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張小龍 4 小時演講沒時間看?看這一篇就夠了!「附贈張小龍歷年演講實錄 PDF」

張小龍 4 小時演講沒時間看?看這一篇就夠了!「附贈張小龍歷年演講實錄 PDF」

本文是首次微信 8 年完整發展史的闡述精選和深入分析。2019 年 01 月 09 日晚 19 點 30 分,微信本年度最重要的演講開始了。現場正式演講前,播放的是 In My Secret Life 這首歌。這首歌就是微信 7.0 版本首次啟動的那首歌,據說也是張小龍最喜歡的一首歌。開場前一直在迴圈播放,隨後微信之夜正式開始。

上身穿著印有 WITH US 的淺灰色衛衣,下身穿著淺藍色牛仔褲,一雙簡約黑色的鞋。對,這就是今天的主人公,張小龍!

“我先喝一口水”,是微信之父張小龍在今晚的微信之夜上說的最多的一句話。足足 4 個多小時,這是他對外分享時間最長的一次,也是首次公開完整闡述微信的 8 年發展史。演講整整持續了一晚,四千多人到場,期間幾乎無一人離開。

在這 4 個多小時裡,談到了微信的設計原則、微信的歷史、初心與原動力、做最好的工具並優化停留時長、小程式、小遊戲、公眾號、微信社交、閱讀、資訊流、微信的 AI、關於善良、微信支付、企業微信、人口紅利,共 15 個部分。

雖然他經歷過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演講和分享,但是這一次,我們還是能看到他的緊張,在開場的前四分之一時間,他的節奏比較慢,不時停頓、思考、咬嘴脣。但是隨著演講的不斷深入,他把自己,也把聽眾深深地帶入這場持續一晚的演講。他演講的節奏也不斷加快,邏輯愈加清晰,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以及整個微信團隊對以上微信相關的 15 個部分的思考。

之所以將演講定在晚上,是因為張小龍認為自己會超時,而夜晚則給了他更大的發揮空間。他不斷地提醒觀眾,他今晚要分享的內容特別的多。


                                                            「演講精選」

微信之夜開場,張小龍先給大家看了一些使用者對於微信 7.0 版本的吐槽,他說:“非常好,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聽到這些聲音,都已經習慣了。每天有 5 億人說我們做得不好,每天還有 1 億人想教我怎麼樣做產品。”

今年是一個很特別的時間節點,張小龍說,今年是微信的第 8 年,在 2018 年 8 月份的時候,微信的日登陸量超過了 10 億,這可能是國內歷史上第一款擁有 10 億 DAU 的 APP。如果是去年的話,大家會說“七年之癢”,而今年他智慧總結是怎麼樣“癢”的。

尤其是最近微信釋出了微信 7.0,不僅有 5 億人吐槽,1 億人想教他做產品,更有 8 億人看不懂“因為看見,所以存在”到底是什麼意思。張小龍說,這句話就像他朋友圈發的那段王陽明的《心學》,但是這句話的解讀應該是多維度的。他今天不想詳細解讀這句話,因為保留一種神祕感特別好,這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1. 關於設計原則

有人說,在網際網路界,微信就是一個異類。張小龍聽到這句話則感覺很驚訝,也很自豪。因為異類就代表與眾不同,就代表優秀。微信只是守住了做好一個好產品的底線,很多 APP 到了什麼節日就會把 LOGO 渲染成花花綠綠的,而微信從未也不會這樣做。

接下來張小龍與大家分享了意味德國的產品設計師 Rams 總結的好設計的十大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好的產品富有創意,必須是一個創新的東西;
第二個是好的產品是有用的;
第三個是好的產品是美的;
第四個是好的產品是容易使用的;
第五個是好的產品是很含蓄不招搖的;
第六個原則是好的產品是誠實的;
第七個是好的產品經久不衰,不會隨著時間而過時;
第八個原則是好的產品不會放過任何細節;
第九個是它是環保的,不浪費任何資源的;
第十個是儘可能少的設計,或者說少即是多。

很多產品可能為了 KPI 而去不斷研究如何產生流量,如何變現。而微信則更多倡導的是利用微信做出好產品分享使用者。

PC 時代,PV 最大的頁面是什麼?答案是 IE 瀏覽器的 404 頁面,而微軟為什麼不在這個頁面放廣告呢?也正如微信為什麼不在啟動頁放開屏廣告呢?大家可以去想想。

張小龍說,微信 8 年了,你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時間有多少?你花在親人和好朋友身上的時間有多少?如果微信是一個人,那它肯定是你最好的朋友。我怎麼捨得在你最好的朋友臉上,貼一個廣告呢?每次你要先揭開他臉上的廣告,才能跟他說話。

很有意思的是,因為遵循原則,很多東西我們又必須堅持去改變。


2. 關於微信的歷史

在開啟微信專案的時候,張小龍確實給 Pony 發了一封郵件,但是比如去過某某寺廟都是假的。微信的起源很簡單,就是 kik 出現的時候,很多產品都是基於 PC 的。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給自己或者少數人做一個溝通的工具。

我們當時堅持了一個原則就是,一個新的產品沒有獲得一個自然的增長曲線,我們就不應該去推廣它,因為使用者願意自發傳播的產品才有意義。尤其是在微信 2.0 開始的時候,微信團隊看到微信有了一個增長,覺得這是推他的時候了。

我們當時特別慶幸做了幾個很正確的決定,第一我們沒有批量匯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過使用者手動一個一個挑選。第二,在一個產品還沒有被驗證只能夠產生自然增長的時候,我們沒有去推廣它。


3. 初心與原動力

微信的原動力,可以總結為兩點:

第一,堅持做一個好的,與時俱進的工具。

現在的很多人認為開屏廣告、系統推送是正常的,但其實這都屬於垃圾資訊。可怕的不是垃圾資訊多,而是大家會認為這是正常的。

所以微信一直堅持底線,我們要做一個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使用者看來,這個工具就像他的一個老朋友。

大家知道微信有一句 Slogan: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第二個原動力是,“讓創造者體現價值”。

所以微信在很早起的時候就釋出了公眾平臺,這個平臺天然無廣告。在這個平臺上,你需要用真正優質的內容去吸引你的使用者,然後再由使用者在自己的關係網中進行傳播,不斷擴大你的使用者規模。幫助到了很多人去體現他們的個人價值。

這個時候我們的原動力是讓創造價值的人體現價值。因為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資訊不對稱,人們可以獲得更優質的服務。那麼,人們會更多地想辦法去提供服務的質量和價值,這就是微信公眾平臺的原動力所在。

當然,後來做的小程式也是一樣的。


4. 做最好的工具與停留時長

這部分是對上面兩個原動力的展開,首先是關於“做最好的工具”。

一個使用者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這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技術的使命應該是幫助人類提高效率。

關於停留時長,張小龍聯想到 2000 年左右的眼球經濟,但他並不贊同這種做法。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兒,一個人好友越多嗎,理論上內容也就越多,停留時間就越長。可是有趣的是,無論好友多少,每個人每天在朋友圈花的時間基本固定,大概就是 30 分鐘左右。當好友少的時候,你會看得更認真一些,更慢一些。當好友多了以後,你會放得更快一些。

使用者其實並不會按照你的內容多少來決定它的時間分配,但我覺得這是很合理的。當然你有很多方法來增加停留時長,但是這會降低使用者社交效率,讓使用者感到不爽。因此微信幾年前的版本就開始,讓使用者放下手機,多喝朋友見見面,這個觀點到現在也沒有變過。

相反微信可能關心的是一個人在這裡發一個照片,看一些文章,完成一筆支付,找到一個需要用的小程式,是不是能夠做到最快速最有效,這才是最好的工具。

舉個例子,就是我們要給這個人發一個資訊,但是記不住他的名字,如果我們能提供一種聯想能力,讓你通過跟他相關的人聯想到他,也就是幫助你的腦袋短路的時候找到你想要的資訊。對於這樣的能力,應該是我們要去做的特別重要的事情。


5. 小程式

小程式的使命是,讓創造者體現價值和回報。

很多人看不懂為什麼小程式要去中心化。如果不去中心化的話,騰訊自己壟斷了頭部幾個小程式,那就沒有外部的開發者什麼事了。看起來騰訊可以短期獲利,但這個生態就沒有了。

對於小程式,我們的決心非常大,但我們並不急著說一下子就要做成它。因為它畢竟是一個生態,不是一個 To C 功能,所以我們有足夠的耐心,慢慢的培育它。現在小程式還不是特別完善,在 19 年我們還有幾個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一個是,搜尋的直達。我們希望線上下,小程式是一種掃碼的方式來觸達,在線上,是可以通過社交傳播和搜尋觸達。搜尋一直應該是小程式的一個主要流量來源,小程式與 APP 的不同是,APP 是資訊孤島,小程式則可以被系統統一檢索到,並且可以直接搜尋到小程式裡面的內容。

例如我搜索航班號,就能搜到相關小程式,當然這只是一個試點,暫時還沒有做到對所有小程式都能通過搜尋找到裡面的內容,但這是未來一年的一個工作重點。

另外一個是,小程式需要一個完善的評價體系,使得使用者可以作出選擇。例如,你要買一個家鄉土特產,你搜到很多小程式,不知道哪個可信。但如果你發現你的一個朋友在某個土特產小程式裡買過並且有好評,那你就會很放心,這就是社交評價的作用。

第三個是,小程式的找回也是一個問題。因為使用者接收推送過多,就會直接忽略所有推送,所以推送不解決問題。對於小程式的找回,大家會看到有最近使用、星標,通過微信主介面的下拉,來迅速的找回。但是我覺得這裡還是不太足夠。

最近微信 7.0 版本有一個功能叫強提醒,大家都沒有怎麼用它,他們會覺得這是對大家一個朋友式的強提醒,它會喊你開會,當你發一個訊息的時候就會時振動起來了,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做強提醒的目的更多的是覆蓋到線下的場景,我希望的場景是我將來在一個地方排隊,我不需要關注它的公眾號也不需要掃它的一個小程式,只需要掃一個二維碼就可以獲得一個提醒,一個關於排隊的提醒,我一旦掃了這個二維碼授權給了他獲得後續的一條或者是幾條提醒的通知,這個是最輕量的,我只是為了一次性的提醒去掃一個碼而已。所以強提醒的本意是希望它用線上下,甚至包括線上的一些你可以在小程式裡面設一個強提醒,使用者可以說當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可以提醒我一下。

對小程式和使用者之間的粘性,我們會繼續想辦法來強化這一塊。但未必是大家想的這種很粗暴的訊息推送的方式。


6. 小遊戲

一切盈利都是做好產品做好服務後的自然而來的副產品。

小遊戲的原動力是,它應該是一個關於創意的平臺。並且讓產生創意的人體現價值。小遊戲應該是一個體現創意的地方。

所謂創意的平臺是遊戲是一個載體或者小遊戲是一個載體,它可以承載各式各樣的創意。例如現在大家不太看中篇和短篇小說,那麼這種小說的創意可以融入到小遊戲,這個小遊戲就像一本小說一樣有情節。

當我們的遊戲裡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創意的時候,並且讓這些創意得到它應該有的回報,那麼我們這個平臺才能真正變得很有價值。

這個是關於小遊戲從平臺角度我們對它的一個期望。我確實很希望我們將來在小遊戲平臺裡面看到的小遊戲都是讓人耳目一新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體驗,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說玩一個小遊戲才是正經事。


7. 公眾號

公眾號閱讀量其實 70%、80% 來自朋友圈的轉發,只有 20%、30% 是來自於訂閱號的。為什麼我覺得它特別好?其實它符合一個二八定律,有 20% 的人去挑選資訊,有 80% 的人去獲益。

公眾號改版只是幫助使用者重新梳理閱讀方式,我們自己認為改版目的是提高使用者閱讀效率,也就是說當他繼續找一篇文章更容易找到或者瀏覽更方便了。對於平臺來說,一個好的平臺應該自然會鼓勵更多的內容創造者創造好的內容。

微信希望吸引更多優質作者,所以也釋出了訂閱號助手這樣的 APP 來幫助作者管理自己的公眾號。並且在形式上也做了一些嘗試,例如音訊和視訊等。

另外一個點是關於社交傳播,就像我剛才分享的資料,在微信的早期確實是通過分享來閱讀的人是大多數,而自己主動去看的反而是少部分,我認為那個是一個很好的比例分配。


8. 關於社交

“社交”是微信的本源,是微信最基礎的東西。

張小龍認為“溝通的本質”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強加給對方的過程”。發朋友圈,其實就是把自己的人設帶給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腦袋裡面的過程。

朋友圈為什麼鼓勵發照片,而不鼓勵發文字呢?文字的操作比較曲折一點。這個問題我之前解釋過。因為我覺得,對多數人來說,寫一段文字,是很難的一件事情,特別是這段文字還要表現好自己的人設。但發一張照片,就要輕鬆很多。

雖說朋友圈是推廣個人人設的地方,但是有時候會過了頭。如果你每個朋友圈都是開心,那大家就認為你每天都很開心。但是我們並沒有一個工具來記錄一下我們一天裡面真實的狀態。

所以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做視訊動態的原因。以前叫時刻視訊。

可以透露一個數據,從釋出到現在,每天進去朋友圈的人數一直在增長,沒有停下來的勢頭。到現在每天有7.5億人進去朋友圈,平均每個人要看十幾次,所以每天的總量是100億次。

其實我們人的社交是沒有發生改變的,或者說社交的需求並沒有發生改變。我們在線上的社交只是線下的社交的一個對映而已。

實際上我自己在朋友圈剛出來的時候,每天要發十幾個照片,到現在我可能幾個月發一次。因為隨著朋友越來越多,這就意味著你在朋友圈的行為會有更多的人看到,很多人都會感受到這種發朋友圈的壓力。

所以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想的一個問題。雖然朋友圈確實在社交方面很高效,但是在自我表達方面會很有壓力。朋友圈設定為三天可見就是微信做的一個嘗試。

說到這一點,其實也延伸出一個問題出來就是視訊動態。

微信不是說要大力做視訊,視訊對於微信來說只是一個載體,微信要做的是在這一塊來說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種社交的模式,解決上面說的弊端。

所以微信的視訊其實是希望能夠記錄下來自己和真實的世界,對真實世界的反應。這是在電腦前做不到的。坐在電腦前,你只能把以前拍的照片整理出來再發出來。所以很多從 PC 時代過來的應用,遷移到手機時代,基本的邏輯就會出現問題。

微信不會做一個視訊記錄,每個人來記錄自己的視訊,然後只有自己看到。微信也不會做一個視訊相簿放在那個地方讓別人來看到,因為那樣的話,你只會一年裡面挑最好看的三個視訊放在那裡,那是用來裝飾你的,它不是一個記錄。

我們要做的是,能夠讓一個人真正的去記錄他正在經歷的東西,然後讓他的好友來看到。並且這個過程是不應該類似於朋友圈的,如果類似於朋友圈的話,我們就不用這個東西了。

我們希望這裡的視訊動態是朋友圈的反面,這裡提倡的是真實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細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個視訊動態底下的按鈕不叫“完成”、不叫“發表”,不叫發表,而是“就這樣”

就這樣包含了一個含義是,這個視訊可能並不好看,但是就這樣了,我就發了。這就是很真實的。然後我們為了讓你能夠勇敢發的,故意讓別人看不到你的這個視訊,必須要點你的頭像進去再下拉一下才可以看到,來減少你發一下“就這樣”視訊的壓力。

功能已經有了,但是怎麼來為大家提供拍視訊的動力,是我們要持續優化的。我們會嘗試不同的路徑,以達到這樣一個目的:就是它是朋友圈的反面。朋友圈已經變成了一個很傳統的社交的地方,就是我們每個人在裡面展現自己最美好的一面來獲得他人的認可。當然這裡我希望每個人是展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也同樣可以獲得他人的認可。

所以在這一點我們也有足夠的耐心,通過後續的版本迭代,不斷去打磨它,因為這樣一個拍攝記錄世界,這樣一個動機對使用者來說並不是一個習慣,這裡是需要花一些時間耐心地去慢慢推進的。

將來視訊的交流一定會取代照片的交流,取代照片的傳送,變成更多被採用的載體。因為很簡單,因為視訊所包含的資訊量比照片大的多。

我覺得一個好的產品不需要費口舌解釋,我解釋了這麼多,說明我們做得不夠好。


9. 關於閱讀

很多年以前我在飯否寫過一句話,因為當年剛花了好長時間在QQ郵箱的閱讀空間裡面,“要做大眾都能用的閱讀產品。”

其實閱讀要大眾真的很難。有時候需要閱讀的內容太多,可能我點進去只是為了消除紅點,然後就退出來。

這樣就給我們留下一個機會:我們應該在朋友圈之外,另外開闢一個閱讀的一個圈子,一個不是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這就是看一看。

對於看一看,裡面有兩個板塊,一個是好看,一個是精選。前者是社交推薦,後者是機器推薦。

我一直很相信通過社交推薦來獲取資訊是最符合人性的。因為在現實裡面,我們其實接納新的資訊,並不是我們主動到圖書館或者到網上去找的資訊。大部分情況都是聽到周邊的人的推薦而獲得的。

所以我認為要做一個讓所有人閱讀的大眾化閱讀產品,似乎只有基於社交推薦,才有機會。但本質上其實我們並不是在做閱讀,而是每一個人在幫助其他人閱讀,它是一種社交性的閱讀。

這裡也會有一些我們要去跨越的障礙。既然它是一個社交閱讀,它就不可避免的會打上社交的烙印,就是你可能會推薦一些強化你的人設的東西,而不是一些單純從內容的角度來看你認為特別好的東西。

好看本身跟朋友圈也是一個區隔化。

朋友圈有篇文章,如果十個好友轉了,你會看到十條資訊。在好看裡面則不會出現重複的情況。

有些人會擔心會不會有很多人因此而遮蔽掉很多跟自己興趣不一樣的好友等等。我並不擔心這樣的問題。

第一是你不願意去遮蔽人或者分組。第二,即使你不願意看這個人的內容,跟你的興趣不一樣,你也會關注這個人在看什麼,所以大部分人會留著,你不會去遮蔽他。也許我不贊同他的觀點,但是我只想知道他們在看什麼。特別是對於微信這樣一個產品來說,關係鏈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這是一個你觀察社會各個階層,他們都在看什麼想什麼的一個特別好的視窗。

所以我並不認為這樣的興趣的差異化會帶來困擾,相反,反而有豐富大家眼界的作用。


10. 關於資訊流

在手機裡面看東西,手機螢幕很窄,你只能往下滑是最快的,但是不能因此說這樣的東西貼一個標籤就是資訊流。這樣的一種認知是特別簡單的一種認知。

如果籠統來說,朋友圈也是一個資訊流,我之所以說它是一個資訊流是因為它是一種展示方式。而我們的訂閱號,我之所以說它不是一個資訊流,是因為它是一種按照訂閱的順序展現的一種方式。它只是資訊排列的一個展示而已。

這裡我並不想用一些標籤來定義這是什麼東西。因為標籤只是一種表現形式而已。就像我們現在做一個視訊動態,我們並不是說我們做了一個視訊功能,而是我們做了一種讓使用者去拍攝和展現自己的一種功能,這個功能是什麼樣的載體?所以我們並不考慮什麼是資訊流,而是用一個什麼樣合理的方式來展現資訊。


11. 關於 AI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來做 AI。大家以為微信裡面的語音識別是第三方來做的,其實它是微信內部語音識別的團隊在長達好幾年的時間裡面一直在做的工作,並且每天在優化它識別的準確率。當我們投入在做語音識別的時候,其實業界對 AI 這一塊還並沒有特別大的關注。所以說,我們並不會去跟風來做一個 AI,而是說,AI 是要落地到我們實際的一個功能或者是場景裡面去的。

所以對於 AI 來說,其實從技術上來說,我們是特別認同它。但是我們一直認為,好的技術是為產品服務的,AI應該默默躲在後面幫助使用者來做一些事情,就像語音識別一樣。

喬布斯曾跟別人介紹什麼是電腦的時候說了一番話,他說因為當時很多人不知道 PC 電腦是什麼?他說就像自己的車一樣,以前人們覺得某一種動物是跑得最快的,比如是獵豹,當我們有了自行車,自行車可以比那種動物跑得更快。這種工具擴充套件了人類的某一種能力,使我們通過這個工具變得更強大,PC 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東西,它也是一個工具,它可以使人類變得更強大一些。這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工具,人去駕馭工具然後讓會變得更強大。

但是對於 AI 帶來的工具或者是 AI 工具本身,就像我們說的 AI “醫生”一樣,它可以決定你要吃什麼樣的藥,甚至可以讓你說要做什麼樣的運動才會對身體更健康。如果這個 AI “醫生”支援面更大一點,甚至可以告訴你要交什麼樣的朋友等等東西是很有可能的。這個時候你會想,這種工具超出了傳統工具的範圍,它變成了一種可以駕馭人的工具。

所以我們總是認為使用者怎麼怎麼樣,似乎使用者是一個陌生的我們不認識的一個人群,然後我們控制他們,施加他們。但是,在微信,我們要時刻提醒我們自己的是,我們自己就是使用者,我們施加於使用者身上的,最終也會施加到我們自己身上,有點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到底施加到使用者身上是一個什麼東西?這個確實值得我們反思。


12. 關於善良

其實每一句話都是有一定的場景的。我只想強調的是我們對於使用者的態度上必須是一種善良的態度,而不是一種套路的態度。

我說的這種善良並不是一種道德上的善良,也不是一種道德潔癖,只有我們對待使用者有一種真正的理性的善良,才會使使用者更長久的使用我們的產品。

我不想把他理解為一種道德高地,我強調的善良是理性的。而且,我們的同事,能進到公司,說明大家都已經很聰明瞭,大家缺的已經不是聰明瞭。


13. 關於支付

只有使用者意識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務,你都不會想到有這個東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時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掃一下二維碼,潤物細無聲的才是一個最好的使用者產品體驗。

這裡要提到了兩個大家不知道的點。一個是紅包,我們在今年春節期間會上線的一個能力,企業微信的使用者或者是企業可以在企業微信裡面申請紅包封皮,就像傳統裡面企業會給大家一些紅包封面,然後大家可以用來包紅包出去送給朋友。在微信裡面我們其實一直沒有這樣的一種紅包封面,這裡如果有使用企業微信的企業可以留意一下,在企業微信裡面去申請。

第二個小變化我們正在做。雖然說微信的紅包特別特別成功,但是成功並不意味著沒有改進的空間了。發紅包不應該是赤裸裸的金錢交易,不能脫離人情,因為這個世界怎麼能用金錢來衡量,對吧?

後續我們通過在紅包裡面新增自己製作的表情等方式,來強化情感的分量和互動的趣味。比如說,你可以自定義一個表情放進去,這樣的話你的紅包更多體現你真正的心意,而不是隻能用錢來衡量。其實對於支付的話,我們一直嚐了一個特別好的功能,很多人沒有試過,叫親屬卡,建議大家去試一下。

反正我給我的父母開了親屬卡,體驗特別好。不僅僅是他們的體驗,我的體驗也特別好,當你看到他們每一筆消費的時候,你都會覺得你在盡一份孝心,所以告訴大家有這樣一個東西。但我們有很多好東西藏得實在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使用者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的一些東西存在。

但是卡包的能力做的一直不夠好。我們希望你出門不需要帶那麼多卡,但是一直沒做好,最近大家在這一塊躍躍欲試,想做些改變。改變的結果是希望通過消費的行為和電子智慧做一種自動的關聯,變成人與線下消費連線的通道,實現更好的連線。


14. 關於企業微信

企業微信如果定位為公司內部的一個溝通工具的話,我認為它的場景和意義會小很多,只有當它延伸到企業外部的時候它會產生更大的價值。企業微信後續新的變化是基於一個新的理念——希望讓每一個企業員工都成為企業服務的視窗。人就是服務,而且是認證的服務。

例如我們會加一些快遞人員微信,每新來一個快遞員就新加一個微信。很多朋友跟我抱怨,加太多陌生人都不敢發朋友圈了。而且當你真的需要找快遞員,要寄快遞,可能這個人又已經離職了。

所以,這就有一個使用場景。其實你更希望有人來幫你做事,而不是小程式或者 APP,因為人更有靈活性,並且服務是更到位的。例如,如果一個 4S 店員工,用企業微信加了你,你可以把他當成你的小程式,當你點進與他的對話介面,因為對方是企業微信的使用者,你會看到他的對話介面下是4S店的服務選單,你可以直接在這裡使用服務。有點像公眾號底下的選單,但是你也可以跟他直接說話,訊息是能及時得到回覆的。

你下次再去找 4S 店的時候,可能第一選擇是開啟和這個人的對話,而不是 4S 店的小程式。這裡其實給企業一個機會,企業可以讓所有的員工變成一個對外服務的視窗,帶著你的小程式到處跑。而在這樣的方式中,顧客的忠誠度是很高的。


15. 關於人口紅利

微信的目標不是擴大使用者,微信戶數的增長是自然而然增長的過程,對我們而言,我們要考慮的是對我們已有的使用者提供什麼服務,這個更重要的問題。

時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來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這個時代下,創新才是應對未來的唯一辦法。圍繞這種快速的變化,我們應該思考怎麼樣能夠應對未來更多的需求。所以去找到並且面對未來的需求才是在微信有10億使用者這個關口所要做的事情。

微信雖然承載了很多東西,但是微信的承載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在下一個階段,我覺得微信更多的是圍繞微信通過不同的 APP,嘗試跟微信有某一種關聯的其他一些服務形態。就像微信讀書一樣的,如果我們把微信讀書非要放到微信裡面,看起來也可以,但是它作為一個獨立 APP,能夠獨立地去進步,這樣反而是更合適的。


其他

微信要開始面對下一個8年新的挑戰。但這個新的挑戰不是來自於競爭對手,而是來自於在使用者層面,使用者也過去了幾年之後,每年使用者也在變化,就像剛才我說的三五年就是一個時代,我們要面對新的使用者時代新的使用者產生的需求。

對於團隊來說大家養成了一個習慣是我們自己做每個功能每個服務背後的意義或者說一個夢想在裡面到底是什麼?每一塊都去想它背後一絲一毫的意義,這是支撐起我們整個團隊走到今天一個很強的理由,並且幫助我們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這是產品和功能我們背後所思考的意義。

微信的夢想是:從個人使用者的角度來說,它希望成為每個人最好的朋友,雖然它是一個工具,但是它是工具型的朋友,從平臺來說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市場,這個市場要讓創造者體現價值的市場。


後記

微信到今天,已經整整走過了八年,擁有近 11 億的月活使用者,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在這樣一個龐大的使用者規模下,張小龍也不再是那個沉迷於自己的產品世界的人了,他需要更加地去理解使用者。

當然,他以及整個微信團隊,更需要使用者的理解,需要業界的認可,也需要更多地向外界表達微信團隊所堅持的產品觀。

這個演講是圍繞微信的出發點來探討。微信即將面臨下一個 8 年的挑戰,我們有理由,也應該相信張小龍和整個微信團隊。

“萬物之中,希望至美”。


資源放送

搜公眾號「智言實驗室」,後臺回覆「微信2018」以及回覆「GitHub」。

即可免費獲取微信之父張小龍歷年微信公開課演講實錄 pdf 檔案和 GitHub 權威教程。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智言實驗室」