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工信部《物聯網的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工信部《物聯網的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

物聯網是新一代資訊科技的高度整合和綜合運用,對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綠色、智慧、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十二五”時期,我國物聯網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與發達國家保持同步,成為全球物聯網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促進物聯網、大資料等新技術、新業態廣泛應用,培育壯大新動能成為國家戰略。當前,物聯網正進入跨界融合、整合創新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迎來重大的發展機遇。為推動物聯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制定資訊通訊業“十三五”規劃物聯網分冊。

本規劃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及《國務院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檔案編制而成,是指導物聯網產業未來五年發展的指導性檔案。

發展回顧及面臨形勢

(一)“十二五”發展回顧

“十二五”期間我國在物聯閘道器鍵技術研發、應用示範推廣、產業協調發展和政策環境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政策環境不斷完善。加強頂層設計,釋出《國務院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成立物聯網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和專家諮詢委員會,統籌協調和指導物聯網產業發展。相關部門制定和實施10個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加強技術研發、標準研製和應用示範等工作,積極組織實施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示範區和產業基地建設。中央財政連續四年安排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物聯網被納入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支援範圍。各地區加大政策支援力度,設立專項資金,多層次、全方位推進地方物聯網發展。

產業體系初步建成。已形成包括晶片、元器件、裝置、軟體、系統整合、運營、應用服務在內的較為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2015年物聯網產業規模達到7500億元,“十二五”年複合增長率為25%。公眾網路機器到機器(M2M)連線數突破1億,佔全球總量31%,成為全球最大市場。物聯網產業已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泛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四大區域聚集發展的格局,無錫、重慶、杭州、福州等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初見成效。湧現出一大批具備較強實力的物聯網領軍企業,網際網路龍頭企業成為物聯網發展的重要新興力量。物聯網產業公共服務體系日漸完善,初步建成一批共性技術研發、檢驗檢測、投融資、標識解析、成果轉化、人才培訓、資訊服務等公共服務平臺。

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在晶片、感測器、智慧終端、中介軟體、架構、標準制定等領域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光纖感測器、紅外感測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超高頻智慧卡、微波無源無線射頻識別(RFID)、北斗晶片技術水平大幅提升,微機電系統(MEMS)感測器實現批量生產,物聯網中介軟體平臺、多功能便捷式智慧終端研發取得突破。一批實驗室、工程中心和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載體已經建成併發揮良好的支撐作用。物聯網標準體系加快建立,已完成200多項物聯網基礎共性和重點應用國家標準立項。我國主導完成多項物聯網國際標準,國際標準制定話語權明顯提升。

應用示範持續深化。在工業、農業、能源、物流等行業的提質增效、轉型升級中作用明顯,物聯網與移動網際網路融合推動家居、健康、養老、娛樂等民生應用創新空前活躍,在公共安全、城市交通、設施管理、管網監測等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物聯網應用規模與水平不斷提升,在智慧交通、車聯網、物流追溯、安全生產、醫療健康、能源管理等領域已形成一批成熟的運營服務平臺和商業模式,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實現全國聯網,部分物聯網應用達到了千萬級使用者規模。

我國物聯網產業已擁有一定規模,裝置製造、網路和應用服務具備較高水平,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取得突破,物聯網與行業融合發展成效顯著。但仍要看到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和深層次問題依然突出。一是產業生態競爭力不強,晶片、感測器、作業系統等核心基礎能力依然薄弱,高階產品研發能力不強,原始創新能力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二是產業鏈協同性不強,缺少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引領產業協調發展的龍頭企業;三是標準體系仍不完善,一些重要標準研製進度較慢,跨行業應用標準制定難度較大;四是物聯網與行業融合發展有待進一步深化,成熟的商業模式仍然缺乏,部分行業存在管理分散、推動力度不夠的問題,發展新技術新業態面臨跨行業體制機制障礙;五是網路與資訊保安形勢依然嚴峻,設施安全、資料安全、個人資訊保安等問題亟待解決。

    (二)“十三五”面臨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物聯網加速進入“跨界融合、整合創新和規模化發展”的新階段,與我國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農業現代化建設深度交匯,面臨廣闊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我國物聯網發展又面臨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核心產品全球化、應用需求本地化的趨勢更加凸顯,機遇與挑戰並存。

萬物互聯時代開啟。物聯網將進入萬物互聯發展新階段,智慧可穿戴裝置、智慧家電、智慧網聯汽車、智慧機器人等數以萬億計的新裝置將接入網路,形成海量資料,應用呈現爆發性增長,促進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方式進一步向智慧化、精細化、網路化方向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智慧、高效。第五代移動通訊技術(5G)、窄帶物聯網(NB-IoT)等新技術為萬物互聯提供了強大的基礎設施支撐能力。萬物互聯的泛在接入、高效傳輸、海量異構資訊處理和裝置智慧控制,以及由此引發的安全問題等,都對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應用需求全面升級。物聯網萬億級的垂直行業市場正在不斷興起。製造業成為物聯網的重要應用領域,相關國家紛紛提出發展“工業網際網路”和“工業4.0”,我國提出建設製造強國、網路強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資訊物理系統(CPS)為代表的物聯網智慧資訊科技將在製造業智慧化、網路化、服務化等轉型升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車聯網、健康、家居、智慧硬體、可穿戴裝置等消費市場需求更加活躍,驅動物聯網和其它前沿技術不斷融合,人工智慧、虛擬現實、自動駕駛、智慧機器人等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全球熱點,物聯網是智慧城市構架中的基本要素和模組單元,已成為實現智慧城市“自動感知、快速反應、科學決策”的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支撐。

產業生態競爭日趨激烈。物聯網成為網際網路之後又一個產業競爭制高點,生態構建和產業佈局正在全球加速展開。國際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加快網際網路服務、整機裝置、核心晶片、作業系統、感測器件等產業鏈佈局,作業系統與雲平臺一體化成為掌控生態主導權的重要手段,工業製造、車聯網和智慧家居成為產業競爭的重點領域。我國電信、網際網路和製造企業也加大力度整合平臺服務和產品製造等資源,積極構建產業生態體系。

發展思路和目標

“十三五”時期是經濟新常態下創新驅動、形成發展新動能的關鍵時期,必須牢牢把握物聯網新一輪生態佈局的戰略機遇,大力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深化物聯網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支撐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建設。

(一)發展思路

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國製造2025》、《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和《關於深化製造業與網際網路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促進物聯網規模化應用為主線,以創新為動力,以產業鏈開放協作為重點,以保障安全為前提,加快建設物聯網泛在基礎設施、應用服務平臺和資料共享服務平臺,持續優化發展環境,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健全標準體系,創新服務模式,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生態,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人民生活質量提升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堅持創新驅動。強化創新能力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面向智慧資訊服務的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和新業態,加快打造智慧產業和智慧化資訊服務。

堅持應用牽引。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以重大應用示範為先導,統籌部署,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大力推進物聯網規模應用,帶動物聯閘道器鍵技術突破和產業規模化發展,提升人民生活質量、增強社會管理能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物聯網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加強政策措施的協同,促進物聯網與相關行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加強資源整合,突出區域特色,完善產業佈局,避免重複建設,形成協調發展的格局。

堅持安全可控。建立健全物聯網安全保障體系,推進關鍵安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增強物聯網基礎設施、重大系統、重要資訊的安全保障能力,強化個人資訊保安,構建泛在安全的物聯網。

(二)發展目標

到2020年,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物聯網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包含感知製造、網路傳輸、智慧資訊服務在內的總體產業規模突破1.5萬億元,智慧資訊服務的比重大幅提升。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佈局,公眾網路M2M連線數突破17億。物聯網技術研發水平和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適應產業發展的標準體系初步形成,物聯網規模應用不斷拓展,泛在安全的物聯網體系基本成型。

——技術創新。產學研用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企業研發投入不斷加大,物聯網架構、感知技術、作業系統和安全技術取得明顯突破,網路通訊領域與資訊處理領域的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核心專利授權數量明顯增加。

——標準完善。研究制定200項以上國家和行業標準,滿足物聯網規模應用和產業化需求的標準體系逐步完善,物聯網基礎共性標準、關鍵技術標準和重點應用標準基本確立,我國在物聯網國際標準領域話語權逐步提升。

——應用推廣。在工業製造和現代農業等行業領域、智慧家居和健康服務等消費領域推廣一批整合應用解決方案,形成一批規模化特色應用。在智慧城市建設和管理領域形成跨領域的資料開放和共享機制,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

——產業升級。打造10個具有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培育和發展200家左右產值超過10億元的骨幹企業,以及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和創新載體,建設一批覆蓋面廣、支撐力強的公共服務平臺,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體系。

——安全保障。在物聯網核心安全技術、專用安全產品研發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制定一批國家和行業標準。物聯網安全測評、風險評估、安全防範、應急響應等機制基本建立,物聯網基礎設施、重大系統、重要資訊的安保能力大大增強。

主要任務

(一)強化產業生態佈局

加快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生態體系。以政府為引導、以企業為主體,集中力量,構建基礎設施泛在安全、關鍵核心技術可控、產品服務先進、大中小企業梯次協同發展、物聯網與移動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等新業態融合創新的生態體系,提升我國物聯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佈局,加快升級通訊網路基礎設施,積極推進低功耗廣域網技術的商用部署,支援5G技術研發和商用實驗,促進5G與物聯網垂直行業應用深度融合。建立安全可控的標識解析體系,構建泛在安全的物聯網。突破作業系統、核心晶片、智慧感測器、低功耗廣域網、大資料等關鍵核心技術。在感知識別和網路通訊裝置製造、運營服務和資訊處理等重要領域,發展先進產品和服務,打造一批優勢品牌。鼓勵企業開展商業模式探索,推廣成熟的物聯網商業模式,發展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等新業態融合創新。支援網際網路、電信運營、晶片製造、裝置製造等領域龍頭企業以網際網路平臺化服務模式整合感知製造、應用服務等上下游產業鏈,形成完整解決方案並開展服務運營,推動相關技術、標準和產品加速迭代、解決方案不斷成熟,成本不斷下降,促進應用實現規模化發展。培育200家左右技術研發能力較強、產值超10億元的骨幹企業,大力扶持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構築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產業生態體系,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加快物聯網產業集聚。繼續支援無錫國家感測網創新示範區的建設發展,提升示範區自主創新能力、產業發展水平和應用示範作用,充分發揮無錫作為國家示範區先行先試的引領帶動作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物聯網示範區。加快推動重慶、杭州、福州等物聯網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的建設提升和規範發展,增強產業實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結合“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區域發展戰略,加強統籌規劃,支援各地區立足自身優勢,推進差異化發展,加強物聯網特色園區建設,加快形成物聯網產業叢集,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的物聯網產業集聚區。優化產業集聚區發展環境,完善對產業集聚區的科學、規範管理,推動產業集聚區向規模化、專業化、協作化方向發展,促進集聚區之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推動物聯網產業有序健康發展。

推動物聯網創業創新。完善物聯網創業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協同與模式創新結合,營造良好創業創新環境。總結複製推廣優秀的物聯網商業模式和解決方案,培育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強創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依託各類孵化器、創業創新基地、科技園區等建設物聯網創客空間,提升物聯網創業創新孵化、支撐服務能力。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大型企業發展第三方創業創新平臺,建立基於開源軟硬體的開發社群,設立產業創投基金,通過開放平臺、共享資源和投融資等方式,推動各類線上、線下資源的聚集、開放和共享,提供創業指導、團隊建設、技術交流、專案融資等服務,帶動產業上下游中小企業進行協同創新。引導社會資金支援創業創新,推動各類金融機構與物聯網企業進行對接和合作,搭建產業新型融資平臺,不斷加大對創業創新企業的融資支援,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鼓勵開展物聯網創客大賽,激發創新活力,拓寬創業渠道。引導各創業主體在設計、製造、檢測、整合、服務等環節開展創意和創新實踐,促進形成創新成果並加強推廣,培養一批創新活力型企業快速發展。

(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

加快協同創新體系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加快構建政產學研用結合的創新體系。統籌銜接物聯網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品製造、應用部署等環節工作,充分調動各類創新資源,打造一批面向行業的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等融合創新載體,加強研發佈局和協同創新。繼續支援各類物聯網產業和技術聯盟發展,引導聯盟加強合作和資源共享,加強以技術轉移和擴散為目的的智慧財產權管理處置,推進產需對接,有效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支援企業建設一批物聯網研發機構和實驗室,提升創新能力和水平。鼓勵企業與高校、科技機構對接合作,暢通科研成果轉化渠道。整合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支援和鼓勵企業開展跨國兼併重組,與國外企業成立合資公司進行聯合開發,引進高階人才,實現高水平高起點上的創新。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低功耗處理器技術和麵向物聯網應用的積體電路設計工藝,開展面向重點領域的高效能、低成本、整合化、微型化、低功耗智慧感測器技術和產品研發,提升智慧感測器設計、製造、封裝與整合、多感測器整合與資料融合及可靠性領域技術水平。研究面向服務的物聯網網路體系架構、通訊技術及組網等智慧傳輸技術,加快發展NB-IoT等低功耗廣域網技術和網路虛擬化技術。研究物聯網感知資料與知識表達、智慧決策、跨平臺和能力開放處理、開放式公共資料服務等智慧資訊處理技術,支援物聯網作業系統、資料共享服務平臺的研發和產業化,進一步完善基礎功能元件、應用開發環境和外圍模組。發展支援多應用、安全可控的標識管理體系。加強物聯網與移動網際網路、雲端計算、大資料等領域的整合創新,重點研發滿足物聯網服務需求的智慧資訊服務系統及其關鍵技術。強化各類智慧財產權的積累和佈局。

專欄1:關鍵技術突破工程

1、感測器技術

核心敏感元件:試驗生物材料、石墨烯、特種功能陶瓷等敏感材料,搶佔前沿敏感材料領域先發優勢;強化矽基類感測器敏感機理、結構、封裝工藝的研究,加快各類敏感元器件的研發與產業化。

感測器整合化、微型化、低功耗:開展同類和不同類感測器、配套電路和敏感元件整合等技術和工藝研究。支援基於 MEMS 工藝、薄膜工藝技術形成不同型別的敏感晶片,開展各種不同結構形式的封裝和封裝工藝創新。支援具有外部能量自收集、掉電休眠自啟動等能量貯存與功率控制的模組化器件研發。 

重點應用領域:支援研發高效能慣性、壓力、磁力、加速度、光線、影象、溫溼度、距離等感測器產品和應用技術,積極攻關新型感測器產品。

2、體系架構共性技術

持續跟蹤研究物聯網體系架構演進趨勢,積極推進現有不同物聯網網路架構之間的互聯互通和標準化,重點支援可信任體系架構、體系架構在網路通訊、資料共享等方面的互操作技術研究,加強資源抽象、資源訪問、語義技術以及物聯閘道器鍵實體、介面協議、通用能力的元件技術研究。

3、作業系統

使用者互動型作業系統:推進移動終端作業系統向物聯網終端移植,重點支援面向智慧家居、可穿戴裝置等重點領域的物聯網作業系統研發。

實時作業系統:重點支援面向工業控制、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的物聯網作業系統研發,開展各類適應物聯網特點的檔案系統、網路協議棧等外圍模組以及各類開發介面和工具研發,支援企業推出開源作業系統並開放核心開發文件,鼓勵使用者對作業系統的二次開發。

4、物聯網與移動網際網路、大資料融合關鍵技術

面向移動終端,重點支援適用於移動終端的人機互動、微型智慧感測器、MEMS感測器整合、超高頻或微波RFID、融合通訊模組等技術研究。面向物聯網融合應用,重點支援作業系統、資料共享服務平臺等技術研究。突破資料採集交換關鍵技術,突破海量高頻資料的壓縮、索引、儲存和多維查詢關鍵技術,研發大資料流計算、實時記憶體計算等分散式基礎軟體平臺。結合工業、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典型應用場景,突破物聯網資料分析挖掘和視覺化關鍵技術,形成專業化的應用軟體產品和服務。

(三)構建完善標準體系

完善標準化頂層設計。建立健全物聯網標準體系,釋出物聯網標準化建設指南。進一步促進物聯網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的協調發展,以企業為主體開展標準制定,積極將創新成果納入國際標準,加快建設技術標準試驗驗證環境,完善標準化資訊服務。

加強關鍵共性技術標準制定。加快制定感測器、儀器儀表、射頻識別、多媒體採集、地理座標定位等感知技術和裝置標準。組織制定無線感測器網路、低功耗廣域網、網路虛擬化和異構網路融合等網路技術標準。制定作業系統、中介軟體、資料管理與交換、資料分析與挖掘、服務支撐等資訊處理標準。制定物聯網標識與解析、網路與資訊保安、參考模型與評估測試等基礎共性標準。

推動行業應用標準研製。大力開展車聯網、健康服務、智慧家居等產業急需應用標準的制定,持續推進工業、農業、公共安全、交通、環保等應用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加強組織協調,建立標準制定、實驗驗證和應用推廣聯合工作機制,加強資訊交流和共享,推動標準化組織聯合制定跨行業標準,鼓勵發展團體標準。支援聯盟和龍頭企業牽頭制定行業應用標準。

(四)推動物聯網規模應用

大力發展物聯網與製造業融合應用。圍繞重點行業製造單元、生產線、車間、工廠建設等關鍵環節進行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改造,推動生產製造全過程、全產業鏈、產品全生命週期的深度感知、動態監控、資料匯聚和智慧決策。通過對現場級工業資料的實時感知與高階建模分析,形成智慧決策與控制。完善工業雲與智慧服務平臺,提升工業大資料開發利用水平,實現工業體系個性化定製、智慧化生產、網路化協同和服務化轉型,加快智慧製造試點示範,開展資訊物理系統、工業網際網路在離散與流程製造行業的廣泛部署應用,初步形成跨界融合的製造業新生態。

加快物聯網與行業領域的深度融合。面向農業、物流、能源、環保、醫療等重要領域,組織實施行業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推進物聯網整合創新和規模化應用,支援物聯網與行業深度融合。實施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推進農業物聯網應用,提高農業智慧化和精準化水平。深化物聯網在倉儲、運輸、配送、港口等物流領域的規模應用,支撐多式聯運,構建智慧高效的物流體系。加大物聯網在汙染源監控和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面的推廣應用,提高汙染治理和環境保護水平。深化物聯網在電力、油氣、公共建築節能等能源生產、傳輸、儲存、消費等環節應用,提升能源管理智慧化和精細化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物聯網技術在藥品流通和使用、病患看護、電子病歷管理等領域中的應用,積極推動遠端醫療、臨床資料應用示範等醫療應用。

推進物聯網在消費領域的應用創新。鼓勵物聯網技術創新、業務創新和模式創新,積極培育新模式新業態,促進車聯網、智慧家居、健康服務等消費領域應用快速增長。加強車聯網技術創新和應用示範,發展車聯網自動駕駛、安全節能、地理位置服務等應用。推動家庭安防、家電智慧控制、家居環境管理等智慧家居應用的規模化發展,打造繁榮的智慧家居生態系統。發展社群健康服務物聯網應用,開展基於智慧可穿戴裝置遠端健康管理、老人看護等健康服務,推動健康大資料創新應用和服務發展。

深化物聯網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推進物聯網感知設施規劃佈局,結合市政設施、通訊網路設施以及行業設施建設,同步部署視訊採集終端、RFID標籤、多類條碼、複合感測器節點等多種物聯網感知設施,深化物聯網在地下管網監測、消防設施管理、城市用電平衡管理、水資源管理、城市交通管理、電子政務、危化品管理和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的應用。建立城市級物聯網接入管理與資料匯聚平臺,推動感知裝置統一接入、集中管理和資料共享利用。建立資料開放機制,制定政府資料共享開放目錄,推進資料資源向社會開放,鼓勵和引導企業、行業協會等開放和交易資料資源,深化政府資料和社會資料融合利用。支援建立資料共享服務平臺,提供面向公眾、行業和城市管理的智慧資訊服務。

專欄2:重點領域應用示範工程

1、智慧製造

面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製造業轉型升級發展需求,發展資訊物理系統和工業網際網路,推動生產製造與經營管理向智慧化、精細化、網路化轉變。通過RFID等技術對相關生產資料進行電子化標識,實現生產過程及供應鏈的智慧化管理,利用感測器等技術加強生產狀態資訊的實時採集和資料分析,提升效率和質量,促進安全生產和節能減排。通過在產品中預置感測、定位、標識等能力,實現產品的遠端維護,促進製造業服務化轉型。

2、智慧農業

面向農業生產智慧化和農產品流通管理精細化需求,廣泛開展農業物聯網應用示範。實施基於物聯網技術的設施農業和大田作物耕種精準化、園藝種植智慧化、畜禽養殖高效化、農副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糧食與經濟作物儲運監管、農資服務等應用示範工程,促進形成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和組織形態,提升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3、智慧家居

面向公眾對家居安全性、舒適性、功能多樣性等需求,開展智慧養老、遠端醫療和健康管理、兒童看護、家庭安防、水、電、氣智慧計量、家庭空氣淨化、家電智慧控制、家務機器人等應用,提升人民生活質量。通過示範對底層通訊技術、裝置互聯及應用互動等方面進行規範,促進不同廠家產品的互通性,帶動智慧家居技術和產品整體突破。

4、智慧交通和車聯網

推動交通管理和服務智慧化應用,開展智慧航運服務、城市智慧交通、汽車電子標識、電動自行車智慧管理、客運交通和智慧公交系統等應用示範,提升指揮排程、交通控制和資訊服務能力。開展車聯網新技術應用示範,包括自動駕駛、安全節能、緊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車輛查緝、打擊涉車犯罪等應用。

5、智慧醫療和健康養老

推動物聯網、大資料等技術與現代醫療管理服務結合,開展物聯網在藥品流通和使用、病患看護、電子病歷管理、遠端診斷、遠端醫學教育、遠端手術指導、電子健康檔案等環節的應用示範。積極推廣社群醫療+三甲醫院的醫療模式。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醫療廢物追溯,對問題藥品快速跟蹤和定位,降低監管成本。建立臨床資料應用中心,開展基於物聯網智慧感知和大資料分析的精準醫療應用。開展智慧可穿戴裝置遠端健康管理、老人看護等健康服務應用,推動健康大資料創新應用和服務發展。

6、智慧節能環保

推動物聯網在汙染源監控和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應用,開展廢物監管、綜合性環保治理、水質監測、空氣質量監測、汙染源治汙設施工況監控、進境廢物原料監控、林業資源安全監控等應用。推動物聯網在電力、油氣等能源生產、傳輸、儲存、消費等環節的應用,提升能源管理智慧化和精細化水平。建立城市級建築能耗監測和服務平臺,對公共建築和大型樓宇進行能耗監測,實現建築用能的智慧控制和精細管理。鼓勵建立能源管理平臺,針對大型產業園區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務。 

(五)完善公共服務體系

打造物聯網綜合公共服務平臺。針對物聯網產業公共服務體系做好統籌協調工作,充分利用和整合各區域、各行業已有的物聯網相關產業公共服務資源,引導多種投資參與物聯網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形成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公共服務平臺體系。依託現有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大學科技園等各類創新載體,整合創新資源,加強開源社群建設,促進資源流動與開放共享,提供物聯網技術研發、標識解析、標準測試、檢驗檢測等公共技術服務。充分發揮物聯網各類聯盟的作用,加強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促進產需對接和成果轉化。鼓勵龍頭企業強化產業生態佈局,提供第三方開發能力和解決方案,帶動物聯網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繼續推進科技金融、投融資擔保、政策諮詢、智慧財產權服務、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綜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認定一批物聯網公共服務示範平臺。探索建立公共服務平臺多方參與、合作共贏的商業模式,推動公共服務平臺市場化、專業化運營,實現平臺自我造血,促進公共服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加強物聯網統計監測和發展評估。建立物聯網統計監測平臺,完善統計指標體系。加強產業執行分析,把握產業發展規律,優化產業相關政策,指導和統籌全國物聯網發展。建立物聯網發展評估體系,對各地區物聯網產業發展進行分析評估,為推動物聯網產業有序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六)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推進關鍵安全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引導資訊保安企業與物聯網技術研發與應用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合作,加強物聯網架構安全、異構網路安全、資料安全、個人資訊保安等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強化安全標準的研製、驗證和實施,促進安全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滿足公共安全體系中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社會治安防控、突發事件應對等方面對物聯網技術和產品服務保障的要求。

建立健全安全保障體系。加強物聯網安全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大力發展第三方安全評估和保障服務。建立健全物聯網安全防護制度,開展物聯網產品和系統安全測評與評估。對工業、能源、電力、交通等涉及公共安全和基礎設施的物聯網應用,強化對其系統解決方案、核心裝置與運營服務的測試和評估,研究制定“早發現、能防禦、快恢復”的安全保障機制,確保重要系統的安全可控。對醫療、健康、養老、家居等物聯網應用,加強相關產品和服務的評估測評和監督管理,強化個人資訊保護。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統籌協調

充分發揮物聯網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做好部門、行業、區域、軍民之間的統籌協調,以及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產業發展、應用推廣、安全保障的統籌協調,形成產業鏈配套和區域分工合作以及資源共享、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物聯網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的智庫作用, 加強對重大政策和重大問題研究。

(二)加強財稅和投融資政策扶持

加大中央財政支援力度,支援物聯閘道器鍵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化、重大應用示範工程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鼓勵物聯網企業與銀行、保險公司三方合作,探索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融資擔保模式。鼓勵對重大專案和工程優先給予信貸支援。加強產業與金融資本對接,鼓勵風險投資及民間資本加大投入和融資擔保力度支援物聯網企業發展,支援有條件的企業在創業板、新三板等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鼓勵地方設立物聯網專項資金和制定優惠政策,支援物聯網產業發展。

(三)健全完善政策法規

加強政策制定和統籌協調,破解物聯網與行業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支援車聯網、健康服務等物聯網應用創新發展。推動跨部門的物聯網資料資源開放、共享和協同,發展物聯網開環應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開展資料安全和個人資訊保護的政策法規研究。合理規劃和分配頻率、標識、碼號等資源,促進物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物聯網標準的宣貫、實施與推廣力度,加強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和運用。

(四)加強國際合作 

積極推進物聯網技術交流與合作。依託政府間對話機制,深化物聯網標準、公共服務平臺和應用示範的合作。支援國內企業與國際優勢企業加強物聯閘道器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合作,聯合建立國際產業技術聯盟。支援我國物聯網企業走出去,鼓勵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

(五)加大人才隊伍建設力度

健全多層次多型別的物聯網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支援高校、科研院所加強跨學科交叉整合,加強物聯網學科建設,培養物聯網複合型專業人才。支援物聯網實訓基地建設,鼓勵高校和企業合作,發揮學會和協會作用,加強物聯網技能和業務培訓。依託國家科技計劃、示範工程和國際合作,培養高層次人才和領軍人才,加快引進國際高階人才。建立高階人才的流動機制,促進人才合理流動,打造專業化的企業管理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