場因某些原因百花齊放,多個第三方應用商店並存。與此同時,流量分散、使用者需求和習慣的變化加上技術變遷,都使得應用市場本身面臨轉型。
就在筆者寫這篇散文的時候,谷歌正式推出了“谷歌小程式(Android Instant Apps)”。
那麼這裡要八卦一些了,什麼是谷歌小程式(Android Instant Apps)?

谷歌小程式

大家知道,不管是谷歌小程式還是微信小程式,都是一種輕量級的方法,其目的是:執行Android應用而無需安裝、從任意位置訪問應用。
在去年5月的Google I/O大會上,谷歌用了大約10分鐘時間為我們介紹了Android Instant Apps,可理解為安卓“即時應用”,也就是無需安裝可直接使用的應用,顯然這跟微信推出的小程式非常類似,昨天,谷歌正式上線了一小批應用來測試這項功能。
上線的幾款支援應用包括了BuzzFeed、Wish、Periscope以及Viki,Android Instant Apps並不是簡單的網頁瀏覽形式,通過Android Instant Apps,你其實就是打開了這個App的“簡潔版”,經過一些媒體的測試,Android Instant Apps的載入速度也要比同等狀況下的網頁形式要快。
谷歌小程式工作原理:將App模組化了之後,Google Play只會在你點選了連結之後下載所需的那部分功能,這樣你就相當於在一個簡潔的模式下使用該App。對於開發者來說,他們也不必為此專門再去開發一個獨立的App,它使用的還是同樣的Android API和同樣的原始碼,開發者們只需要在原有App的基礎上進行一下升級,接入Android Instant Apps的功能就可以了,對於一些開發者們來說,這個過程可能都用不了一天。
從這方面來說,由於google的全球影響力,加之在系統級別的多年耕耘,優勢相對於微信小程式那可不是一點點。

微信小程式的幾大痛點

隨著第一輪玩家激情褪去後的紛紛退場,以及第二批第三批玩家的湧入,為什麼小程式的存活時間並不長?這不得不說說微信小程式當前存在的幾個問題:

bug較多

這是不得不說的話題,小程式為了實現在蘋果釋出十週年推出具有“顛覆”的小程式,其實是帶了很多bug上線的,即使到現在,開發人員依然會遇到很多問題。
對於人力充足的大公司,有專門的人來參與到小程式的開發維護中;而對於小公司,他們沒有足夠的人力投入,他們可能一半時間來維護其他平臺產品另一半時間來開發小程式,這個時候如果碰到幾個小程式的bug,基本上是吃不消的。

產品定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以內容為主的app,我們常常會向用戶推送一些訊息來提高點選率,但是在小程式裡,這條路是死的。對於“今日頭條”推出小程式真心搞不太懂,如此高頻使用的產品為什麼要放到小程式上,先不說重大新聞你怎麼推送,那麼對於普通使用者的愛好如何進行個性化推薦?大概也是跟風吧。

安全風險

1月13日,證監會擔心金融類小程式涉及客戶隱私和安全問題,要求金融類的小程式只能進行產品的展示,不能進行諸如申購、贖回、轉換、定投、開戶等功能。那這就很蛋疼了,你只能在小程式上看最新的股價、諮詢,你要想交易那對不起,你可以另跳連結,我們知道微信不支援外鏈的,那好吧,我得回到APP上,進行交易。那麼問題來了,我APP啥都有了,我還要小程式幹嘛,所以,很多基金、證券類的小程式直接停止服務。

開發市場

在小程式開放之前,微信小程式的群滿天飛,首先是ios、android的開發者加入到了小程式開發群中,然後是PM也加入了進來,再到後排搞PHP的也加入了進來。小程式開發成本並不高,把官方文件的程式碼複製過來基本就能用,所以大家都來一起搞。其結果是其轉換率並不高,其市場定位只能成為Android,ios的補充和附屬品。

小程式未來怎麼走

獨立網際網路評論人洪波此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也認為,小程式畢竟是一個新東西,開發者可能會按照手機應用的流程去做小程式,這可能也是早期避免不了的。但小程式並不是免安裝的手機應用,它最適合的場景是有一個明顯的觸發契機,大家需要對小程式應該怎麼做、通過哪些場景觸發等有個重新而且深入的思考。
雖然在推出當天,各類微信小程式一窩蜂的上線,但從推出後1個月的情況看,或許作為一個新思路的產品,沒持續引發瘋狂跟風反是個好訊號,畢竟不管是對使用者還是開發者來說,複製一個App生態體系意義不大,而思路和標準的改變跟產品開發都不能一蹴而就。
的確,作為線上的使用者來說,小程式的設計似乎是如此不便,但換個角度來看,小程式或許本來就不是為被使用者找到而設計的,或者說,致力於“勾連線下”的小程式,本身存在的價值或許是在特定的場景下找到特定的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